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集太少 9.4 太低

03-02

又來" 黑 "印度。

說黑,是因為人傢有 " 黑點 ",並且能 " 黑之 "。

前不久,阿米爾 · 汗又借《神秘巨星》告訴我們,(有部分)印度女孩連做夢的權利都沒有。

但現實畢竟不是又燃又催淚的勵志劇。

有一種 " 印度夢 " 不相信眼淚。

它要的,有且隻有實現——

《天命之女》

Netflix 大作。

評分不俗。

IMDb 8.3,豆瓣 9.4

《天命之女》從一開始就拒絕任何虛化——單單跟拍,就八九年。

四集,兩百多分鐘,目之所及,都是真實,可觸碰的真實。

一群 " 賤民 "

印度,早在 1948 年,就把廢除種姓制度寫進憲法,但寫歸寫,種姓觀念仍陰魂不散地主宰著印度社會。

印度的種姓觀念早已滲進到這個國傢每個人的肌理。

名字、膚色,都在透露一個人,到底是什麼種姓。

最低等的種姓就是" 賤民 "。

他們不潔,不義,不配與高種姓人來往。

跟賤民在一起會被污染

這種觀念還是很普遍

賤民的後代,當然還是賤民。

《天命之女》的女主,就是五個賤民女孩。

可笑吧,天命你賤——

一個剛出生就被爸爸拋棄。

一個被奶奶強制嫁給自己的叔叔。

一個從小聽大人說,女孩讀書,將來會造反。

……

他們認為女生進瞭學校讀書

可能就會造反

無一例外,她們從小就被貼上 " 賠錢貨 " 的標簽。

沒有愛。

沒有教育。

甚至沒有選擇。

她們絕大多數人的一生,就是重復著在母輩身上重復瞭無數次的命運:早婚,早孕,一早學會服務一個男人,然後,早死早投胎 ……

我們習慣說,自己人生自己把握,但如果連受教育的基本權利都被剝奪,這樣的人生如何把握。

我認為上千萬的人

明明有能力做一番事業

卻無法發揮,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去接受教育

或者沒有機會展現他們的才華

於是就有瞭——

一所學校

香堤巴旺,這是一所面向 " 賤民 " 的免費學校。

創辦者喬治,紐約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後工作順風順水。

但不管在銀行,開公司,他都沒有歸屬感。

18 年前,他賣掉公司,用這些錢在印度建立一所學校——香堤巴旺。

他發現,當時印度脫貧計劃,以拯救為名,但授予窮人的,隻有 " 魚 " ——大量廉價的勞動崗位。

這些崗位當然能提供窮人每日三餐,但窮人也在疲勞的應付中,親手上繳瞭擺脫階級的可能性。

結果,階層越發固化,窮人依然是窮人。

隻有頂端的 10% 人口能享受到那繁榮

壁壘必須從內部攻破。

怎麼攻?

隻有教育。

他要教育的不止一個人,是一代人。

他要打破的也不是一個人的命運鐐銬,是寫進一代人思想底層的貧困模式。

香堤巴旺的使命:給孩子受教育的機會。

這樣的福利,應該廣受歡迎吧。

呵呵。

真正的黑暗,是那些靠黑暗牟利的上遊階層。

你想,好端端的一個女兒(妻子),一個免費勞動力,被你 " 拐進 " 學校,傢裡的活,誰來幹。

謠言撲面而來。

有人懷疑辦校目的:倒賣孩子器官,教唆孩子改信基督。

有人質疑辦校效果:窮人能養活傢人就夠可以的瞭。

有人甚至從根本上打掉瞭受教育的人權:他們天生不是(讀書)這塊料。

喬治終於明白,他不能一下子抽走這些人的所有 " 蛋糕 ",他的財力,也不允許。

他隻能曲線救人。

他規定:

每傢隻能選一個孩子進入香堤巴旺,盡可能把資源輻射到更多傢庭。

夠難的瞭。

要知道。

這些被選上的,從入學第一天,直到他 / 她工作,整整14 年,香堤巴旺負責每一天吃穿用度(當然還有學費)。

條件隻有一個,每個孩子長大後,要回過頭幫助100 個窮人——

這是香堤巴旺的根本性選擇。

喬治不可能一個人救,他得(給機會)讓更多人救。

不隻幫他們的傢人,不隻整個社區,而是對更廣大的社會有所貢獻。

利他主義,這是香堤巴旺教的第一課。

一面信念

對 " 賤民 " 來說,香堤巴旺簡直是一個過去無法想象的新世界。

這裡的每個人都是平等。

平等地吃喝拉撒,平等的衣食住行。

即使考學,香堤巴旺也沒有唯分數論。

英文、歷史、物理、舞蹈,這些我們學校的常規動作,它們有。

尊嚴、信念、自由、人格,這些我們學校的盲點盲區,它們也教。

比如公民課

在樹上上課

從孩子四歲起,學校就告訴他們——

種姓制度不是神指定的,而是人制造出來壓迫他人的。

我們都是人,都是平起平坐的公民。

如果你看不見不公,擁護(或者不對抗)不公。

你的下場是什麼——

你們必須記住,如果你們無視個人權利

如果你們無視公平正義

你們還剩什麼價值?

