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科幻神作,連 HBO 都不敢拍

10-31

這部科幻神作,尺度大到連 HBO 都不敢拍

原定 2016 年上映的《三體》,至今,還沒消息。

經歷瞭高層換血,檔期跳票等事件後,魚叔對於《三體》的最新記憶停留在今年 8 月,作者劉慈欣的回應:" 一直在做,要做好。"

科幻片一直是中國電影的軟肋,盡管近幾年做瞭不少嘗試。

但也無非是五毛特效和四千萬頭發誰更辣眼睛的問題。

作為第一個獲得「雨果獎」的中國作品,科幻迷們對於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充滿瞭期待和惶恐。

在知乎上,在一條關於 " 三體最新消息 " 的問題下,被頂得最高的回答竟然是——

沒有消息可能就是好消息瞭。

講真,就魚叔來看,《三體》的「難產」,並不見得是壞事。

事實上摸索著前進,是很多科幻作品影視化的必經之路。

畢竟讀文字,那些光怪陸離的場景,我們可以自行腦補。

而電影,本來就是靠畫面來支撐,總不能甩個綠幕給觀眾們自己想象。

今天,魚叔要說的也是一部經歷重重困難,終於影視化的科幻作品——

美國眾神

American Gods

《美國眾神》終於在今年和觀眾見面瞭。

為什麼說終於,因為這部美劇改編自尼爾 · 蓋曼 16 年前的同名暢銷作品。

英國小說傢尼爾 · 蓋曼,可以稱得上是科幻界的大拿,被認為是當代幻想文學代表人物。

在業內也享有盛譽,他被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 · 金稱作 " 裝滿瞭故事的寶庫 "。

被稱作科幻界諾貝爾獎的「雨果獎」,他一個人拿過 4 個。

而今天要說的《美國眾神》,當年就橫掃瞭 6 項幻想類小說大獎,實現大滿貫(囊括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斯托克獎、SFX 獎、格芬獎)。

除此之外,《美國眾神》也是《紐約時報》暢銷冠軍作品。

就是這樣一部既有口碑又有市場的小說,他的影視化進程也走瞭十多年。

2011 年,就傳出消息黃暴小精靈 HBO 拿下瞭《美國眾神》的版權,將改編成系列劇。

還透露說,一共六季,一季 10-12 集,每集 1 小時。

每季投入 3500-4000 萬美元,2013 年播出。

對於書迷來說,若是 HBO 制作,這劇就成功瞭一大半。

因為《美國眾神》真的很黃很暴力,而超大尺度一向是 HBO 的賣點。

除此之外,HBO 舍得砸錢,這對於依賴特效的科幻片是極其重要的。

可是,立瞭那麼大個 flag 之後,嚷著要開拍的《美國眾神》又經歷瞭換導演、換演員等一系列事件。

最後不瞭瞭之。

最終《美國眾神》被 Starz 接盤,在今年上映。

雖然沒有 HBO 那麼豪,但 Starz 也算是表現瞭不俗的水平。

在制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特效依然良心,還有點 cult 風。

因為多年積攢的人氣,美國眾神首播表現不俗,也不出意料的因為超大尺度的 " 吸星大法 " 上瞭熱門。

警告!未成年人老老實實閉眼睛!!

魚叔簡單講一下故事情節。

歷史上,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傢,註定瞭它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不同地方的人背井離鄉來到這片新世界,也一並帶來瞭他們的信仰(神)和他們的獻祭方式。

維京人刺瞎右眼,通過殺戮向戰神奧丁獻祭,順便提一句,是自相殘殺。

古埃及人通過淫亂趴,來表達對性愛女神示巴女王的生殖崇拜。

隨著人的遷移,歷史的發展,信仰也在發生變化。

有的被留瞭下來,有的被別的信仰吞噬,還有的信仰隨著時代改變瞭模樣。

《美國眾神》將信仰具象化為有人類軀體的神。

可是新時代下,這些曾經高高在上受萬人敬仰的神,卻處境窘迫。

因為神都是靠人類獻祭而活,信仰缺失的時代,人類已經不再虔誠瞭,也不再供奉他們的神。

這些被漸漸遺忘的神,不得不過著落魄的生活。

他們被統稱做舊神。

但是,有一群神,在這個新時代卻是混得如魚得水,他們是物化時代營運而生的新神。

新神三巨頭就是——科技小子,新媒體女神,和全球化之神。

隨著新神的崛起,人類獻祭的方式當然也發生瞭改變。

以新媒體女神為例:看電視,刷手機,對著所有能輸出信息的屏幕耗費時間和精力,就是人類獻祭的方式。

人類科技日益發達,智能手機人手一個,大多數人都難免成瞭這個小小屏幕的信徒。

每天隻要有機會,就會全身心地對著手機 " 聖光 " 進行 " 朝拜 "。

人類對於屏幕的 " 虔誠 ",讓新媒體女神這個年輕的神,成為時代的主流,過得相當滋潤。

甚至連舊神也得看她的臉色才能獲得曝光度,繼續維持生計。

新神看起來風光,但實際上他們是焦慮的。

他們雖然有變化萬千的形態,總是打扮得花枝招展;

