《舌尖 3》大概是把煽情雞湯撿回去喝瞭吧

02-25

騰訊娛樂專稿(文 / 指間沙)

春節期間,《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隆重 " 開席 ",吃貨們翹首以盼多年的熒屏 " 開年大餐 " 受到熱烈關註,可惜開播後口碑卻一路下滑,豆瓣打分不斷刷出新低,目前尚在 4.7。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瞭呢?拍攝者似乎對食物本身興趣寡淡,重點投在瞭別的地方。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是中國美食紀錄片的劃時代之作,突破瞭固有思路和運鏡方式,用 " 高清淺景深鏡頭放大食物的質感,刻畫出瞭美食的細節 "。非常難得的一點是," 食物 " 沒有受其他因素幹擾,始終是第一主角。整部紀錄片充分地尊重食物、珍惜食物、熱愛食物,所以特別饞人。

這部美食紀錄片人耳目一新,被贊譽為 "0 批評 ",但是早在《舌尖 1》時,已經隱隱可以感到日後可能存在的某種傾向,看的時候忍不住想要提醒:臺詞不要太煽情,不要每集都來一個高潮落入 " 感動中國 " 模式。

但是,這個趨勢後來卻愈演愈烈瞭。《舌尖 2》出現明顯爭議,重點並不是食物拍得不美,而是放大瞭所謂故事。好好的紅燒肉,非要扯出一堆陪讀母親的叫苦賣慘,結果被網上無情扒皮。也正是從這季開始,觀眾第一次下手拉快瞭進度條。

眼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舌尖 3》,又放大瞭前一季的濫情套路,壓縮瞭食物本身。混亂的故事和人物大篇幅搶鏡,美食隻能退到三番,甚至得不到完整呈現。吃貨觀眾們簡直像當偵探一樣,從一堆灶啊鍋啊人啊房啊鏡頭裡找到一晃而過的獅子頭。如果說 " 舌尖 1" 是一鍋牛肉湯,那 " 舌尖 3" 就是往裡頭兌瞭十鍋水,翹首以盼的吃貨觀眾們巴巴地撈啊撈,撈瞭半天,才撈著一根牛肉絲。為什麼不肯多拍食物本身呢?難道說這次本來就不打算拍出饞人的美食紀錄片來,覺得 " 饞人 " 庸俗、低級?

佐藤忠男說過:越是沒有稱得上故事的故事,越是沒有像樣的戲劇因素的表現,作品本身就越純粹。" 純粹 ",這點對美食紀錄片來說是很關鍵的。為什麼多用特寫鏡頭,為什麼要給足觀眾凝視一道菜的時間?因為這是在培養吃的更高境界。這不是匆促的聊以果腹,也不是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的中國式飯局,而是一種人與食物兩兩之間的互相專註。

食物少瞭," 故事 " 多瞭。類似《舌尖 2》異鄉陪讀媽媽的紅燒肉故事層出不窮,偏離瞭美食主題。有人評論:" 一個生病的天津媽媽給女兒做瞭一份經典的日式便當 …… 可是這跟舌尖上的中國到底有什麼關系?" 有人吐槽 " 講廣東老火湯,做湯的居然是個山東人 "。而最炸裂轟動的 " 中藥口紅 ",簡直在 " 創造新神(笑)話 "。不能沉心靜氣、虔敬老實地拍攝美食,這是 " 舌尖 3" 最大的問題。某種程度上說,《舌尖 3》出現的問題,與去年中國版《深夜食堂》遭惡評的原因是一脈相承的。

雖然 " 舌尖 3" 滿含感情地告訴我們:" 愛是最好的調味。" 但,這話在熱愛吃的觀眾眼裡,簡直就是對美食本身的嚴重歧視。我們不想在這部紀錄片裡看普通人如何掙錢、交房租、養娃擇校、開淘寶店的絮絮叨叨,誰傢生活沒個煩惱沒個糾結啊?我們守在電視機前,隻是想純粹被美食誘惑、被美食治愈。

此外,《舌尖 3》忽視細節,考證不夠嚴謹,屢見差錯。例如把引進自國外的大口黑鱸,說成是中國古代引發 " 蓴鱸之思 " 的四鰓鱸魚,引發瞭糾錯狂潮:" 這個錯得太過離譜瞭,肉質差幾個級別 "" 花鱸海鱸松江鱸,大口黑鱸分不清 "。有人驚呼節目徹底變味瞭:" 一檔美食紀錄片竟然分不清麻辣燙、缽缽雞和串串!" 還有,《舌尖 3》稱西安回坊唐代已經成型,立即有教授指出,這個地點明明是唐代的尚書省和左武衛、左驍衛等機構。

全民都目光雪亮地給《舌尖 3》糾錯、提意見,對這檔節目的要求顯然是苛刻的。其他節目如果談食物時扯一下 " 始自乾隆的傳說 ",觀眾恐怕不會有那麼強烈的抵觸情緒。但《舌尖上的中國》是央視大制作大 IP,自然會成為眾矢之的。這要求制作團隊有更加嚴謹科學的態度,認真核實,多方求證。而不能掉以輕心,誤解瞭美食文化。

我們看美食紀錄片,除瞭滿足饞欲外,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新知識,拓寬視域。《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橫空出世,大力提升瞭我國美食紀錄片的整體拍攝水平。之後,諸如《尋味順德》《新疆味道》等,都拍得大氣、精致,文化含量頗高。在美食紀錄片觀眾的觀賞眼界越來越高的今天," 舌尖 " 系列再拿這樣的美食紀錄片來喂他們,實在不合適。

" 舌尖 " 是需要有誠意的。心有旁騖或功利熏心,都是吃不好的,會消化不良。

最後,還是希望《舌尖上的中國》能有第四季,重新回歸到食物原初的本真,讓我們看到難能可貴的初心。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