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州,佈拉多克。
一名劫匪劫持瞭 5 名人質。年輕的 FBI 談判專傢福特聞訊趕來,現場烏壓壓佈滿瞭狙擊手,警察拿著擴聲器與人質僵持不下。
福特隻想盡快搞清楚一個問題:人質到底要什麼?
於是他誠懇的朝著人質大聲喊道:嘿,米勒先生!科迪!我叫霍爾登,我想要幫助你!告訴我到底怎麼回事兒?
與警察從擴音器中被放大的威脅和震懾明顯不同,福特的語氣讓人輕松很多,他似乎更像是在對待一位老朋友,而非一個罪大惡極的罪犯——試圖理解他,而不是控制他。
被問的人也終於不用那麼緊張,暫時忘記瞭自己是一個罪犯。
本來,米勒先生也沒想做一個罪犯,他隻是想見到自己的妻子。可作為一名精神病患者,他的心魔輕易的讓他走上瞭極端。
福特深知這一點,也是真的想要幫助他。隻是 …… 他沒能做到。
在米勒的太太來到現場後,米勒先生舉起瞭獵槍——把槍口對準自己的腦袋,結束瞭自己的生命。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米勒太太說,米勒最近一直覺得自己是隱形人,以為沒有人能看到他,還總是對著不存在的人說話。
她想勸米勒去醫院,並威脅說如果再不去看病就離開他。正是這一紙通牒,擊潰瞭米勒心理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米勒對自己爆頭前的那一刻,福特告訴他,我理解你,或許我可以幫你。
米勒回答:我看不能。接著用觸目驚心的一槍表達瞭他的絕望。
福特無法忘記這一畫面。這樣無從預期的 " 罪犯 " 還有多少?如何才能阻止這類悲劇的發生?
在 70 年代的美國,沒有警察在意這種事情。如果犯罪分子是毒瘤,警察隻需要一刀切除他。至於診斷罪犯,可不是警察的職責。
但世界在變," 犯罪 " 也在變。
當人類不再為瞭一己私利,而是開始為瞭快感而殺戮,作為一個正常人怎麼能夠找到理解他的動機呢? 當動機變得模糊時,犯罪調查又將何去何從?
為瞭搞懂這些罪犯的瘋狂心理,福特和搭檔比爾踏上瞭走訪殺人魔頭的取經之路。
美劇《心理神探》的高潮,從這裡正式開啟。
BSU,是 FBI 在維吉尼亞州匡提科成立的 " 行為科學調查組 "。
在福特和比爾的堅持下,BSU 開始研究連環殺手的心理和技巧,以便在對付他們的時候可以 " 先發制人 "。
在兩人眾多的研究對象中,最有趣的一段關系來自於被監禁的連環殺手艾德 · 坎伯。
" 女學生殺手 " 艾德 · 坎伯,身高 2 米 1 體重 130 公斤。6 名女學生被他砍下瞭頭,同時被奸屍。他還用羊角錘殺瞭自己的媽媽,並砍下她的頭給自己發泄性欲。
他聰明,幽默,最大的夢想是當警察,憑借好人緣與警察打成一片,所有警察都喜歡他。
當兇殺案發生後,沒有人懷疑過他。他甚至已經逃跑到另一個城市,以為警察會來追捕。結果竟然沒有人來,他等的不耐煩,最後決定回來自首。
歷史上的 " 女學生殺手 " 艾德坎伯
在與艾德 · 坎伯的訪談中,你會發現,這個被描述成 " 惡魔 " 的連環殺手,他不僅不是長著獠牙的怪物,更不是信奉邪教的瘋子。
第一眼看上去不僅健康、正常,甚至很有魅力。
既然他與正常人無異,又是為何會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呢?
福特和比爾想方設法試圖挖掘出這背後的原因,甚至與艾德 · 坎伯成為瞭無話不談的 " 朋友 "。
在 " 朋友與朋友 " 間的侃侃而談中我們終於知道,艾德的扭曲根源來自於他那控制欲極強而又刻薄的母親。
一個人的童年和傢庭到底可以對他日後的行為產生多大的影響?
