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 魏鴻昌 馬延君 新晚報記者 王坤 / 文 / 視頻制作 王東 / 攝
演員馮遠征帶著話劇《屠夫》主創 27 日來到哈爾濱大劇院。他是這部劇的導演,演員們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攝影專業——全部是非表演專業的學生。
集中排練隻有 20 多天。話劇市場上,沒人敢輕易 " 這麼玩 "。這個版本的《屠夫》先是在北電校園裡連演瞭 4 場,引起包括姚晨在內的很多演員在微博上的關註與轉發,在北京學表演的學生湧過來看。來哈爾濱之前,已經在天津大劇院演瞭兩場,有瞭令人意外的好票房。
從中國內地電視劇第一個直面反映傢庭暴力的角色 " 安嘉和 " 開始,人們記住瞭馮遠征。他和本報記者回顧自己 30 餘年走過的演藝路,收獲瞭口碑,有茫然、等待、錯過與無奈——如他的名字,是一場 " 遠征 "。50 歲之後,馮遠征更多的是 " 野心 " ——他已經重新遠征。
" 馮大膽 " 與他的 " 馮傢班 "
馮遠征用一種全新的表演體系去開發這些 " 非科班生 "。他認為,很快就能 " 招 10 個廚子來話劇 "。
和學生在一起的馮遠征,慈祥許多。55 歲的他,穿著件略顯舊的紅色帽衫,坐在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流的時候,精瘦的臉上也頻繁漾起各種 " 學生模樣的表情包 "。
他從 2013 年開始擔任北電攝影系表演課指導教師,用 18 天給北電學生排瞭《哈姆雷特》;之後,他開始帶學生用《死無葬身之地》《日出》等名著去參加戲劇節;2017 年,他選擇瞭歐洲名劇《屠夫》,一個以二戰背景的故事。這個劇在中國最近的版本,出自七八年前的人藝(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主演是朱旭。此後無人再排。
以 " 馮遠征 " 三個字的魅力,如果在大劇場演出,哈爾濱觀眾是會給面子的。但馮遠征還用小劇場。" 他們還有稚嫩的部分。要在大劇場演,起碼要有幾個特別強的演員撐住。" 但之前在天津,有不少觀眾看完,跑到舞臺邊跟他的學生說:" 我也有種想上去演的沖動!"
這正是馮遠征的 " 野心 "。最初應邀給攝影系學生講表演,隻是因為搞攝影的往往和演員溝通困難,學生們希望知道如何站在演員的角度上想問題。但很快,馮遠征就用他所掌握的格洛托夫斯基表演體系,結合在影視和人藝的表演經驗,總結出一套獨特的教學方式,在 " 小白 " 身上開始做試驗。
結果正如他所想——目前國內沿襲多年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教學方法,已經陳舊瞭。他認為,如果他的方式在教學中推廣,至少大大縮短學生基礎學習的時間。他這個由非表演專業團隊組成的 " 馮傢班 ",與 " 郭傢班 "" 趙傢班 " 最大不同在於 " 鐵打的馮遠征、流水的學生 "。在中國,格氏表演體系一直隻有馮遠征一個人在做。他的學生給本報記者解釋,簡單說,這種表演就是 " 用身體記憶,按自己的想法,來表達角色想表達的意圖,而不是讓自己使勁貼近這個角色 "。馮遠征尊重天性,主張 " 開發 " 而非 " 塑造 "。他甚至已經用表演讓某些性格封閉的學生 " 放飛自我 "。
他認為,所有人都有成為演員的可能。現在,他證明瞭 "30 天是可以讓一個毫無表演經驗的人登臺的 "。
"17 年瞭,我一直跟安嘉和形影不離 "
高產的馮遠征,在過去十幾年間,向接近安嘉和與截然不同於安嘉和的角色,發起過雙重挑戰,將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
馮遠征也會在網上刷安嘉和的 " 表情包 "。總有年輕女孩對他說:" 馮老師,我恐婚,你賠 ……"
安嘉和是一代 80 後、90 後的童年噩夢。17 年過去,馮遠征因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一直是 " 中國傢庭暴力男代言人 "。
他告訴記者," 真的從沒有後悔 "。2000 年初是內地電視劇的一個最佳期,傢庭暴力話題因這部電視劇一觸即發。當時,年近 40 歲的馮遠征,表演狀態進入黃金期。安嘉和的塑造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時至今日,人們對安嘉和 " 耿耿於懷 ",還是因為它的社會意義。
馮遠征說:"17 年瞭,我一直跟安嘉和形影不離。"
他當初接這個角色,因為他覺得安嘉和是個好人:他是優秀的醫生、博士、知識分子,面對強奸過自己妻子的犯人,能在手術臺上把他搶救過來。" 他隻是在妻子的問題上自私、狹隘。你會發現,他永遠在實施暴力的時候,先把自己放在一個劣勢上 "。
