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 · 看法新聞(記者張瑩 編輯 嶽三猛)11 月 7 日,軍報稱,目前在全軍海拔 4000 米以上哨所,吸氧已納入日常作息制度,官兵每天最少吸氧 1 小時。
對於生活在平原地區的我們而言,可能從未將吸上一口氧氣視為難事。但在海拔 4500 米以上的高原,人民子弟兵面臨的第一困難卻是缺氧,以及隨之而來的高原疾病。
看法新聞記者註意到,目前官兵吸氧已經無需從山下運輸,而是哨所自制,以及由零星提供轉變為足量持續供應。
(哨所制氧)
供氧降低瞭急性高原病的死亡率
眾所周知,部分高原地區平均海拔 4500 米,空氣含氧量隻有平原地區的 50%,長期在這裡工作生活,容易患上心肺腫大等高原性疾病,被稱為 " 生命禁區 "。
為徹底解決長期困擾基層官兵的吸氧難題,2013 年至 2016 年,軍方對駐海拔 3000 米以上部隊組織實施制供氧工程建設,涵蓋青藏、帕米爾高原 200 餘萬平方公裡地域。
具體來說,安裝 170 多套制氧站、高壓氧艙,配發 12 輛高原制氧車,補充 4800 多臺小型制氧機,軍地設立 12 個聯合維修點,技術人員分管共用、配件耗材合儲通用、維修保障一體聯動。
(邊關將士)
經過長期努力,目前全軍駐地海拔 3000 米以上哨所官兵全部吸上自制氧,我軍高原官兵吸氧基本實現由依靠山下送氧到高原哨所自制氧的歷史性變化。而且,制氧方式由零星間歇轉變為足量持續,供氧對象由部分一線官兵轉變為全體高原部隊;推動 " 救命氧 " 向 " 打仗氧 " 轉變。
駐地海拔 3000 米至 4000 米部隊制氧裝置配備到所有基層點位,官兵遇有癥狀可隨時吸氧,實現 " 應急氧療 "。至於對駐地海拔 4000 米以上部隊,氧氣可直通單兵床頭,吸氧已納入日常作息制度,官兵每天最少吸氧 1 小時,實現 " 保健氧療 "。
舉例來說,西藏那曲軍分區所屬單位駐守在平均海拔 4500 多米的藏北高原,空氣中氧氣含量不足內地的一半,官兵身體因缺氧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不少同志都不同程度地患有高原疾病。
對此,軍方投資近 2000 萬元為其興建制供氧設備 10 餘臺,建立吸氧點 1000 多個、高壓氧艙 1 個,將吸氧終端安裝到每一名官兵的床頭,基本建成集氧氣制造、氧氣供應和定點吸氧於一體的制供氧網絡和高原病防治體系。
那曲軍分區門診所所長白瑪介紹:" 制供氧網絡的建成,不但降低瞭急性高原疾病的死亡率,還可以預防各類缺氧疾病。"
海拔 5418 米!軍嫂探親實現臥床吸氧
全軍最高哨卡首位探親軍嫂譚楊,曾首次在駐地感受瞭海拔 5400 米以上的吸氧體驗。
今年 1 月 19 日,小年夜的前夕,譚楊抵達全軍最高哨卡——海拔 5418 米的新疆和田軍分區某邊防團河尾灘邊防連。他們駐守在喀喇昆侖高原之巔,氧氣含量不足平原地區的 40%,長年冰封雪裹,環境惡劣。傢屬即使隨軍瞭也不能隨隊,常年與丈夫兩地分居。
(軍嫂譚楊)
為瞭此次的高原探親,譚楊每天堅持長跑,先後跑爛 3 雙運動鞋,累計跑瞭 1300 餘公裡。盡管如此,高原反應鋪天蓋地襲來,頭疼欲裂、心跳加快、喘不上氣。幸運的是,如今連隊的氧氣直通床頭,把導管往終端上一插,旋鈕輕輕一旋,即可臥床吸氧,不僅吸氧量充足,而且十分方便。
同樣隸屬於新疆和田軍分區天文點邊防連則設立瞭 " 吸氧時間 ":新兵下連 2 個月內,連隊根據新兵訓練執勤情況每天設立 " 吸氧時間 ",尤其突出巡邏執勤歸來、軍事訓練結束之後、晚上睡覺之前等幾個重點時段。
設立 " 吸氧時間 ",最大限度地縮短瞭新兵高原適應期。軍分區有關部門調查顯示,新兵上高原已有一個月時間,無一人因不適應高原環境被送下山,無一人發生腦水腫、肺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