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 5 萬以下的窮人,該如何閱讀一本書?

03-21

有句老話說得好: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逛街逛到書店、碰到電商打折,總會買兩本,可一年後書簽還是擺在第 8 頁,沒動過。Kindle 上密密麻麻一片書籍封面,每本進度最多不過 12%,沒有一本讀完的。

就算把一本書啃完,心滿意足在豆瓣上標記「讀過」,身邊人問一嘴「這書怎麼樣」,除瞭一句「還行」,啥也說不出來。

更糟的是,書讀瞭,卻隻是機械地把紙上的字讀下來。以為會有收獲,其實隻是在「我讀書瞭」的自我麻痹中逃避思考,浪費時間。

杜少今天不聊該讀什麼書,也不聊讀書會帶來什麼改變,隻聊聊「讀書」這個動詞的未完成時、進行時和完成時,來討論一個問題:

如何正確地閱讀一本書?

讀書是要占用休息時間的,而你的休息時間像大熊貓一樣稀少而珍貴。

累瞭一天回到傢,想做、要做的事太多瞭。昨天沒看完的電視劇看一集,被朋友叫著打盤遊戲,再洗個澡,感覺還沒做啥,居然就 12 點該睡覺瞭。

相比之下,讀書的優先級總排在最後。

其實並非不想讀書,隻是沒有必須讀書的理由。

中午點個外賣都要猶豫半天,找個理由說服自己點哪傢,讀書前當然也要先給自己做點思想工作。不妨先想清楚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系?

一本書有不同的側面,和每個人的關系不盡相同。

比如前兩年很多人推薦一本「Becoming Jobs - 成為喬佈斯」,推薦理由各不相同:一個創業者如何成長、產品經理的必備素質、非虛構寫作絕佳范本 …

這時就要找到和自己關系最緊密的一面。你是個創業者,是個產品經理,還是想學習寫作?如果找不到,就很難有讀完它的動力。

當然,一本書也可能和你毫無關系。比如「萬歷十五年」,如果你對歷史沒興趣,對明代經濟政策也沒興趣,縱使所有人都說它是本好書,也沒有硬擰著讀它的必要。

「成為喬佈斯」

現在,你至少有瞭獲取這本書內容的理由。但是,視頻綜藝、音頻脫口秀、公眾號文章 … 往往也有相同的內容,為什麼偏要讀書?

這就要想清楚第二個問題:讀這本書,是為瞭獲得他人包裝過的觀點,還是想要自己獨立思考出觀點?

比如,在視頻節目「曉說」看高曉松講「三體」,不用讀原著,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的大致情節,可以瞭解作者劉慈欣在故事背後對於文明沖突、人類未來的思考。

但脫口秀呈現的,其實隻是高曉松個人對「三體」這本書的思考,並未呈現全貌。

劉慈欣關於光速、宇宙十維、模擬大腦神經元計算機等等討論,全部沒有。甚至在「曉說」中被強烈批評的「聖母」情結,不同的人讀「三體」時也會有不同思考。

如果隻想單純獲得資訊,擁有談資,可以接觸更輕松的媒介。但如果希望在某個領域,能通過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觀點,隻有讀書。

「三體」

想清上面這 2 個問題,能找到說服自己讀書的理由。但距離正確的閱讀,還有一段距離。

坐下來翻開書,10 分鐘後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罹患多動癥,從未治愈。

除非讀故事情節緊張刺激的段落,不然讀 2 頁就開始摸手機,翻開朋友圈。哪怕沒人發新動態,還是把半小時前看過的照片再點一遍。

咬牙關上手機繼續讀,2 分鐘後開始神遊太虛。除瞭書裡寫的那些事,各種事情在腦子裡飛馳而過。書上每個字都看進瞭眼裡,可它們說瞭啥一概不知。

又堅持 20 分鐘,眼皮終於不受控制地打架,今天的閱讀也就到此為止瞭。

這種無法集中精神的多動癥,讓閱讀變得無比困難。除瞭電擊療法,你還可以試試杜少老中醫的「三步療法」——

第一步:拿起筆,做筆記。

讀書是項腦力勞動,按理說僅靠眼睛和腦子就能完成。但領導講年終獎方案時都會走神的你,光憑腦子能集中幾分鐘註意力,自己心裡還沒點數嗎?

