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魔術師》震撼來襲 沖擊原創精品

10-17

"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magic "

這是電影《哈利波特》裡弗農姨夫說的一句話。德斯裡一傢是最最普通的傢庭,循規蹈矩,不相信魔法。在現實生活裡,每個人都是弗農姨夫,我們一邊堅信這世上不存在魔法,一邊又在魔術師的手法裡歡呼沉浸。所以過去觀眾在中央臺看轉播的大衛科波菲爾,前幾年在電視前追隨劉謙。魔術,似乎一直在以一個不起眼的身份,滿足著成年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誰來啃 " 硬骨頭 "

在網劇、網綜的雙重夾擊下,留給傳統衛視的影視題材已經不多瞭。就在前幾年,《非誠勿擾》的大火,還可以讓《非常完美》之類的相親節目跟著一起火。但現在,這種幾個電視臺共享同一題材資源的情況已經不存在瞭,節目資源短缺,是最大的難題。不管明星是參加唱歌類節目,重返選秀舞臺,還是到節目裡帶帶孩子,能引起關註的節目已經越來越少,且收視也在逐年下跌。越來越多的難題出現在國產綜藝面前,題材、內容、受眾、收視等等,可以說,擺在衛視面前的路並不好走。

選擇 " 魔術 " 這個題材,是江蘇衛視一次出人意料的嘗試,這是一塊硬骨頭,誰啃都費勁。

一方面,魔術節目熱度不減。作為近幾年春晚舞臺上的寵兒,魔術節目的出場總會帶來春晚的一次小高峰,劉謙的幽默,董卿的托兒,這些每年都會上一次熱搜。十多年前,中央五套的《國際藝苑》欄目曾經有過魔術環節,當時就邀請過劉謙在內的世界著名魔術師們進行表演,吸引瞭不少觀眾的註意。魔術題材的潛藏熱度超出想象。也許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看明星帶孩子,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聽歌。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哈利波特》裡的普通人,當看到那些讓人不可思議的畫面的時候,內心抗拒著相信,目光卻緊緊相隨。

而另一方面,魔術節目的熱度其實和它的制作難度是成正比的,看起來是個香餑餑,其實是一塊 " 硬骨頭 ",比起唱歌類綜藝、戶外綜藝等等,魔術節目對道具、嘉賓、臺詞、甚至現場鏡頭的選擇都無比嚴格,也許一個鏡頭切錯瞭,這個魔術就穿幫瞭,畢竟魔術的訣竅就在於視角。這樣的節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綜藝追求的是快節奏消費,選擇啃這塊 " 硬骨頭 ",怎麼看都是一次膽大的嘗試。

" 香餑餑 " 吃起來不容易

在觀眾能看到的一面,不難發現這個節目的誠意。在嘉賓的選擇上,不僅請到瞭魔術界的第一夫人陳智玲來坐陣,還有像魏坤琳這樣的北大的教授,而且是心理學領域的。這就可以看出節目的內容不僅僅是為瞭 " 觀賞魔術 ",還要剖析魔術,解讀魔術。

魔術的選拔上也一樣,早在 2016 年節目組就向業內 6000 名魔術師發送過面試微信,從 6000 名魔術師裡一一面試選擇出最後的幾位選手。這和唱歌節目不一樣,唱歌更像是人人都會的一項技能,民間高手很多。而魔術本質上是一樁技術活,成為魔術師的門檻高很多,雖然在第一季不會出現資源短缺的現象,但到後面,選手資源匱乏,就是肯定的,這對於一檔綜藝節目來說,並不是好事。

郭皓煒用魔方墻這扇打造范冰冰圖像

在觀眾看不見的一面,節目組不僅請來包括 Patrick Kun 在內的八人魔術顧問團隊,還請來瞭 lee asher 來做新的顧問。

作為加拿大的老牌電視魔術師,在近景魔術的表演上有著絕對經驗的 lee asher 能為《超凡魔術師》創造的,絕不僅僅是魔術內容上的指導。一次真人面對面的表演關鍵在於魔術師,而一個魔術節目的表演,攝像、燈光、剪輯,都占著很重要的位置,相信的在鏡頭、景別的使用上,lee asher 也能為國產魔術節目提供更好的建議。

魔術節目是一檔典型的生產慢、消費快的綜藝,在一個短短幾分鐘的魔術表演背後,也許是個魔術師長達幾天甚至幾個星期的死磕、訓練,這和相聲、小品是一樣的,都屬於一次性消費,看過瞭一次,就沒有第二次瞭。在制作上投入的大量精力為《超凡魔術師》帶來瞭一個好的開頭,在上周五的第一期節目播出時,收視率就排到瞭衛視前三,緊跟著湖南衛視。這對江蘇衛視來說是一件令人振奮的好事。

一如江蘇衛視在他們的公眾號裡寫的一樣:我們不是魔術的搬運工,我們隻生產魔術。

《超凡魔術師》的舞臺更像是霍格沃滋學院,所有的學員在這裡學習魔法,成為魔法師,節目表現的是這個過程,而不僅僅是魔術師們表演魔術的那幾分鐘。當李澤邦、吳宗翰這樣的年輕魔術師在舞臺上表演他們的魔術的時候,作為觀眾不僅能看到一檔魔術的精彩,還能看到一個魔術師在創作的魔術的時候,他們是如何解決難題、做到更好的效果。當觀眾們懷著 " 這世上根本就沒有魔法 " 的心態去觀賞魔術卻又無法找到尋找魔術師們的破綻的時候,魔術,就已經有瞭存在的意義。

本公眾號已入駐以下平臺,關註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