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有些著名的電影節是和小城聯系在一起的,戛納、卡羅維發利、洛迦諾,她們或風光旖旎、或溫泉氤氳、或古跡林立。這些人口不足 10 萬的小城,在某個時間節點星光璀璨,成為和柏林、威尼斯等都匯平分秋色的勝地,因為電影受到世界的關註。
戛納、卡羅維發利、洛迦諾電影節風情與盛況
在亞洲,電影節卻幾乎成瞭大城市的專屬。
躋身 A 類國際電影節的東京、上海、印度,隻有印度電影節做到瞭雨露均沾,偶數年在全國各邦的首府輪流舉行,但評獎的奇數年,還是永遠的留在瞭首都新德裡。
此外以 " 新浪潮 " 著稱的釜山國際電影節,國內與上海平分秋色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也在大城市的擁擠間熙攘登場。
上海國際電影節
而今年 10 月,在亞洲國際電影節的版圖上,又開畫出瞭平遙國際影展。不同於上述大都市坐擁十裡洋場,四方城墻的平遙不大,幾道古街就逛完瞭她千年的悠長。但這個小城上的電影節雖然是第一屆,就有著自己的驕傲和個性,還有開疆拓土的豪情。
平遙所處的山西大地,曾頻繁亮相在賈樟柯的電影裡。從《小武》到《站臺》,山西跟著電影走向瞭《世界》。賈樟柯用電影記錄瞭傢鄉的變遷,而帶著傢鄉元素的電影也讓他捧下金獅獎、金豹獎,在柏林、戛納備受肯定。
人到中年,魚思故淵,懷著發掘優秀電影作品,聚集傑出電影人的初衷,賈樟柯在傢鄉平遙發起瞭電影節。
電影《小武》中的 " 山西 "
雖然地方很小,但規格卻做到瞭最高。在李安的特別授權下,電影節以 " 臥虎藏龍 " 為名,臥虎單元致力於發掘優秀新人新作,在全球選擇新導演的處女作或第二部電影;藏龍單元關註世界各地的類型電影,把集合最新元素的類型片帶到小城。
平遙國際影展標志
平遙電影節年輕到隻有 1 歲,卻有著為電影人提供舞臺的志氣,選擇瞭 9 月底被強制下檔的《芳華》作為開幕影片,影節顧問團既有中國觀眾熟悉的馮小剛、杜琪峰,亦有世界知名的導演、編劇,初試啼聲就別致而有反響。
平遙元年
和世界愈加融合的中國,並不缺少影節和影展。繼長春、澳門國際電影後,2014 年西安與福州合辦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這些影節新貴,與金雞百花、金像金馬等獎項共同組成瞭中國的電影節體系。除此之外,各類影視盛典、協會,乃至視頻網站、豆瓣論壇也有瞭影視評選。
電影節多瞭,難免泥沙俱下。娛樂性、商業性的沖擊帶來公平性的缺失,本是藝術交流的殿堂卻成瞭最受爭議的所在。但總有一些電影節和影展,和平遙電影節一樣,在成立之初就有著對電影的堅持,時光漫長而初心不改,還不茁壯的她們,應該受到更多的關註。
FIRST 青年電影展:最自嗨的電影節
今年夏天,周迅作為 FIRST 青年電影展的大使來到瞭青海。來到瞭這個《如果愛》中,讓孫納潸然流淚的地方。吸引的周迅的不隻是電影裡的鹽湖,還有 "FIRST" 這一單詞傳達出的電影精神:先鋒。影展的最高意義就是發現和推舉青年電影人才,放映青年導演的處女作。
周迅擔任 2017 年青年影展大使
每到 7 月,無數的影迷就和周迅一樣,穿越大半個中國來到西寧看電影。因為沒有太多官方的介入,電影在西寧這塊高地實現瞭忘我的自嗨。無論是不知疲倦的志願者,還是參加影展論壇的電影人,關註的都隻有電影本身。
青年影展上的志願者
青年電影展設置別具特色的 " 板磚 " 獎杯," 水晶磚 " 象征擊碎電影路上的荊棘,也寓意著電影人要敢於接受拍磚。在這樣砥礪的理念中,FIRST 走出瞭一些列小成本電影:令人驚艷的《心迷宮》,擒獲金馬的《八月》,為國產恐怖片正名的《中邪》。這些一開始沒有拿到龍標的作品,正是從青年影展走向瞭院線與觀眾。
青年影展選出的優秀作品
大多數的青年電影人並沒有與制片方、投資方直接交流的機會,影展為青年電影人與市場的互動搭建瞭平臺。而從電影節走出來的優秀電影人,反哺增加瞭 FIRST 青年影展的知名度。青海是一個孕育中華古老神話的地方,如今很多年輕人的電影夢也在西寧織就。
青年影展關註導演首作
難以想象,11 年前的 FIRST 青年電影展,隻是一個短片的展映活動。或許正是國內青年影人渴望被認可,以及對藝術自由空氣的渴求,促進瞭影展的長足發展。而在這裡,青年導演也從拍電影的 " 自嗨 ",有瞭被認可與關註的機會!
