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又火瞭一段把職場女性做主角、調侃女性如何在職場快速升職的廣告片,盡管請瞭包括奇葩說辯手在內的大號病毒式傳播。但這一次,姑娘們卻對此眾口一詞地集體不買賬。
沒看過的可以借此回顧一下,沒流量的其實也不用特別點開瞭,我來給你分解廣告梗概:
廣告片的故事主線很簡單,一個女生靠著穿衣比別人光鮮靚麗,所以在職場上、生活中一路暢通無阻,完成人生升級。
一開頭,鏡頭就把女主角王薇薇帶到瞭一個處處是二選一大 PK 的兇險鬥獸場中去,她要跟學歷能力都明顯高出自己不少的對手競爭職位,但她贏瞭。
然後在職場中,王薇薇漸漸比自己的上司主管更得客戶信賴,因為她更會穿 ....
連帶著她的愛情,也是因為“穿著 Prada 綠色亮片禮服”,金主在人群中多看瞭一眼而收獲的 ……
這一出 " 高手過招”像極瞭《小時代》,話說這種瑪麗蘇的橋段,真的能唬到不少人。
在大部分女性觀眾都忍不住想要開始發反感廣告倡導的拜金觀念,鏡頭突然畫風一轉,告訴你光鮮背後的女主角,原本隻是一個懂得善用租衣平臺的普通女孩而已。
然後一路開掛的她用一種“人生贏傢”的姿態暗示你,隻要和自己一樣使用這個租衣網站,你的人生也可以是光鮮亮麗、讓人艷羨的。
當然這個廣告是有戲謔和誇張的成分,但很多姑娘都表示:看過心頭一陣悶。這種“悶”既是氣、也是嘆。
對這條短片傳遞的人生態度加以駁斥的主力軍,其實正好就是在職場上拼搏奮戰、對物質消費也有一定需求和要求的年輕女性。她們明明是平臺最渴望擁有的潛在用戶群體,但對於這樣的宣導,她們卻並不願意買單。
在這個愉快和難過都可以用“買買買”來解決的時代,人人都說女人們陷進瞭“消費主義”的怪圈,卻殊不知很多時候她們的物欲都來自於心理滿足:一方面是把自己的辛苦折現成心願單上的成真;另一方面,拿到實物的暢快和所謂“囤積癖”、“戀物癖”一樣,都是摸到實物、切實擁有後才會產生的踏實感。
在這個過程中,消費是果,而付出才是決定性因素。
能在競爭職位時打敗優秀對手的,要麼是比對方更豐富的實戰經驗和資歷,要麼是自身處事靈活、具有上升潛力,HR 們不是時尚節目的評委老師,穿得好看那一點點印象分根本不會扭轉你本身的條件劣勢。
同樣,能獲得上司和客戶的信賴,必定是因為你下瞭苦功、展現出瞭比別人強 120% 的耐心和實力,沒有哪個客戶會因為你會穿喇叭褲而對你青眼有加,除非他是賣喇叭褲的。
提倡職業女性們穿著得體妝容精致,從來都不是什麼壞事,那恰好是優雅哲學生活的體現。但短片裡簡單粗暴表達出的“穿得好 = 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卻不是能讓人買單的正確等式,因為那恰恰否定瞭女性們的努力,並且再次把她們物化,是一種典型“直男癌”的邏輯。
不過作勢君必須承認,雖然這則廣告的價值觀讓人難以接受,人們的轉發評論也都是在吐槽,但從營銷角度看,它的設計者“直男癌”得很有功力 ——— 以國人最愛的成功學為引子,用時髦單品的加減乘除得出白領的年薪和頭銜,再配上“秘密武器”、“殺手鐧”這類煽動的詞語,確實讓人對產品本身印象深刻。
你可能會說:廣告的效應未必是要我們認同,隻要有人好奇去下載使用瞭,這則廣告就是成功的。
好,抱著看看它到底有多時髦的心情,作勢君也下載瞭這個 app,研究瞭一下它的實用性到底如何,卻發現廣告投瞭大價錢,但內裡的根基並沒有打好。那些廣告中讓你垂涎的“大牌時裝”屈指可數,每個牌子的單品都是個位數而且全都“持續斷貨”。
有貨在庫的品牌,多數是你我都沒怎麼聽過名字的小牌,而 Mango,H&M、Zara、Topshop 們在這裡也被劃為“輕奢品類”,實在讓人不知道該讓大傢從哪裡開始成功 ....