一點身體上的行動,能成為鞭策你集中精神的小皮鞭。

最簡單實用的方法是做筆記。手裡拿支筆,不僅是讀書的一種儀式感,也用身體信號提醒自己——現在正在讀書。寫寫畫畫,也能幫助你更專註。

第二步:做點記號。

記號絕不僅僅是在字底下畫橫線。其實橫線畫多瞭也沒用,又不是老師期末前告訴你考試重點。

更重要的是記下前文內容、頁碼、關鍵詞。這可以幫你在後面的閱讀中,省下大量時間。

比如讀「百年孤獨」,奧雷裡亞諾上校一大傢子好幾十口人,還好多重名。不做點記號梳理人物關系,讀著讀著你就得往前翻頁,看這哥們兒到底是誰,第幾輩,爹媽分別是誰 …

第三步:把你隨時想到的問題或感想寫下來。

閱讀時,一旦覺得自己有點想法,別猶豫,寫下來。

如果你發現自己沒辦法表達出來,或是表達出來的東西不清晰,那說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而且,「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自己想到的東西寫一遍,也能幫助你記憶書中內容和自己的思考。

總之,做筆記是讀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即使你是個對書有潔癖,不願意在書上圈圈畫畫的人,也要找個筆記本或在書上貼便利貼。

讀不下去書固然尷尬,讀完卻說不出個所以然,更尷尬。

把馬爾克斯作品全讀下來,還是說不出什麼叫「魔幻現實主義」;讀完哲學書「蘇菲的世界」,故事倒是記住瞭,哲學還是一竅不通;把魯迅隨筆集看一遍,還是不明白他老先生到底偉大在哪 …

這樣讀書,時間精力賠進去不少,可還是白讀瞭。

為瞭讓買書的錢不白花,為瞭那些因為讀書而錯過的約會不白費,讀完書以後,不妨做個小測驗,問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用一句話說明整本書在談什麼。做不到說明沒看懂

比如「瞭不起的蓋茨比」,書評人隻一句簡單的「美國夢的破碎」,沒囉嗦其中的愛情如何慘烈,卻概括瞭全書最精髓的地方。

而像「尤利西斯」這種曠世神書,沒人敢用一句話說它說瞭什麼,也沒人敢說自己真正看懂瞭它。

如果能用一句話概括出全書,還可以試著梳理下全書大綱,進一步理解。

第二,作者花最多筆墨說瞭什麼,怎麼說的?

找出作者在全書中反復提及的關鍵詞,以此為核心,去理解作者在論述什麼,這能幫你理解作者的思考。

舉個例子,雨果在「悲慘世界」的小說情節之外,不時插入大篇議論,常常被追故事的讀者忽略。

但如果仔細研究,這些論述有哪些反復提及的詞匯、概念,圍繞它們都有哪些論述,就可以從中探究雨果對法國大革命甚至人類社會的思考。

第三,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老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一本書好不好,不是別人說瞭算,要由自己去體會。真想把一本書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就要去思考作者的觀點正確與否。

像「狼圖騰」這種豆瓣評分 8.3,暢銷全國的作品,讀完後理應思考:它關於中華民族起源推論的邏輯通嗎?世界所有民族真的都如它所說那般演變嗎?如果這些論據不成立,它的觀點又能成立嗎?

不盲從,不抬杠,經過思考後理解的內容,最後會成為你精神力量的一部分。

說瞭這麼多,可能有觀眾老爺會問:讀完書,自己的生活並沒啥改變,甚至過一段時間就會把書的內容全忘掉,讀書真的有用嗎?

請相信,讀書或許不能改變現實,卻一定能改變你的精神。讀過的書未必都記得住,但會存在心裡。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