青海湖畔討論電影
大學生電影節:未來市場的風向標
相比 1 歲的平遙,11 歲的 FIRST,大學生電影節已經 24 歲瞭。在她誕生的 1993 年,《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電影在國際影節上頻獲殊榮,而與之相悖的是國內電影市場的不規范和荒蕪。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的師生為瞭給中國電影貢獻出來自大學的力量,草創瞭大影節。
大影節吉祥物小飛虎
從第一屆開始,整個電影節的運作就由學校的師生來完成,以 " 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 " 的特色迥異於其他電影節。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在選片上,多來自院線播映過的作品,而 40 名左右的評委,30 名來自各地的大學生,10 名為青年學者。影節期間的影票也大多象征性的隻收 10 元。
因為大學生對社會現實的關註,電影節總是把獎頒給瞭那些充滿現實主義的作品:《親愛的》《唐山大地震》;又因為對國傢的天然使命感:《風聲》《梅蘭芳》亦獲得肯定。而敢於探索的大影節,也成瞭諸多新導演的福地:陸川的《尋槍》、霍建起的《贏傢》,大影節給瞭他們導演生涯的第一個獎項。
大學生的青春品味
被象牙塔的熱情感動,很多導演和明星都零收費參加大影節。據 2013 年的一項調查,中國的電影觀眾平均年齡為 21.5 歲,這和在校大學生的年齡基本重合。而微票的調查顯示,有過大學教育經歷的觀眾,占到瞭觀影人群的 9 成以上,在校生每年貢獻的票房過百億。
成龍任開獎嘉賓
市場的擴張,離不開與觀影人品味契合的影片,而大影節選出來的電影,就是符合大學生價值標準的作品。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學生,是未來最核心的電影受眾。大學生電影節是每年國內春天的第一個大型電影節,這不僅是時間上的前哨,也是未來市場的風向標。
中國獨立影像展:三無電影節
在國內,有個非著名的 " 三無電影節 ":無固定經費、無固定時間、無固定人員,這就是中國獨立影像展(CIFF)。從影展的名字就能看出,CIFF 關註獨立電影,這個普通觀眾平日裡看不到的光影世界。因此,中國獨立影像展成為獨立電影迷一飽眼福的大好時光。
但即使和已經很低調的 FIRST 相比,CIFF 還是顯的寒磣。硬件簡陋、導演、嘉賓的接待規格,觀影相關的配套服務都是能簡則簡。沒有紅毯女星的爭奇鬥艷、沒有香檳酒會的觥籌交錯,但和上面三個獎項一樣,中國獨立影像展同樣致力於發現中國新銳的電影和電影人。
03 年創辦的 CIFF,已經步履維艱的走瞭 14 年。近年受到的關註更是越來越少,主流網站已經難以檢索到 CIFF 的最新訊息。影展官方微博停運,信息皆在環境更加封閉的公眾號上發佈。CIFF 個性的和市場、資本保持距離,但也因此保證瞭選片和評獎的純粹性、獨立性,被婁樺稱 " 中國唯一真正的電影節 "。
CIFF 獲獎的《春風沉醉的夜晚》入圍戛納
相比平遙電影節受到賈樟柯的保駕護航,大影節被官方鼎力扶持,FIRST、CIFF 的從創立到蓬勃,帶有瞭更多的民間性質。但共同的是,這些電影節的創辦,都離不開對電影由衷熱愛的群體。
也正是這份熱愛,讓這些電影節一直都聲名朗朗,即使受到非議,也是影迷對運營不成熟的小小吐槽。而這些影展上忙碌而熱學的電影人中,就藏匿著中國電影的希望;這些有個性的電影節,也預示著中國電影的走向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