在出入有共享單車、旅行有共享房源、市面上甚至出現“共享女友”的當下,人們習慣弱化所有權、強調使用權,共享經濟其實是大勢所趨,出現共享衣櫥實在沒什麼新鮮。
有國外網站調查顯示 78% 的職場女性一年會買至少 60 件衣服,隻有 10%(5、6 件)會是每周都穿的單品,大量的置裝費換來的卻是衣服的閑置和不實穿。而對於剛剛從校園步入職場的女性來說,實在很難有多餘的閑錢來升級自己的衣櫃。
所以國外早就有類似網站出現瞭,最出名那傢叫 Rent The Runway(租下秀場)。
創始人珍妮弗 · 海曼和珍妮弗 · 弗雷斯的靈感來自一件幾百刀的禮服,在穿著它出席瞭朋友的婚禮和自己的朋友圈,許多女生就不會再穿第二次。這類服裝存在的意義就是美過一時,沒有多餘留存價值,於是 Rent the Runway 就誕生瞭。
最開始的時候 Rent the Runway 隻做高端禮服的租賃,租金從 30~400 美元不等,就像品牌的名字,花上一筆小錢,你就能租上剛剛在 T 臺上亮相的“新鮮” Machesa 或是 Vera Wang。
但其實 Rent The Runway 的發展路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也有過連續幾個月虧損的時候 ——2015 年它傢推出過包月換衣的服務,裡面包含瞭很多名副其實的大牌,但收效並不如預期。
所以盡管他們現在有 450 傢供應商,5 萬件服裝庫存,超過 500 萬個會員,但最受歡迎的始終是公司創立以來的核心服務:禮服租賃。
國外還有像 Le Tote,one night stand 等一票各具特色的租衣網站,不過類似“包月換衣”的業務都發展得非常緩慢。
除瞭衣物租賃,在國外還有一個很火的包包租賃網站叫 Bag borrow or steal,電影欲望都市女主角就曾被身邊的助理安利過。
你可以在上面按星期或者月份租自己想要的款式,10 月背 Chanel 的 Gabrielle,11 月背 Louis VuItton 的大師系列,花輕奢的價格享受頂級大牌的禮遇。
日本的手袋租賃 App Laxus 就更加貼心,每月 6800 日元(約 400 元)的費用,不但實惠,還鼓勵女生們“用你沉睡的包包來賺點小錢”:你可以把自己背膩的款式借寄在網站上,轉租掙錢做“包東”。
而今天的主角、那款國內的租衣 App 也乘瞭國外先進案例的東風,還在“發展初期”,就被很多業內人士非常看好,它剛剛獲得瞭阿裡巴巴在內的 C 輪融資 5000 萬元。
但在當下的國內市場來看,時髦人生還真不是那麼好租的。
因為他傢的廣告主打包月換衣服務。但日常穿搭本身講求的是展示個性,避免撞衫,這就和“共享”的出發點存在根本矛盾。
2013 年的時候曾有海歸在國內先行辦瞭美可網,效仿 Rent the Runway 經營模式,主打奢侈品包出租,當時有很多媒體大肆報道。
但這樣的時尚電商最終雷聲大雨點小,美可網並沒有在國內掀起什麼風浪,如今已經黯然退市。
而在國外非常吃香的租包,走進國門之後依然水土不服。
這類生意風險不小。和國外相比,國內 A 貨市場猖獗,別說消費者難辨真假,就連專業人員被糊弄也是常有的事。真假名牌包被掉包的事件,時常出現。
加上國人的消費思維比起“租賃”更傾向於“購買”,就像是買房,哪怕拼死拼活一輩子就為瞭一套房,至少“那是自己的”。與其享受時髦的一個月,很多愛名牌包的女孩更願意攢錢消費入門款,正如前文提到的“滿足感”,擁有 Chanel 和拎著別人的 Chanel,意義是不一樣的。
當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盡量符合自己經濟能力得前提下,享受美物,不管用什麼方式都沒有錯,但把時尚當作是成功的籌碼,以及虛榮心的攀比就是另外一回事瞭。
共享經濟的消費理念更環保,更加節約成本,也符合當下斷舍離的時尚生活方式,本應該得到推崇才對,但很遺憾這則廣告片倡導瞭一種令人皺眉的職場觀念。並且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你很難說會不會真的有人去效仿和參考。
其實,此刻你正在過著怎麼樣的人生,沒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花 499 租衣獲取那一絲體面的得意和確幸,這值得嗎?對於有的人來說很值,因為她們在乎的就是一種不問來路的虛榮。但金玉其外的華麗包裝之下,你的真實底蘊充實或空乏,身旁人其實也能看穿隻是不說破。
年輕姑娘們,世界上沒有什麼靠“租名牌”能贏得的美麗人生,即便看起來“像”那也如紙糊般一戳即破。
真正讓一個剛畢業姑娘的職場生活充實起來的,是你在一次次方案溝通攻關之後,客戶和上司的一句稱贊;是你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加班,在空蕩蕩地鐵末班車上癱坐時對未來的期許;是你靠自己努力賺取攢下的銀行存款,購入一件心儀已久奢侈品的喜悅 ....
初入職場是去奮鬥、拼殺甚至受苦的,衣著合時宜並得體,才是職場中不可少的禮數。
在職場上,更多時候我們會看到年輕的面孔鋒芒畢露,但很快便銷聲匿跡;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資深的男男女女衣著光鮮冶艷,但明眼人都會不以為奇。華麗的服裝是成功人士的鎧甲,用來包裹那早已被這個現實世界反復揉搓過的心。
你的衣衫中,彰顯的固然是風格個性,其實更多的是藏著你人生閱歷、風起雲湧,再到雲淡風輕。
衣服和包包可以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