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 43 項國際大獎,這片比你想的牛逼

07-28

近些年來,伊朗電影在世界影壇頻頻嶄露頭角。

像是 " 美麗而清貧的童年 " ——《小鞋子》

" 出租車裡的伊朗社會 " ——《出租車》

" 抽絲剝繭的戲中戲 " ——《推銷員》

情感真摯,手法細膩,細節考究,拋開 " 視覺盛宴 " 的感觀刺激,以返璞歸真打動人,是伊朗電影一直以來的魅力。

還有今天安利給大傢的這部— —

《一次別離》

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

豆瓣評分 8.7,好於 95% 的劇情片。

一向挑剔的 IMDb,也打出瞭高分 8.4。

導演阿斯哈 · 法哈蒂,剛剛憑借《推銷員》一舉包攬第 69 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劇本兩項大獎。

今年年初,又再次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收入囊中。

《一次別離》,是他 2011 年的作品。

這是一部樸素的作品,立足傢庭題材,沒有什麼大明星,導演更在拍攝過程中,精打細算到極致。

對於動輒上億,千萬隻算中小制作的好萊塢來說,法哈蒂僅 30 萬美元的成本,確實不高。

大部分拍攝均是手持攝像,場景集中在傢中,剩下的就是些道具服裝,幾輛車,以及一本《古蘭經》。

包括其中一名演員,還是導演的女兒,演員片酬上又省下來大筆。

即便導演這麼摳,依然不妨礙《一次別離》成為當年口碑佳作,席卷全球 43 項國際大獎,包括奧斯卡。

顯然,導演把心思花在瞭正地方。

故事一開始,一對夫婦因移民問題產生嚴重分歧,鬧離婚。

妻子西敏堅持移民,丈夫納德反對,因為不能拋下患有老年癡呆的父親離開。

倆人幾方爭執不下,妻子選擇回娘傢住,臨走之前,雇瞭一名幫傭瑞茨,負責照顧年邁的老人。

但是,這份工作對於瑞茨來說,挑戰不小。

一方面,她身懷有孕,需要照顧自己年幼的女兒,為瞭幫丈夫還債,才不得已偷偷出來工作。

另一方面,老人的失禁問題令瑞茨十分為難。

伊朗是個 " 政教合一 " 的國傢,信仰伊斯蘭教,信奉《古蘭經》,除非打電話向宗教權威請示,否則瑞茨就會破戒。

幾番顧慮重重下來,直到納德有次回傢,發現父親被綁在床上,怒不可遏的他,將瑞茨趕出傢門,甚至失手推瞭她。

沒想到竟意外導致瑞茨流產,瑞茨的丈夫怒而將納德告上法庭,雙方各執一詞,然而真相卻令人出乎意料 ......

表面上來看,這是兩個傢庭之間的爭鋒,而事實上,他們代表著伊朗社會的兩個階層。

納德一傢代表中產階級。

納德在銀行工作,西敏在學校執教,他們月收入頗豐,一人擁有一輛車,甚至還負擔得起幫傭和傢教的費用。

住著幹凈整齊的高層樓房,屋內陳設一應俱全。

瑞茨一傢則代表底層民眾。

瑞茨丈夫在修鞋鋪工作,瑞茨是典型的傢庭婦女,操持傢務之餘,被一大筆欠債壓得喘不過氣。

僅僅從這起皮的墻壁,也能看出來。

兩個傢庭的第一次爭鋒,是瑞茨希望納德能支付更多薪資,她各種擺事實,懇求雇主能把薪資提的高一點兒。

然而不管瑞茨如何苦口婆心,納德隻以一句 " 要是你不幹,我也能找別人 ",強硬地結束瞭對話。

包括後來瑞茨將這份工作轉給丈夫,丈夫也就薪資問題跟納德有過商量,依舊沒有任何餘地。

態度甚至卑恭到 " 我可以先試試,如果滿意你就給我加點,要是不滿意,不給錢也行 "。

影片中還有一幕,納德的女兒在法院走廊背誦課文,內容是:" 在薩珊王朝時期,人們被劃分為兩個階層:上層特權階層和普通階層。"

