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追劇的「我的前半生」終於大結局瞭!
今天,十點君最後再跟你們絮叨一回。
作者:非非馬
來源:非非馬(ID:feifeima-uk)
原標題:「我的前半生」那些偽命題式爭議,大結局後對 " 爭議 " 吐個槽 ……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
「我的前半生」大結局,結果都在預料之中。
別誤會,我不是在說,它的編劇沒有想象力,不能來一出歐亨利那樣獨具匠心的 " 神轉折 " 結尾。
這恰恰說明,它的結局編織得符合正常的邏輯演進。
觀眾接受賀涵與羅子君在一起需要時間,他們兩人垮過心裡那道坎,也需要時間。
陳俊生那樣的軟弱、矛盾、糾結又心存善良的男人,自然不會再大動幹戈離一次婚。
這一次原諒凌玲是必然的結果,盡管他日後可能還會不斷遭遇各種糟心事兒。
凌玲的精明算計,呵呵,同意賀涵的話,陳俊生不是她對手。
但這的確是爭議過大的一部劇。
看我們讀者群的討論,我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 "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過去,感受、理解這出戲,結果千面,也是常理之中。
所以,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罵陳俊生、賀涵渣男,也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罵羅子君白蓮花、綠茶婊,也理解為何那麼多人心疼唐晶,都尊重。
畢竟,觀影有各種感受,對人有不同喜好,實在正常,大傢也本不必為此爭吵、站隊。
不帶情緒的討論,挺好。在這事兒上,存異而不必求同。
好瞭,下面說說我不認同的一些 " 吐槽 "。
我不贊同的一種批評強調是:這部劇三觀崩塌,人設崩塌。
甚至還有一批十分有影響力的公號作者,也在斥責該劇的三觀與人設。
按我看,這算挺嚴重的方法論錯誤瞭。
我是學電影研究的。
一個作傢 / 編劇,一個影視作品,塑造一批人物、編織故事情節,重要的是,人物和劇情,是否立得住,思想行為有邏輯、有因果,劇情編織是否合理。
而這些,是要放在他們所處的環境和人物關系中去考量的。
在這部至少希望部分表現現實的電視劇裡,它的人物塑造也好、劇情也好,來自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和再創作。
為瞭戲劇沖突效果,它的確有誇張的成分,也有不合情理處,但它塑造的那群都不完美、各有毛病和問題的人,基本還算真實、立得住的。
這部戲當然有不少缺點,情節編織也不是沒有漏洞。
最大漏洞之一就是,竟然五個婚戀關系極為復雜的男女主人公,進瞭辰星這一傢公司。
按我一個朋友的話說," 難道這個公司的 HR 是吃 shi 的嗎?"
話糙瞭點,但一語中的。
但,說一個劇 " 三觀是否正確 ",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一個作品塑造瞭一群人物,編織瞭一系列事件沖突,但這群人,哪怕是它的男女一號,其言行思想,並不能代表這部劇的三觀。也不該劃等號。
難道非得把每個人或者男女一號,都塑造得偉光正,才能證明一部劇的三觀是正確的?
這一聽,顯然就經不起推敲。
這不就是我們過去批判的 " 高大全 " 式主人公嗎?
我們捫心自問,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幾個 " 完人 "?
一個文藝作品是該表現更真實可感的人、更真實的人生處境與困境,還是去臆造一個理想人物、理想故事?
隻怕,大傢屆時要說虛假瞭吧。
諸多公號今日的評論方法、腔調,在我看,是文藝批評的倒退瞭 ……
關於這個問題,我最認可的是韓松落在他的公號裡 " 韓松落見好 " 中發表的文章,有見地、有深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讀。
好,繼續說回來。
一個評論者、或者一個觀眾,可以自由抒發:我不喜歡這個塑造出來的人物。
但如果說作者因為塑造瞭這個人物,自己就三觀不正,這恐怕邏輯有問題。
人物誕生之後,應該自有 ta 的邏輯與生命力,這也是區分好作者與差作者的分野處。
這是你硬編出來、毫無可信度的人物,還是一個思想行為邏輯能夠自洽的、有自己生命力的人?