艾德就像一個取之不盡的金礦,為福特研究犯罪心理提供瞭最初也是最大的推動力量。
從 1979~1983 年,BSU 小組的探員利用職務之便,進入監獄對 36 名定罪的性謀殺犯進行瞭深入訪談,其中 29 人都是艾德 · 坎伯這樣的連環殺手。
他們問的問題包羅萬象,包括最早的童年記憶、作案的恐怖細節、作案動機等,也對兇手的傢人、朋友、熟人,以及幸存者進行瞭補充訪談。
BSU 還對 118 名死亡的受害者進行瞭細致的研究,包括他們的職業、生活方式、人口統計資料、遭遇兇手的地點、屍檢報告、棄屍地點的環境等。
這些數據最後都成為瞭 FBI 心理側寫系統的基礎。
通過探員與各類罪犯 " 因材施教 " 式的訪談,讓觀眾對人性的黑洞身臨其境,正是《心理神探》最精彩、最迷人的地方。
可善泳者溺於水。
福特一路朝著黑暗全力奔赴,最終如願以償成為心理側寫專傢。當他猛然想起回頭,才發現自己早已被黑暗吞噬,腳下已經是深淵萬丈。
這部講述犯罪調查起源的美劇《心理神探》,改編自 1996 年的紀實暢銷書《讀心神探 :FBI 心理側寫術》(Mind Hunter: Inside the FBI ’ 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
原作者約翰 · 道格拉斯(John Douglas)是一名前聯邦調查局特別探員,在過往職業生涯中經手瞭無數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案要案,被稱為 " 當代福爾摩斯 "。
為瞭強化自己的案件分析理論,道格拉斯研究瞭多名連環殺手並與他們面談,最後將他 25 年來記錄的經典案例和多年來積累的的破案理論,匯編成為《讀心神探》。
除瞭為後來犯罪調查研究帶來瞭深遠的影響,《讀心神探》還是很多罪案影視作品的靈感來源,作者本人更是很多罪案作品的原型。
我們熟悉的許多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約翰 · 道格拉斯的影子:
美劇《漢尼拔》& 電影《沉默的羔羊》中的傑克 · 克勞福德
傑克 · 克勞福德 ( Jack Crawford ) 這一角色來自於作傢托馬斯 · 哈裡斯 ( Thomas Harris ) 的小說《紅龍》 ( Red Dragon ) ,這部小說同樣是著名角色漢尼拔 ( Hannibal Lector ) 的出處。
傑克 · 克勞福德與道格拉斯在行為科學部門的領導地位相同,但他的職業生涯比《心理神探》中年輕的奮鬥者們要更加成熟。
美劇《漢尼拔》中的威爾 · 格雷厄姆
威爾 · 格雷厄姆這一角色同樣出自托馬斯 · 哈裡斯作品,幾乎在所有的影視改編中都出現過,但他並沒有特定的原型。然而,在《漢尼拔》中,休 · 丹西飾演的格雷厄姆與約翰 · 道格拉斯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 : 嚴重的病毒性腦炎。
道格拉斯在 1983 年遭受瞭這種病。這是一種大腦的急性炎癥,會導致幻覺、失去時間和方向感——這一切在《漢尼拔》中都成為瞭威爾 · 格雷厄斷案的靈感來源。
美劇《犯罪心理》中的傑森 · 吉迪恩
作為《犯罪心理》中 FBI 行為分析部門的第一個頭目,傑森 · 吉迪恩是另一個類似於約翰 · 道格拉斯的存在。這一角色的職位、犯罪調查方法和遭遇的困難,都直接從道格拉斯的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中提取而來。
然而,即便隻是假裝在劇中處理道格拉斯職業生涯中曾經真正處理過的案件,演員 Patinkin 也表示難以承受,他在兩季後放棄瞭這部劇,聲稱這部劇 " 破壞瞭我的靈魂 "。
最後,本劇還有一個小彩蛋。
在每一集的開頭中,都短暫的出現過一個身影。
但是很奇怪,我們沒有在主線故事中看到任何關於他的劇情。他是誰?導演有什麼用意?
如果你對美國的兇殺案足夠瞭解,或許已經通過這幾個零散的片段認出瞭他。
他就是全美最神鬼殺手—— BTK 殺人狂。
所謂 BTK,就是三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組合:bind(捆綁)、torture(折磨)、kill(謀殺)。BTK 是兇手給自己取的名字,他原名叫作丹尼斯 · 雷德。
從 1974 年到 1991 年的 17 年裡,丹尼斯 · 雷德先後使用 BTK 的手段殺死瞭 10 人。每次作案的手段都大體上相同:
耐心觀察,選定目標;掐斷電話線,偷偷潛入或找理由進入或強行闖入受害人傢裡;膠帶封口,五花大綁——他很擅長於此;毆打折磨;掐死。
在那之後,丹尼斯 · 雷德成功地逍遙法外長達 31 年。最後在 80 年代中期重新出現,殺死瞭另外兩個女人,然後在 1991 年謀殺瞭他的最後一個受害者,直到 2005 年被逮捕。
這位 BTK 殺手非常喜歡將通訊發送給執法部門和新聞媒體,嘲諷他們,並提供證據證明他犯下瞭各種罪行。正是通過這些通信之一,他最終被發現並逮捕。
2005 年 8 月,丹尼斯 · 雷德被判處 10 個無期徒刑終身監禁——他沒有資格獲得死刑,因為在謀殺發生的時候,堪薩斯州還沒有死刑。
在 BTK 眾多的受害者中,唯有一個目標——安娜老太太僥幸逃脫。
說來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
丹尼斯預先潛伏進老太太傢裡,準備來個 " 守株待兔 ";可是左等人不回來,右等人不回來,直到最後,丹尼斯失去瞭耐心,狂怒著離開瞭安娜老太太的傢。
而這正是我們在第 9 集開頭看到的那一幕。
由於《心理神探》已經被續訂瞭第二季,所以完全可以假設 BTK 殺手將在接下來的一季中扮演重要角色。
無比期待 ~~
本劇已在 Netflix 上一次性放出一季共 10 集。喜歡大衛芬奇和罪案劇的小夥伴們,開始狂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