她的外婆即可幫她糾正," 是普通民眾 "。

可以想見,從薩珊王朝一直到現在,階層問題仍然在伊朗社會中存在著,窮人在富人面前根本就沒有話語權。

影片名為 " 一次別離 ",表面上,有照應納德夫婦分居這一層面的意思。

實際上,導演是在將這一次別離,喻為一次分裂,而分裂暗含在影片的方方面面之中。

首先為我們展示的,是以納德為代表的中產階層的內部分裂,導火索為移民問題。

西敏堅持移民,理由給的很清楚,為瞭女兒的前途," 我不願讓我的孩子在這種環境裡成長 "。

顯而易見,在這個傢庭中,西敏代表著的是新興派,納德代表的是守舊派,而納德的父親,就是導演設置的一個隱喻— —

預示著一個老邁羸弱的國傢。

其次就是中產階級與普通民眾之間的分裂。

這體現在兩個傢庭幾番對壘中,瑞茨一傢明顯處於下風,節節敗退。

除瞭物質所賦予他們的巨大差距,甚至於在公正的法庭面前,他們還是一樣,不占據任何話語權。

比如納德和瑞茨丈夫同樣面臨刑罰,瑞茨丈夫僅僅需要支付保釋金即可,而後者,卻需要具備公務員身份的人為其擔保。

包括他被判處藐視法庭之後,開始用自己的力量找到學校,用一本《古蘭經》逼著證人說真話。

看得出,法律的威力比不上一本《古蘭經》。

這裡,就是影片所暗含的第三處分裂,即信仰和法律的分裂。

伊朗是個政教合一的國傢,法律體系施行的是伊斯蘭教法。

在法庭上,瑞茨可以為瞭隱瞞車禍致其流產的事實,納德也可以為瞭逃避 1 — 3 年的牢獄之災,選擇說謊。

同樣的情況,如果將一本《古蘭經》放置於他們面前,讓其發誓,他們卻可以因為害怕遭到道德譴責,而將事實公之於口。

印象很深的一幕,是納德糾正女兒一個單詞的錯誤,他讓女兒堅持正確的拼法,就算老師丟分也如此。

看得出,納德是一個有堅持、有原則的人。

而當這樣的人在事實面前說謊,隨之崩塌的不止是其個人的原則,更包括女兒的。

當女兒質問爸爸為什麼撒謊,爸爸以一句 " 如果你叫我去,我就去告訴他們 ",將選擇拋給瞭女兒。

納德向法官撒謊,說自己對瑞茨懷孕的事情,並不知情,否則不會推她,法官隨後向納德女兒取證。

在過道裡,女兒問納德,他會問我什麼,納德答瞭一句," 我不知道 ",納德再一次將選擇轉嫁給瞭自己的女兒。

女兒很聰明地在法官面前維護父親的謊言,結束之後,卻在回傢的途中,坐在車上不發一言,淚流滿面。

看似這是一場大人的爭端,卻在無形之中,擊碎瞭兩個孩子的童年。

原本還在一塊兒愉快玩踢足球遊戲的兩人,頃刻之間,演變成瞭兩個孩子的怒目而視。

這是一個有信仰的國傢,才會產生的道德糾結。

沒有刻意的誇大,沒有極端的渲染,導演就是在用一個平實的視角,感受著最真實的生活。

看似一起反轉不斷的羅生門迷案,實則,卻是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之中遭遇的選擇。

重點不在於摳誰對誰錯,誰是誰非,而在於將觀眾從生活當中抽離出來,以一個新的旁觀者身份來審視。

沒有對錯之分,隻有立場不同和現實的無奈。

唯一慶幸的一點,在逾越法律的高墻後,他們還有信仰。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