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改 28 平胡同院子,他要讓居住者找回尊嚴

01-28

最近,我們認識瞭一位新朋友:現居北京的建築師成直。

他幹瞭一件很酷的事:將北京胡同裡的 28㎡ 老房子,爆改成詮釋生活美學的居住空間。

\ 爆改胡同院子

提到老城區的胡同院子,很多人都會想到:凌亂、擁擠、吵雜。

地處北京磁器口大街西片區的胡同院子更是如此,它具備瞭上述所有胡同院子的混亂特征。

另外,住戶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房子使用權變更所帶來的新鄰裡關系,為這個混亂的狀態,添上瞭「缺少私密空間」「居住環境狹窄」等現象。

居住其中,並不是一件美事。

成直的改造,正是為這裡的居民,提供一個更美好的生活空間。

木材,配上淺色的墻壁,空間更顯開闊。

大片的玻璃窗、天窗,讓日光和微風走進房子內,視野更加開闊,減少瞭沉悶和擁擠的感覺。

客廳、臥室等地方,通過門簾隔開。

減少對空間的利用,同時又保證瞭私密性。

這裡沒有浮雕、吊燈等奢華的裝飾和傢具,一切都從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出發。

簡單而美好。

對於無數胡同院子居民來說,這裡是夢寐以求的住處。

對於建築師成直來說,這裡是他對城市當下某個痛點又一次觸碰、為居住者又一次找回尊嚴的過程。

\ 玩物志 x 成直

建築師成直,同時也是一名城市的觀察者。

在建立工作室之前,他在北京和愛丁堡讀瞭 6 年書,經歷瞭截然不同的教育工作近 10 年,接觸過很多不同的項目和人群,最終選擇運作起一個作坊類型的小工作室,操作實際的設計項目。

這個工作室擁有一個很酷的名字「察社辦公室」。

成直認為,我們生活的環境好像也不是一場死局,要由「設計師」來任意擺弄。而每個生活場景裡充滿瞭隱藏的秩序與力,以及自己的訴求。

設計的過程,應該是通過觀察、考察、體察,找出這些「訴求」,並把它們彰顯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成直偏愛改造項目,而不是新建項目的原因。

成直認為:

因為項目本身所攜帶的時間特性,使其維度上更豐滿,就象一個感情充沛的老人。那麼當我介入項目的時候,就像在與這些老人對話,聽那些年深日久的故事。

設計的過程更像一場交談,而不是自我孤立的,站在上帝視角做事情。而在這個交談的過程中,植根於更深處的設計策略便會慢慢顯現。設計過程雖然充滿不確定性,但往往會得到更多的驚喜。

▲察社辦公室的另一個改造項目 -- 西絨線胡同雜院微改造

在成直的眼中,建築有 2 種描述方式:為其造屋(housing)和使其入住 ( inhabited )

「為其造屋」指的是提供一個安身之處或庇護所。

對象可以是人群,也可以是人群進行某些特定活動時需要的特定場所。

簡單來說,就是「我有一件珍貴的東西,我做瞭一個匣子來承放它」。

「使其入住」則是反過來的。

是要在擁有一個外在居所的前提下,讓一個陌生人進入其中,並被溫柔以待。

成直認為:

建築也就是為生活造屋,使生活入住。有些好的建築還會引導生活變化,甚至改變人們的生存狀態。

回歸到文章提到的爆改胡同項目,成直說,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拒絕的。

成直認為:

一個隻有 20 平米多的小房間,身處於混亂的大雜院之中。面對這個窘境,我實在產生不瞭任何想象。

但在和屋主以及鄰裡的對話、在對場地以及周邊的調查之後,他意識到:這種混亂而尷尬的狀態,正是這個時代、這座城市面臨的其中一個困境。

充分的介入和探索,實際上也是在觸碰這個城市當下不可觸碰的某個痛點。

他決定去觸碰這個痛點。

在經過屋主的支持後,放大設計對象、拉長設計周期,任性而肆意地進行改造,帶來瞭我們在文中看到的成果。

成直認為:

設計本身變成一場實驗,觸碰這個「真相」的實驗。

具體來說,這個過程就像進行一場和解。讓居住者和房屋,鄰裡,城市,各方之間達成和解。

在這個和解的過程中,人們得以找回尊嚴。

未來,成直還希望做更多的改造項目,專註於一些小事情、小生活。並在不同的項目中,觀察和思考更多不同的東西。

用他在 2017 年結束時分享的話說,就是:

依然疑惑,幸好還在審視、還在抗爭。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