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男朋友愛穿女裝?

02-28

對一個鋼鐵直男來說,被別人說「娘」就等於在罵他。

「娘」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管姑娘叫「親愛的」,微信聊天發瞭個「啾咪」,又或者是新換瞭個「荷塘月色」手機殼等等。

而這其中,「娘」的最徹底的無疑是「我也好想穿女裝」。

今天杜少要給各位老爺推薦的這篇文章,會讓你重新認識「娘」這個字。

本文由 伍德吃托克 授權轉載

ID:wudechituoke

紐約當地時間 10 月 4 日,康泰納仕出版集團宣佈推出一本新的 LGBTQ 跨平臺出版物「Them」。

這是康泰納仕自 2007 年開辦 Portfolio 雜志並在兩年內停刊後,第一次重新推出新的獨立品牌。

這讓我開始坐在陽臺上思考性別族群、跨性別服裝的議題。

是時候解釋一下何為「LGBTQI」瞭。「I」代表雙性人,變成「LGBTI」;加入另一個「T」來代表變性人,變成「LGBTT」;加入一個「A」來代表支持同性戀的異性戀盟友「Straight Allies」。

之前,網絡上曾瘋傳一支影片,一名歐洲政府官員在發言前,將全部性別取向族群的專有名詞一次性念完,念瞭很長很長一串。

不管其發言是否是對不同性別分類的諷刺,還是出於內心真正的尊重。我不禁開始思考「性別」在每個年代的意義。

人類社會從捕獵走向農業社會,因性別特質而開始產生瞭特定的工作性質分配,產生瞭「男主外,女主內」的概念,逐年發展下轉化成所謂「Gender Stereotype - 性別刻板印象」。

70 年代,因思想逐步開放的靈性嬉皮文化到 80 年代的性解放,我們可以看到影響很多流行文化與影視作品,包括瑪丹娜或大衛鮑伊等等等。

大衛鮑伊與近期模仿 80 年代雌雄同體造型的 lookbook

這個跨性別的設計師群體,包括當時在巴黎伸展臺崛起的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也包括聖羅蘭的吸煙裝 Le Smoking,阿瑪尼也曾替女性打造在職場上有如雌雄同體的西服裝——權力裝。

延伸至今日,女星穿褲裝西服在紅毯上故作中性打扮已經不是多前衛的選擇瞭。

80 年代的性別模糊概念比起「多元性取向族群的尊重」,更接近於「把性別概念拋至身後是一件很酷很叛逆的事」,甚至更偏向女性主義,但不知為何,之後的性別刻板印象又逐年加重。

30 年代,香奈兒將男性佈材,甚至較中性簡潔的輪廓運用在女性時裝上(當時香奈兒確實不是唯一意識到這波風潮的服裝設計師,但卻是做的最出名的一個),同時期的奧斯卡影後瑪琳・黛德也在電影「摩洛哥」中也做瞭相當中性的經典造型。

但這真的是女性衣櫥第一次跨性別選擇的年代嗎?

在浮誇的 17 世紀,巴洛克時期貴族女性的軍裝馬褲與蕾絲緊身胸衣混搭,男性的女裝,男穿 party 服,似乎是一個性別符號混和跨度更大的時期。

而且當時的人們很享受這種符號轉移帶來的詩意與玩味性,甚至不免俗的延伸到性癖好上。

而這種氣氛的轉移,在近代時裝似乎又開始復制,包括最具代表性的 Gucci,其他品牌近期季度的廣告大片都展現出瞭他們對性別陰性特征享樂主義式的意淫。

包括中國古代如魏晉北朝,當時男性的審美也是享樂主義,而且是男女特質混合的。如果讓我做出推斷,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享樂或靈性主義盛行的年代,性別符號是模糊的,而相反,思想偏保守的年代則性別概念壁壘分明。

你一定會發現,人類文明發展性別認同的軸線是每隔 20、30 年就呈現出開放或封閉,這道理似乎也適用於其他層面。似乎人類沒有所謂真正的進步,發展永遠呈曲線擺蕩狀,其中一種價值被發展到極端就會被反向力量拉回中間值。