實際上卻是沒有內核,隨著科技發展,隨時有被淘汰的威脅。

因此他們不得不招募一些舊神,賦予他們新的時代意義。

比如火器之神就成功轉型。

雖然人們已經不再打造冷兵器,但暴力並沒有停息,因此人類每一次開槍,都是在供奉。

而獲得社交網絡支持的示巴女王,也在經歷女性地位嚴重受壓後,重獲新生。

自由地吸納著網絡約炮的人,通過性愛的方式向她進行的獻祭。

舊神中的戰爭之神奧丁,不滿現在這些沒有內涵的新神當道的日子,想要重新肅清神界秩序。

他開始招募各方舊神勢力,準備與新神決一死戰。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男主「影子」,剛剛出獄,就面臨好友和妻子的背叛和雙雙死亡。

走投無路的他,被奧丁高薪聘請為幫手。

順便說一句,他的妻子死後意外地獲得保命金幣加成,所以這具帶著味兒的行屍走肉也會伴隨劇情走向,走下去。

而男主「影子」,作為一個旁觀者,也作為一個真正的人類,他將成為這場建立新舊秩序的諸神之戰的見證。

他的人生也成瞭一枚棋子,被神玩弄於鼓掌之中。

剛剛魚叔是用極其簡略的方式過瞭一遍劇情,嚴格的說隻是交代故事背景。

而《美國眾神》的第一季,也就在幹這個事情。

面對龐大的神仙體系,漫長移民歷史,美國眾神第一季基本就是在梳理各路神仙怎麼一步步來到北美大陸;

怎麼隨著時代改變形態;信徒們的獻祭方式發生瞭怎樣的變化;以及他們現在的境遇。

《美國眾神》的核心在於,對信仰重建與消解的討論。

但如果沒能把各個派別的信仰交代清楚,這充滿挑戰的拷問也就沒有力量瞭。

實話說,《美國眾神》無論從制作還是演員都稱得上巨良心。

不僅僅是體現在對原著把握上,在對各路神仙的打造上,也是花費瞭功夫。

除此之外,利用瞭影視的優勢在畫面中做瞭諸多暗示。

但說實話,魚叔是在讀完原著之前先刷的劇,看的時候是雲裡霧裡。

龐大的神仙體系,若是沒有點西方宗教史知識做點鋪墊,真的容易一頭霧水。

因此,對於沒有看過原著的普通觀眾來說,除非對這個題材有偏愛,否則很難堅持看完一季。

這也造成瞭在國內的口碑並不是十分突出,豆瓣 7.8。

這就回到瞭最初提到的對科幻作品改編的問題。

魚叔認為,《美國眾神》在 HBO 的 " 流產 " 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科幻題材影視化,本身就是一塊硬骨頭,而對於《美國眾神》這種神作當中的神作來說,改編就更加困難。

盡管 HBO 成功已經駕馭過《權遊》這種史詩級奇幻題材,但面對《美國眾神》還是差口氣。

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演員需要多好的演技,特效要砸多少錢的問題。

科幻作品的魅力,多在於打破常規,腦洞大開構建一個全新的世界觀。

這是核心,也是基礎。

而《美國眾神》直接對人類已有支系龐雜的神仙系統的重新建構,不搞架空,就得老老實實鋪墊背景。

雖然《美國眾神》看起來噱頭十足,將各路神仙具象化,分瞭派別,還有死屍全場亂跑,充滿瞭博眼球的視覺奇觀。

但與故事性極強的《權遊》相比,《美國眾神》在情節上相對弱瞭許多。

作者想要輸出的也並非故事,而是一場信仰缺失的時代下頭腦風暴,他要說理。

《美國眾神》的深度讓他成為神作。

但也是這樣的深度,讓神作的影視化困難重重。

文字可以抽象,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傳達意義的抽象符號,但畫面卻存在天然局限性,它太過具體瞭。

變抽象為具體的過程,必然意味著流失思辨的深度。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算得上科幻類電影獨樹一幟的神作,不玩畫面瞭,就搬幾個小板凳,開講。

沒有非要將抽象變具體畫面,隻是讓理論猜想通過對話的形式,表現瞭出來。

於是,這個 " 原汁原味 " 保有瞭科幻內核的超低成本的科幻片,成瞭經典。

但可惜的是,這樣經典,是不能復制的。

確切的說,魚叔不希望走復制形式的老路。

實話說,《美國眾神》也大可拍成《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一樣,叫幾個神排排坐挨個發言,打嘴仗。

但是,這其實是在打文學作品影視化的擦邊球。

影視化的最終目的是要靠畫面傳達信息。

而非找幾個演員,改個人稱將原作 " 原汁原味 " 地 " 念 " 出來。

文學與電影的藝術表達形式本就不同,在相互譯介中必然存在內容的流失,但也必然會添加新的內涵與魅力。

科幻小說改編頻頻遭遇難產,這並不是令人喪氣的事。

電影歷史再長不過百餘年,對視聽語言的探索和研究也處於起步階段。

以後這樣類似的嘗試和挑戰還有許多。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被螃蟹夾,難道不是常有的事嗎。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