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電影爬蟲(film5252)經作者授權轉載。
今天我說的這部電影,希望能給大傢帶來思考。
依稀記得韓國電影《我是殺人犯》曾掀起瞭一陣討論熱潮,
四年之後,日本翻拍瞭這部電影:
《22 年後的自白:我是殺人犯》
不明白為什麼日本人總愛把電影名字寫這麼 " 具體 ",好像生怕觀眾不知道它在講什麼一樣。
相對於韓版的強大邏輯推進,日版的更註重人的情緒和心理的刻畫。
無意評價日韓兩版哪個拍攝的更出色,我隻想來說說故事本身:
1995 年,日本接連發生瞭五起手法相同的連環殺人案。
兇手是一名男子,闖入被害人的傢中,用繩子勒死被害者。但令人不解的是,他並不會 " 滅門 ",而是放走傢中的目擊者。
這場案子掀起瞭很大的社會輿論,但警方始終束手無策,毫無線索。
2010 年 4 月 27 日,日本正式修改瞭刑事訴訟方案:從 4 月 28 日起,判處死刑的罪行,取消訴訟時效。而在此之前,訴訟時效是 15 年。(敲黑板,劃重點)
隻可惜,最後一起殺人案的時間是 4 月 27 日晚上,也就是說:
連環殺人案,時效 15 年成立。
直到 22 年後的一天,一個男人宣佈自己就是兇手,他就是:曾根崎雅人。
在記者會上的黑暗氣氛下,兇手絲毫不顯悔意,反而以宣揚的口吻展示自己 22 年前的 " 作品 "。
他將殺人歷程全部寫進瞭書中,以戲謔的口吻諷刺著警察的無能。
這其中就包括著當年主要負責此案警察,也是最後一起兇手案的受害者的下屬 : 牧村。
隨後,在社會上掀起瞭一種 " 追捧 " 狂潮。曾根崎雅人從一個變態殺人犯一躍成瞭人氣明星。
他出書,參加電視直播節目,開記者招待會,舉辦新書簽名會。
為瞭奪取大眾的眼球,曾根崎雅人竟然跑去瞭一名傢屬工作的醫院,並且當眾給人傢下跪致歉,差點引起瞭一場暴力事件。
這種行為,可謂是把 " 話題 " 引到瞭極點。
" 非正常 " 的追捧眼看愈演愈熱,讓跟蹤報道案件 22 年的主持人仙堂感到些許不安,他決定邀請曾根崎雅人來上自己的直播節目。
在節目中,主持人開始質疑這位殺人犯的真實性,並且公佈瞭一卷寄來的錄像帶,裡面記錄的是 : 牧村理香的死亡。(也就是牧村警察失蹤的妹妹。)
殺人犯用同樣的手法勒死瞭理香,並且拍攝下來。
也就是說,加上牧村理香,一共發生瞭 6 起殺人案件。
劇情發展到這裡,似乎就出現瞭兩個兇手。
結局無非就是出現:兩人一真一假,或者真正的大 Boss 還在潛伏中。
但其實,個人認為 : 真兇非重點,反諷才是真。
影視屆本身就不缺優秀的懸疑推理片,隨便一舉都有很多非常經典的燒腦懸疑片。
就譬如今年口碑不錯,豆瓣評分平均在 7.5 以上的:《看不見的客人》,《愚行錄》,《目擊者追兇》,還有最近大火的網劇《白夜追兇》。
每一部就讓觀眾不得不驚嘆編劇強大的邏輯思維和清奇的腦洞。
但其實,我們缺的是一些能夠直接反映社會現象的懸疑推理電影。從題材上來看,《我是殺人犯》的確做到瞭這一點。
影片的創造靈感來源於出版殺人自傳成為暢銷作傢的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他吃瞭自己的荷蘭女友後,沒有被判刑,還出瞭本小說。
與電影情節相符,食人魔搖身一變,就成瞭受公眾大力追捧的作傢。
人們追捧的到底是什麼 : 英俊的外表?還是殘忍縝密的殺人手段 ?
單純從電影觀眾的角度講,大多數人可能會覺得不可理解。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頻頻發生。
2012 年 5 月,加拿大留學生被殘忍殺害並且碎屍,事後警方公佈瞭嫌疑人馬裡奧塔的照片,底下的評論竟然會多次出現 : " 哇,真人好帥!"。
2013 年 2 月,韓國知名偶像樸施厚被舉報涉嫌強奸,這裡我們不討論事情的真實與否。但卻有人反駁稱到:" 能被這樣的男人強奸,女的沒白活。"
甚至有粉絲不止一次的發表公開言論:" 那些被強奸的女人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2014 年,因為涉嫌 6 項重罪被捕的犯人:傑裡米 . 米克斯。當地警察局按照慣例將嫌犯的照片發佈在 Facebook 上。
大量網友評論 :" 真的太帥瞭,高顴骨,有棱角的臉,以及清澈的藍眼睛。" 出獄後,傑裡米成為瞭一名職業模特,收入過百萬,後來因為傢暴和性醜聞的事件,才名聲掃地。
可見,在不良媒體炒作和大量信息充斥的今天,我們似乎喪失一個正常人該有的判斷標準。
每一個案件背後的眾生百態,仿佛都是不止一次地揭示著:所有人都是幫兇 !
如今,公眾媒體的強大力量可以左右著無數人的命運,它可以讓一個草根一夜出名,可以讓一個明星身敗名裂;它可以為民伸冤,也可以引發暴力。
但可惜的是,在電影《我是殺人犯》中,無論是記者還是吃瓜群眾,大多都是抱著一種 " 看客 " 的態度。要麼是為瞭創造話題,引爆收視率;要麼就是為瞭賺錢,達到盈利的目的。
他們不會記錄受害人傢屬的死活,甚至,書店老板因為害怕書的銷量不佳,開除瞭在書店工作的,也是當年受害者的女兒。
讓倒讓我想起來瞭《美麗的西西裡島》,我們大多數人都變成瞭那些無良的村民,懷著一種或無名嫉妒,或盲目崇拜的眼光看待著周圍出現的新事物,沒有一絲明辨是非的能力,被群體意識和整體輿論操控。
除此之外,影片還探討瞭一個重要的話題:死刑的時效性。
死刑到底是否應該被加上 15 年的時效?
從客觀原因上來說,這確實可以減少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節省司法資源。
但對於受害者傢屬而言,這種時效性必然是一種傷害。
在影片裡,受害者傢屬小女孩說:
" 他殺瞭我爸爸兩次。一次是在 22 年前,一次是現在。"
在零點鐘聲敲響的那個夜晚,所有的警察情緒瞬時崩潰,放聲大哭。
那是對在第五次兇殺案裡死去的上司的愧疚,對 15 年不曾放棄的追查的遺憾,也是對殘忍兇手從此就可以逍遙法外的痛恨和無力。
我很難想象,一個背負著血債的人是如何光明正大地在世間活著。轉眼十幾年的時間,從罄竹難書一下回歸成瞭良民。
在電影中,曾根崎雅人在發佈會上戲謔地說:
" 有些東西真的是失去瞭才懂得珍惜。過瞭 15 年的時間,上天好似再也無法給我一個贖罪的機會。"
回歸到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不清楚到底有多少這樣的案件發生。
這甚至讓我開始質疑起瞭法律的本質。但無論如何,大傢應該始終相信:
正義或許會缺席,但永遠不會遲到。
罪惡總會以某種形式被懲罰,即使過去的時間是:
一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