現在回到我們的主題:跨性別服飾。

英國倫敦開設「無性別」百貨 Selfridges,其中策劃者 Faye Toogood 表示:

Selfridges 希望透過商品規劃的方式,讓人們知道「無性別」不隻是二分法,不隻是男人穿女裝,女人穿男裝,而是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物件。這是一個我們理當尊重每個人的世代,從最常見的行為做起,也許我們可以讓更多人受到應得的尊重。

Selfridges 無性別百貨用「不是他,不是她,是我」作為傳達概念的主標語。透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一個很重要的詞匯——尊重。

也可以間接理解帶起這一波的「無性別」風潮跟千禧世代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價值觀中都存有的「新世代人本主義」,或更準確的解讀為「新世紀零性概念」有關。

而各傢廠商,不管是設計時尚廣告業,在營銷層面也發現這種價值是對於推銷新世代消費者的重要根基,無不在廣告中植入大量種族、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性取向等。

這或許比 90 年代崛起的多元種族地球村與世界音樂風格有所差別,置入更多不同地區的在地文化符碼,以一種近乎科幻電影的多維度方式加壓結合在一起。

黑客帝國主演沃卓斯基姊妹拍的 Netflix 神劇—— Sense8 就是此種風格的代表。

Michael Jackson 的 MV「Black or White」是標準地球村風格,而 H&M 邀請 M.I.A. 拍攝的舊衣回收廣告也延續此種風格。

H&M 系列廣告

不談時裝的設計層面而從商業行銷層面來看,近年巴黎跟倫敦男裝周要遭殃瞭,各品牌無不開始將男女裝系列合並辦秀,這種現象的開端源自 Prada 2013 在男裝秋冬或春夏主系列秀中加入幾名女模,身穿早春或早秋的服飾,其設計靈感與男裝相呼應。

一開始如此做是因為看秀許多消費者皆女性,而且男裝周季度時節與度假系列發佈時程相近,不需多花錢辦一場新秀。

左:Prada 2014 早春女裝 右:Prada 2014 春夏男裝

很快 Riccardo Tisci 的 Givenchy 也開始跟進此種做法,當時也正值時裝業主體美感轉型時期,方向傾向 Margiela 感的次文化風格,所以很多設計感較重的設計師品牌也邀請大量素人男女同場走秀。

接著才有 Burberry 跳出來宣佈要將男女裝合並辦秀的宣言,其宣言氣場仿佛這是一件多前無古人的事,想必其他品牌相當汗顏。

Givenchy 2016 春夏秀上並列行走的男女模特

同時期,英國倫敦有很重要的新銳設計師品牌正在崛起,他就是現在眾所皆知的 Loewe 設計總監 JW Anderson。

設計師出道於 2011 年,他早期的設計是將女裝在女裝秀上發表一次,又將一模一樣的衣服在男模身上在男裝周再展一次。在當時,這的確是一種很前衛的作法。

JW Andeerson 2013 秋冬男裝

因集合瞭微極簡主義,其女性特征凸顯得更加激烈,也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激烈審美。

此外,設計師 Thom Browne,演員出身的他似乎深受 Alexander McQueen 跟川久保玲的影響,復制瞭一種 90 年代到 00 年戲劇性的設計方法。

他將英倫西服剪裁知識與日本恐怖片、西方黑暗童話相結合,其制衣輪廓與面料材質的搭配常出現微妙的不協調感,其設計方法似乎是一種將中性符號作為表層戲謔性的裝飾,而非深植理層面。

但觀其商業行為,似乎也沒差,畢竟會穿 Thom Browne 的男性都是穿他那三條杠的針織衫。

Thom Browne 2013 秋冬男裝

總之,時裝是一種體現當代意識形態與價值層面渴望的藝術且結合商業行為的表達形式,可能比純藝術的個人創作更能表達一個時代集體意識性。

而中性或跨性別的時裝,代表的是這代人對事物更廣的接受度。

或許正如探險活寶 Adventure Time 裡泡泡糖公主 PB 所言:

「我們追求的不完全是理解 , 而是尊重。」

每個人能理解事物層面皆不相同,或許在理解前我們先後退一步,待定並尊重著,是一種極為美好的狀態。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