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頭條,特例外的,屬於一部老片。
雖是老片,但其中透露的意識,比今天很多人都前衛、大膽。
不要以為老片都是節奏慢、臉譜化、說話傻傻的、思想土土的 …… 呵呵,有些老片確實,所以它們過時。
但也有少數視角之獨,眼光之毒,能穿越歷史的包裝掩飾,還原一代人的真實生活,甚至是:
" 私生活 "。
今天就說它,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哀樂中年》
因為它是 1948 年拍的,Sir 敢打包票,90% 的人連聽都沒聽過。
看它首映的觀眾,應該也已經去世瞭 90%……
瞧這空心文繁體的海報和電影票。
偶爾帶噪點的黑白畫面。
熟悉的幼兒園女同學同款圍兜 + 沖天辮。
其實,《哀樂中年》黑白歸黑白,卻一點也不舊。
如果 Sir 隻是在說 " 老上海也很時尚 ",那就是在忽悠你:
比如那時的姑娘會打扮,又是燙發,又是高跟鞋。
比如那時交通發達,私傢車、公交車,還有早晚高峰。
又或者是拍攝技術純熟:用一雙鞋的變化,就能表示 "N 年後 "。
這些雖有新意,卻稱不上驚奇、大膽。
在說真正的 " 不舊 " 前,要感謝幾位牛人。
導演桑弧,中國影史最該記住的名字。
他的作品給瞭邵逸夫靈感,帶動李翰祥和胡金銓,引發港片的戲曲電影改編熱;被周總理帶出國,卓別林親口點贊 ……
他甚至還和張愛玲有過一段情。喏,現在搜都一堆感慨 ……
主演石揮,曾經的話劇皇帝。
他可不是中國人自封的 " 天王巨星 ",而是法國影史學傢米特裡口中的奇才—— " 我發現瞭中國電影,也發現瞭石揮 "。
不僅是演員,他編導演俱佳,自編自導自演的《我這一輩子》,曾被文化部欽點為優秀影片。
他在話劇《日出》中最著名的那句臺詞,今天聽來,都文藝范兒十足:
太陽已經升起來瞭,黑暗留在後面。
但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瞭。
他的命運也因而一語成讖——被打成右派批鬥,42 歲含冤早逝。
正因為他們,才賦予瞭《哀樂中年》前衛、大膽的時代氣質。
《哀樂中年》,講瞭一個 " 犯禁 " 的故事:
老牛吃嫩草。
宣傳海報語,也足夠冒犯當時一批保守的主流人士:
一隻腳踏進棺材,一條心在談戀愛。
是怎樣的老牛,想吃什麼嫩草呢?來聽故事。
主人公陳紹常(石揮 飾)是個貧苦鰥夫,早年喪妻,一個人拉扯大好幾個孩子。
他貧苦,因為他是小學校長,那時學校可不像現在有編制,老師連生計都成問題:吃不飽,穿不暖。
幸虧大兒子有出息,成瞭銀行高管、成功人士。所以讓老陳 50 歲就退休,榮升老太爺。
兒子希望盡孝,建議他遛鳥、玩郵票、養花、旅遊 …… 但老陳偏偏賤得很,豪宅與飯來張口的新生活,怎麼都過不爽。
他嫌床太軟,要睡硬的棕繃墊(其實時尚總是變來變去,現在這東西可是稀罕物)。
下人們也嫌他不好好享福,整天多管閑事。
" 好心 " 的兒子,甚至把他百年之後的墓地都買瞭,結果老頭子仍 " 不識相 ":
我不是怕死,我是怕等死。
別人眼裡的福,是他眼裡的苦,看把老爺子都愁成林永健瞭 ……
更賤的是,他居然和小 20 多歲的學校女同事,暗生情愫!
子女們心聲很一致:
你說你!守一輩子鰥,現在耍老流氓。我們高管和成功人士的臉,都被你丟盡瞭!
" 嫩草 " 呢?
女主劉敏華(朱嘉琛 飾),原本是他老友之女,後來是學校的新校長。
犯禁的事在於,如果兩人在一起,差距不僅是 "20 歲 ",還有世人眼裡的道德倫常:
一個是 " 小輩 ",一個是 " 叔叔 "。
敏華雖是個愛教育、愛學生的新女性,三觀很正,可擋不住生活裡的污言穢語。
看到這兒你說,這故事 " 舊 " 麼?
Sir 敢說,這簡直 " 太新 " 瞭。
新到,就算如今有導演敢拍,獲得的也怕是一半掌聲、一半口水。
不信你看看,2004 年楊振寧和翁帆宣佈在一起後,有多少人在噴,噴得多麼正義凜然?
再看看時間 …… 一眨眼,他們都噴 14 年瞭。
噴子們可能會辯解,老陳才 50 歲,可楊振寧是真老啊!話糙理不糙,我們也是關心年輕的翁帆啊!
