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時尚,
重在講究。
我回傢的路上,會經過一條街,街上有傢裁縫鋪,叫 " 上海裁縫 ",我去裡頭做過衣服。
老板娘五十多歲,臉和身材沒有特別保養,就是五十多歲女人的正常樣,穿的也不是什麼大牌名牌。
但在同齡人裡,算是個講究人瞭。
頭發三七分,燙的有形,染成瞭咖啡色。
玫紅色的蕾絲鏤空中袖上衣,領子開的很禮貌,隻露出胸以上的半截白花花;腰部沒太收,給出一個五十歲女人正常會有的小腹一點空隙。
站有站姿,體態也還端正。
讓我放心在她那裡做衣服時,說的是:
"哦喲我還要買衣服的呀,我的都是自己做的呀 ..."
曬出來的兒子結婚的朋友圈,照片裡的她,一套玫紅燈芯絨旗袍,左肩是牡丹花開刺繡;一套是紫紅色薄紗旗袍罩裡面一條絲綢吊帶裙,鑲著 blingbling 的金銀閃鉆。
像過去《金粉世傢》裡的富太太。
看著不違和,也不是突如其來的隆重,她看起來很享受。
" 講究 " 這個詞形容穿著,
放在全國,頂般配的就是上海人瞭。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華亭路的老板們給到女顧客的,除瞭 " 不貴的價錢買好貨 ",還有包好貨後的殷切囑咐:
" 買件外套,伊教你呢領頭要立起來,要有風的辰光去穿,鈕扣不要扭,一走路下擺就被吹起來瞭。
伊還講唻,儂頭發呢最好稍微長點,頭發也要披下來,鞋子呢要黑顏色的高跟皮鞋。"
哦喲,噶時髦啊。
可是你能感覺到這種時髦,
是用過力、費過心的時髦。
背後顯然是長期的自我約束和眼光往好裡挑的結果。
香港人因為租界歷史成全瞭做自己
上海人因為租界歷史成就瞭做派頭
▼
北京是天王老子的傢,廣州打秦朝開始就是華南中心,不比這兩個的堪稱嫡系,上海雖然上能追溯到春秋戰國,但一直是爹不疼娘不愛的無名小縣城。
直到清朝鴉片戰爭失敗,1843 年,英國人看中瞭上海,在不平等條約裡要求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裡,包括這個小縣城。
上海成瞭英國的租界,後來美國人也來設瞭租界,法國人也來設瞭租界 ...
好吧在當時,全世界都可以來上海住!
因為當時和倫敦代表歐洲、紐約代表美洲一樣,上海仿佛代表著亞洲。
所以當時的上海和香港類似,
華洋共處。
管理很洋化,但歸根到底,還是中國的。
能看到男的穿著長袍馬褂用刀叉吃西餐,
女人梳著發髻穿著氅衣在打臺球。
所以當上海平地一聲雷的出現時,
已然是個 " 海派 " 城市。
這種 " 海派 " 呈現在文化、娛樂後,必然會呈現在最簡單的穿著打扮上,並集中在 20 世紀 20 年代末開始爆發。
當時是上海的黃金十年開始,也是民國的黃金十年開始。
裹腳、梳髻穿氅衣的都做瞭老母親。
後代們讀英文書、燙發、穿高開叉、窄腰身的旗袍配高跟鞋貼身大跳交際舞。
這一時期,上海名媛、名伶密集出現,她們的穿著,
是後來的我們不斷去模仿的時髦,
也稱得上是上海時髦的鼎盛。
名媛們個個傢底殷厚,就沒聽說過誰不打扮就不費力的贏這一說。
沒有。
個個發型、妝容、指甲油、首飾 ...從頭到腳都是考究的,而主要的穿著就是隆重的中式改良旗袍走一走,隆重的西式連衣裙玩一玩,中西結合出來的時髦特別精致耐看。
張樂怡
▼
黃蕙蘭
呂碧城
潘素
唐瑛
以及名媛日常
風衣、呢大衣套旗袍,夾手包
個個頭發燙的齊整
旗袍配墨鏡、草帽、涼鞋
名伶們比起名媛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將當中西結合的時髦出的精致發揮到極致。
穿旗袍是周璇
穿西式剪裁的駝色小高領上衣也是周璇
穿格紋西裝的還是周璇
穿旗袍是胡蝶
加個小紅帽式的小鬥篷是胡蝶
西式禮服也是胡蝶
略顯暴露的運動裝束還是胡蝶
在當時的上海,比起名伶,名媛們更在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和影響力將這種時髦推廣成多線發展。
名媛唐寶玫在夏令配克大戲院
操辦的第一場服裝表演
當時有永安、先施、福利等公司的商業贊助;
有媒體對時裝秀進行瞭正面的定義(是一段文言文來的,我翻譯瞭下,大概意思如下):
"不是虛榮心的表現,不鼓勵奢靡,強調服裝與人的關系;
剪裁要合適、款式、顏色要合適,強調適合自己;
審美要夠,設計要夠美觀,強調對服裝的興趣。"
(原來一些永恒的道理,每個時代的人都能意識到)