對於觀眾而言,所謂三觀的思考,那是屬於自己的分析和責任。創作者隻負責給你展示一批人、一些人物關系和事件。
我不是在替這部劇辯白,我也認為它有不少問題,
對一些情節,諸如職場金領賀涵似乎是二十四小時待命,隨叫隨到地能趕去處理羅子君和她一大傢子的麻煩事兒,我也覺得不合情理。
但對於類似這樣的指責——羅子君從聽一個男人的話變成聽另一個男人的話,仍是自甘當奴隸。
編劇怎麼能傳遞這樣的價值觀,我覺得也有必要 " 吐槽 " 兩句:
一,編劇傳遞價值觀的問題,我就不再說瞭,參考上面的論述;
二,關於羅子君從聽一個男人的話,到聽另一個男人的話。
我是覺得,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聽有價值的意見,這和聽男人、還是女人的意見,沒有關系。
重要的是意見本身是否有價值,而不是,這個話是什麼性別的人說的,也不是,這個話是什麼身份、地位的人說的。
而如果僅僅因為女性聽瞭不少來自男性、或者某個男性的建議,就說這是女性的不獨立,我以為這是太激進和敏感的女權。
這個社會的構成不是男人,就是女人,難道為瞭證明女性獨立,就拒絕聽一切來自男人的意見?
這恐怕是我完全無法認同的邏輯。
真正自信、聰慧的女人、人,應該懂得,重要的是意見本身。
此外,羅子君的成長,應該說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學習和他人的幫助,學習不是跟書本學,就是在實踐中跟人學。
跟人學,不就是接受外力的 " 幫助 " 嗎?就是自學,也是在學習前人留下來的知識、經驗啊。
不過一個是書本,是隱形的教育者,一個是顯性的教育者。
羅子君雙管齊下,有錯嗎?這難道不是我們正常學習、升級自己的路徑嗎?
我們上課、上補習班,希望聽有閱歷有經驗的人講課、授以經驗、方法,本質不是一樣的嗎?
古人不是還說 "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
為什麼,羅子君的成長中,有一些來自外界的指點,就成瞭逆襲都是 " 靠別人 ",不是 " 靠自己 "?
這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什麼叫完全靠自己?這世上誰能說自己的成長、成績,都是完全靠的自己?突然想到瞭著名的田小姐。
羅子君找工作靠瞭關系,也是她被詬病的地方。
但從劇情可信度的角度說,這不恰恰是中國一個普遍存在的現實嗎?
難道就為瞭表明她獨立,故意讓她違背現實常情,放著關系不用,自己去四處碰壁找工作?
何況,以她的情況,在失婚初期,無論是心智、能力,成熟度都還不夠。這種有層次的成長歷程,不是更合乎情理?
羅子君從一開始靠朋友幫忙找工作,到後來自己找工作——因為也經歷瞭靠關系工作的弊端,顯然更符合循序漸進的成長邏輯。
在我看來,「我的前半生」的確是有它的毛病。
但是它塑造瞭一批有血有肉、立體而豐滿的人。
每個人都不完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缺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現實困境。
同時,他們又努力地成長為更好的人,包括男神女神賀涵、唐晶這樣的存在,也如是。
也許他們到劇終時也都仍不完美,他們也的確犯過觀眾們不認可、甚至很厭惡的錯,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在努力向好,這不是挺真實嗎?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又何嘗不如此?
所以,我不站也不黑「我的前半生」。
我隻想說,我從這部劇裡的確看到瞭每個人的不容易,看到瞭眾生相,也跟著人物與劇情思考瞭一些問題。
還被薛甄珠這樣的人物打動落淚過——她的缺點與她的優點都那麼得明顯。
這部現象級的電視劇,至少算接地氣,它能引發這麼多對社會問題的探討和思考,這就是正面的價值和意義。
經歷瞭 " 兩個凡是 ",經歷瞭凡事兒都有標準答案的時代。
一個作品,能激蕩思考、爭議,大傢能自由地各陳己見,這可能比提供所謂正確答案、正確三觀,要有意義得多。
作者非非馬:而立之年赴英讀碩,曾為著名文化國企倫敦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現為斜杠青年,創業者/專欄作者/中英電影節首席代表。作者眾號非非馬(feifeima-uk):以理性文藝的態度,寫影視藝評,嚴肅時尚,心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