如果失去那些

那你就不是一個自由的人

性別教育課

誰最應該被教育。

——印度男生。

短短三分鐘,讓人暗暗擊掌。

先是男生輪流讀印度女性現狀材料——

2010 年,每小時都有一位新娘因為嫁妝問題被殺

51%的印度男性認為打老婆很正常。

印度目前尚無立法防范性侵或性騷擾

接著老師提問。

成為女生,跟成為男生,有什麼不同?

一個男生回答,負責賺錢的男性,太 " 無法無天 " 瞭。

他們負責賺錢

所以就認為他們有權隨便說話

他們打女人,然後什麼也不做

那態度,如何觸發行動?

你們想成為這種現象的幫兇,還是想拿出行動扭轉這樣的現實?

香堤巴旺孩子的夢想在啟發下開始萌芽。

這些孩子開始懂得 "你想去的才是你的歸宿",而不是出生那個地方。

11 歲的克兒席卡想學法律,當總理。

她在學校見過一個為窮人維權的律師,窮人隻是因為要求提高工資,就被割舌 ……

原來,律師可以為這些 " 割走舌頭 " 的人發聲。

我想成為律師,因為我看到很多人權利被剝奪

17 歲的希爾柏想當記者,她看不慣如今的社會現實。

比如暴力、酒精

不讓女生上學等問題

當然,理想總是理想。

如果非要說《天命之女》與那些 " 電影 " 最大的不同,或許是它的誠實。

它看見瞭夢想,但也承認夢想的落地,不是一種可被批量復制的因果關系,這裡面,有數不清的掙紮與曖昧。

一種現實

學校告訴他們,要勇敢表達自己。

但傢庭卻給予另一番教育——沒有大傢就沒有自己。

體會這句話背後的重量——

如果大傢看不到這問題,沒有人反抗

我不懂他們還算不算人

香堤巴旺的孩子搖擺在兩難中。

不止是信念在打架。

親情也開始產生縫隙。

姐妹不和。

為什麼被選中受教育的是她不是我?

父母不親。

女孩蔓珠拉在傢裡覺得自己像外人,她不是傢務好手,跟傢人也聊不到一塊。

" 等你嫁人,看你怎麼辦 ",傢人最喜歡用這句話警告她。

而在普莉莎,傢人給她制定瞭 " 淑女 " 人設,保守的著裝,明亮的首飾,不能經常出門,不準跟男生說話。

她厭倦這種不人道的管束。

在印度當女生真的很辛苦

因為我們得註意自己的每個舉動

……

我不要別人告訴我該做什麼

最最根本的問題,是美國文化印度文化,站哪個隊?

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是美國文化,但傢裡信奉的是印度文化。

一種開放,一種保守。

一種追求權利,一種講究服從。

這些孩子最終能抹掉額頭上的 " 賤民 " 印記?

很抱歉,《天命之女》沒有給出答案。

一方面,結局是喜人的:

夢想當律師的克兒席卡,考上加爾各答法學院(印度第三強),讀法律;

蔓珠拉讀護理系;希爾柏讀新聞系。

這又遠非結局。

她們考入的可是精英大學,學費有錢人才付得起。

她們 " 自由 " 瞭——還有無數鐐銬,等著被擊破。

也如 Sir 之前所說,這種開放性,正是《天命之女》瞭不起的地方。

它沒有《放牛班的春天》浪漫,沒有《山村猶有讀書聲》恬淡,更沒有《死亡詩社》的顛覆、反叛。

它的教育理念趨近《生於妓院》,思索氣質類似《人生七年》。

左為《山村猶有讀書聲》,右為《生於妓院》

換言之,《天命之女》展示的不是答案,是回答的勇敢。

豆瓣作者 @午睡 一針見血:

教育改變人生的話題並不新鮮,但放在印度女孩身上就顯得尤為不易。不是簡單的宣揚一件慈善行為,而是把多種觀念和沖突融入其中,讓人看到女孩們在選擇人生道路的過程中思想的掙紮和變化。

更直白點。

Sir 認為它要講的是 "賦權"。

它唯一斬釘截鐵之處或許在於——

你的生命,你的思想,你的價值,都不是誰賦予給你的。

它們天然屬於你。

也隻有你有權選擇自己掌聲的方向。

至於如何聽到這些 " 掌聲 " ——

或許可以從學會說 " 不 " 後,開始奔跑。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想看的,B 站有;另附香堤巴旺項目捐款網址(https://shantibhavanchildren.org

編輯助理:日以繼夜的四百擊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