更有《申報》的宣傳:
" 時裝表演分遊戲服全服、跳舞服、夏服、晚禮服等十四種,除二種為純然中國服裝外,其餘頗近歐化。"
註意,是近歐化,而不是完全歐化。
這就是當時上海時尚的特色:
或旗袍或連衣裙
或旗袍與連衣裙結合的中西特色。
名媛們辦瞭時裝秀之後不僅推進時尚的發展,更讓商人們以 " 時裝表演 " 為商機,將服裝秀推廣。
同時,一些服裝公司也在崛起。如:
雲裳公司,有點像買手店,即使是巴黎流行的款式,也能在這裡訂到,所以面向的也是中上層人士。
而從小做大的鴻翔公司,在三十年代初時尚如傢常便飯的時候更牛逼,在美國芝加哥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銀獎。會聘用養設計師和洋模特。當時的明星胡蝶、阮玲玉都是它的常客。
也是三十年代初,上海出現的第一本時尚雜志《玲瓏》。
談論的是關於都市女性的生活、婚戀、常識、衣飾美容等。
女人獨立自主意識覺醒,
哈哈哈教女人們如何對付男人
介紹流行趨勢和穿搭
一個世紀的租界生活,上海學到的時尚,就剛剛好,
不過分諂媚的西化,
也沒頑固的保留自己,
我們今天稱之為 " 老上海 "。
怎樣穿怎樣打扮讓做女人的姿態、做人的姿態更好看,很安全又很有派頭,絕不越雷池半步。
以至於今天再提起這座城市的時尚,輝煌好像都落在瞭這十年的老上海裡。
黃金十年後,上海的時尚再無出頭,基本香港時髦跟著香港走、外國時髦跟著外國走。
唯一保留的是自己講究的做派。
與其說時尚,不如說講究。
▼
比起時髦,我是更願意用 " 講究 " 形容上海的時尚的。
馬傢輝講過一個小故事:
一位作傢去杜公館見杜月笙,等瞭半小時,杜月笙終於出來瞭,但是作傢已經生氣想要走。杜月笙說:
" 對不起讓你久等我晚瞭。因為你是作傢,文化人,我總要穿的體面。而我剛才長衫有點皺,我就請我的工人替我熨瞭一下才能出來見你。"
他讀出來的是杜月笙給足瞭作傢面子。我讀出來的是杜月笙的講究。
而老上海最有名的名媛唐瑛:
每天要換三套衣服——早上是短袖的羊毛衫,中午出門穿旗袍,晚上傢裡會客穿西式長裙。
CHANEL No5 香水、Ferragamo 高跟鞋、CD 口紅、CELINE 服飾、LV 手袋是必備。
這就是上海人的做派。
與其說名媛們的穿著是時尚,不如說她們是講究,講究派頭、講究風頭。
穿旗袍就一定要燙頭、吃點心喝茶得去固定的地方,是細致,也是細膩。中上層的講究,也演化成瞭平頭百姓們對自己的要求。
所以要我說,在租界的百年裡來來去去,我覺得上海人最像的還是英國人。
英國人戴禮帽、拿手杖,連禮貌性鞠躬也要夾緊瞭臀部,實在分不出展現的是紳士感還是優越感。
但就是那種約束力,
被上海人學的有模有樣。
連帶著到瞭上海的時尚這裡,真論時尚倒是沒啥出彩的,
但那種用點力、費點心、不松怠的
約束自我的做派卻廣為流傳。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今天總在說上海,可是說的是它的過去。
老上海舊上海夜上海,風花雪月裡周璇、胡蝶、阮玲玉的旗袍和連衣裙。
上海灘上海王大上海,血雨腥風裡杜月笙、黃金榮、王亞樵的長衫和西裝。
這裡的女人可以活成女人的極致,男人也能實現男人的極致。
大傢不就圖個做派嘛。
所以其實上海沒有多麼時尚。
正常的時髦和時尚本該這樣。
隻是是比起全國其他地兒,上海人有租界裡學來的講究。
上海和香港都曾是租界,但在時尚上,像的地方,也就停在瞭對旗袍的講究上。
香港的巔峰,是引領現代流行。
而上海一方面是繼承老上海,
一方面是講究做派。
這兩方面讓上海人愛穿也敢穿。
" 每月把 5000 元以上花在衣服上的上海人比北京人多出一倍以上。"
而時裝周、潮流展基本都在這裡發展起來,且勢頭越來越猛。
這是今天孕育時尚的好土壤啊,
所以自己的時尚正在生長。
今天的上海,你能看到過分的歐美流行、能看到雷人的妖魔鬼怪。
是好事。
畢竟做派是用來做人的,在時尚的,它有時候並不怎麼管用。
參考文獻:
《一個世紀前的中國女人比現在還時髦》
ps.
同系列文章
可點擊鏈接閱讀以下
▼
香港人的時尚。
東北人的時尚。
文字:十三姨 | 圖片出自:網絡
@BBpanda
及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
集團旗下的 Movietone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