說到這兒,他給記者道瞭兩句安嘉和的臺詞。暴力男瞬間附體 ……
安嘉和之後,馮遠征多次將怪異另類的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如《天下無賊》裡的娘娘腔劫匪、《非誠勿擾》裡的同性戀 …… 他喜歡敬業的團隊,拍電影《1942》時,為瞭演出饑民的狀態,演員們幾乎都不吃不喝。一次拍攝間隙,他和徐帆並排坐著,餓得氣息奄奄。這時,不遠處一個人起身走瞭,留下一個被坐扁的沙琪瑪。徐帆掙紮著爬過去,一把塞進嘴裡,邊狼吞虎咽邊說:" 我不管瞭,我快餓死瞭 ……"
馮遠征是高產的演員,但近兩年作品相對少瞭。" 不能有閃失。" 他說," 年輕人拍 10 部爛劇,如果遇到一部好劇,算成功瞭。馮遠征如果拍瞭部爛劇,再拍 10 部劇也回不去瞭 ……"
他曾是有北京戶口的 " 北漂 ",當瞭 4 年跳傘運動員,在北京拉鏈廠當過工人,報瞭很多表演培訓班,一心想表演。他當過群演,兩次考北電失敗,後來進人藝挑大梁,因失戀跑到德國進修,又在劇變的德國經歷迷茫,找回自我。
那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從那時起,他開始習慣反思。他的老師露特 · 梅爾辛,是當初把他從人藝 " 挖 " 到德國的 " 伯樂 ",是格洛托夫斯基的 " 嫡系 " 弟子。馮遠征後來執意從德國回來,並用格氏體系去精進表演。22 年後,他再回到德國,梅爾辛已經坐在輪椅上,衰老瞭。
馮遠征後來在媒體上以《我穿墻過去》講到這段往事,陳述中帶著傷感的頓挫。他後來才知道,梅爾辛在 2014 年去世瞭。前幾天,他又去瞭德國," 像是重走當年的路 "。坐在飛機上,他的腦海裡不斷重放當年的所有記憶。
" 想哭 ……" 他對記者說," 可能人歲數大瞭,比較脆弱 ……"
他聊到 7 月 28 日在哈爾濱大劇院的公益講座。此前,大劇院從沒有主創在演出前做這種活動。最初,院方規定買《屠夫》門票的觀眾才能參加,但馮遠征反對。
" 我希望大傢都能來。懂不懂沒關系。" 他說,他的導師梅爾辛當年來中國教學,也是沒有報酬的。
對話——
" 哈爾濱話劇新觀眾群體應該是大學生 "
新晚報:最近,人們再一次把安嘉和、容嬤嬤、安陵容、邱瑩瑩、凌玲 …… 放在一起。角色成功塑造,女演員卻 " 不知所措 ",吳越甚至表示後悔。
馮遠征:她是很好的女演員,我最近沒見到她,我一定會告訴她,要學會接受。她措手不及是因為這個角色演得太真實。10 年後過來看,她會笑的。
新晚報:什麼角色是你一再錯過又念念不忘的?
馮遠征:十七八年前,有個導演曾試瞭 20 多個演員來演蔣介石。後來我來瞭,當時化妝間鏡子上貼滿瞭蔣介石的照片。化妝師說:你是唯一不化妝就很像的演員!我越看越像,但後來錯過瞭。那之後遇到很多戲,總覺得不是我要的角色。不能強求,演員永遠在被動的狀態下。還有一次是演一個相聲演員,就是侯寶林。
新晚報:也非常像!
馮遠征:我為這個戲也曾準備好久,後來錯過瞭。錯過,但也留下瞭財富。
新晚報:這次為什麼要在哈爾濱做公益講座,跟並不一定懂的觀眾講戲劇?
馮遠征:哈爾濱在中國是一個特殊的城市。大列巴、紅腸、幹腸都是我的最愛。我 1999 年第一次來哈爾濱拍電影《拯救艾瑪》,它是哈爾濱的真人真事,當時的《哈爾濱晚報》為一個華僑發起瞭獻血,三四千市民去獻血 …… 哈爾濱歷史上話劇紅火過,是有底子的。新一代重新要開始,我認為更多要培養大學生這樣的年輕觀眾群體,在三年到五年左右。這樣一個有底蘊的城市,人們會越來越往高看。
新晚報:2017 年上半年,從《人民的名義》到《軍師聯盟》《我的前半生》,電視制作精良化,演員也願意為一個角色付出洪荒之力。觀眾罵得更投入,也更愛老戲骨和大叔。
馮遠征:一段時間,大傢需要小鮮肉。再加上資本介入,無限砸錢,對有底蘊的劇是一個沖擊。現在,人們對小鮮肉疲勞瞭。《人民的名義》其實你仔細看,不是 " 飆戲 ",每個老演員隻是認真完成自己的角色。隻是大傢看一群好演員在這個時機出現在同一部劇,覺得真好。
新晚報:我會覺得,隻有回到話劇舞臺上的馮遠征才會覺得踏實。你又以老師的身份和話劇舞臺緊密聯系,藝術傢與老師,哪個更難?
馮遠征:都難。理解不瞭年輕人怎麼想,我覺得他們奇葩,他們看我也奇葩。剛開始帶,鬥志鬥勇。到瞭下一屆,之前所有總結的經驗又全推翻," 治 " 他們要想新招。
新晚報:對現有表演教育方式的挑戰、打破和重塑,是否是馮遠征新的遠征?
馮遠征:的確需要絞盡腦汁,重新開始。
新晚報:馮遠征的本色出演是什麼?
馮遠征:老師。很上癮,因為是去面對一個未知。
編輯 尤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