呵呵,在 Sir 看來," 老 " 真是相對的。
其一。
有的人," 人老心不老 "。
用片中 " 嫩草 " 劉敏華的話來說:
我老覺得我們中國人,除瞭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沒有中年似的,其實,最寶貴的是中年。
在她看來什麼是 " 中年 "?
不是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的 40-65 歲,而是:
" 經驗有瞭,學問有瞭,正是人生最成熟的階段 " ——
當然不能等死,要更加勇敢地追求生活。
你看,在兒女為老陳籌辦的壽宴上,病懨懨、無精打采的老陳,看起來的確 " 一隻腳踏進棺材 "。
但在劉敏華的陪伴下,勇敢追求愛情、再次創業的老陳 " 又活瞭 ",成瞭充滿朝氣的中年人:
我現在才知道生命的可愛
在我的面前,不管是一片雲一條河一棵樹一把土 ……
我覺得他們每一樣都是活的
對老陳來說,子女的孝順,反而剝奪瞭他追求熱愛的理由。
他的 " 退休 " 歸功於兒女的 " 懂事 ",而兒女的懂事卻是出於 " 面子、排場 " ——
我出息瞭,能讓你享福;你不享福,就是讓街坊鄰居戳脊梁骨;你不領情,就是不善解人意,不體諒兒女 ……
這麼老的三段論,憑什麼自稱 " 年輕 "?
這就要說其二。
有的人," 未老先衰 "。
在劉敏華口中——
應該感到可恥的是 " 他們 "。
" 他們 " 哪能代表年輕人?他們隻是未老先衰的人罷瞭。
而這些個 " 他們 ",在電影裡又做著什麼事呢?
相距 70 年," 境界 " 沒高到哪裡——
也許是讀書學習,隻為給賺錢發財鋪路:
" 我將來可是要進銀行的。"(老陳兒子幼時語)
也許是買房置地,隻顧盯著經濟大環境:
" 幸虧您大少爺材料買的早,現在的價錢可不對啦。"(裝修墓地的工人語)
不同?恰恰是驚人的相似吧!
70 年前和 70 年後,物價、房價、裝修建材價都往上漲,我們都在追求物質帶來的安全感 …… 沒差啊。
甚至 70 年後,我們仍然把 " 死、面子 ",看得比 " 生、活著 " 都重。
故事中,老陳的人生轉折點,都在墳場。
電影開頭,他和小時候的女主相見,在墓園。
中途,他向女主傾吐退休的苦悶,也在墓園。
墓園,一個中國人又忌諱、又放不下的地方。
中國人的葬禮從久遠的戰國開始,就一堆繁文縟節。
你看《紅樓夢》秦可卿死後,賈珍忙得焦頭爛額,還請弟媳婦王熙鳳幫忙。
披白戴孝,哭喪喊魂,大擺流水席,長街送葬 ……
甚至為瞭秦可卿墓碑上名頭好聽,賈珍還給兒子捐瞭個官。
而《哀樂中年》裡,時髦的銀行高管、大兒子陳建中發瞭財,還是買墓園。
" 要講風水,讓子孫行大運 "。
即便是如今,國傢呼籲綠色喪葬,依舊有這種占據青山綠水的 " 豪華版墓地 "。
在 " 死 " 這個問題上,我們撒錢,我們占地,我們用生的時間為死忙,我們真沒怎麼進步。
難怪,老牛愛嫩草,嫩草也隻能選老牛。
因為周圍的人都 " 太老氣 ",老氣到年輕的劉敏華都瞧不起,一言擊中要害:
我們中國人真是一個古怪的民族,對於死看得那麼重要。
而並不講究怎樣好好的活下去。
片子結尾,陳紹常開開心心地住進瞭墓園——那個兒女為他精心準備的 " 人生終點 "。
但他把墓園改造成小學,改造成自己的小傢,重塑瞭第二個 " 人生起點 "。
這個充滿深意的結尾,你有沒有從中獲得一種隱秘的感動?
他要在一片死地裡,追求 " 生 " 啊!
《哀樂中年》真可敬。
70 年前拍出這種犯禁電影,可想而知輿論壓力之大。
楊振寧和翁帆的愛情也可敬。
13 年前他倆義無反顧走到今天,並沒像網友唾罵的那樣,走向絕望與終點,仍然對生活充滿熱愛: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很好。
後來碰到翁帆,她把我照顧得很好。
我一點病也沒有,相信可以比一般 95 歲的美國男人活得更久。
這種熱愛,我們有麼?
我們有沒有像老陳大兒子一樣,自以為理智,自以為安全,自以為主流,自以為孝順,自以為道德,自以為尊重 " 死亡 "……
有意思麼?混得再好,最終還不是躺進一片豪華墓地?
趁年輕,該醒醒瞭。
不懂 " 生 " 與 " 熱愛 " 的人,沒資格年輕。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想看的,b 站有
編輯助理:莫妮卡住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