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一個村共 200 多人,70 多人都做瞭老師

09-10

今天是教師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要帶大傢到黃山市徽州區下面一個名叫鄭村的小山村去看一下,這個小山村,人口不多,隻有 200 多人,但卻從村子裡走出瞭幾十位教師,是當地有名的 " 教師村 "。

大山裡的教師村 全村 70 多人都是教師

鄭村,是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竦塘村下面的一個自然村,全村有 200 多人,以葉姓為主,相傳這裡的村民是宋朝詩人葉夢得的後裔。記者在鄭村走訪時,就碰到瞭很多退休和在職的老師。這些老師的傢中,當老師的也不少。

黃山徽州區鄭村退休教師葉克寒介紹說,從自己舅公開始算起,舅公的父親也是老師,舅舅也是老師,舅媽也是老師,姨媽也是老師,父親也是老師,媽媽也是老師,妹妹也是老師,弟弟也是當老師,還有自己的女兒也是老師。

退休教師葉宗雲表示,自己的大伯父傢一傢有七個老師,二伯父傢有六個,三伯父傢有六個,自己傢有三個,一共加起來二十多個教師。

村民們告訴記者,他們村裡走出去的老師,涵蓋瞭教學的各個階段,如今分佈在全國很多個地方,從小學幼兒園老師,一直到大學教授都有。

每傢都有這麼多老師,那從鄭村裡一共走出去瞭多少老師呢?在鄭村負責計生工作的村幹部曹美華告訴記者,雖然目前,還沒有精確統計數字,但幾十名老師應該有。

一個才 200 多人的小山村裡,怎麼會走出瞭這麼多老師呢?村民說,因為相傳是宋朝詩人葉夢得後裔的緣故,村裡的人,對文人比較尊敬,村裡有座小山丘,就叫筆架山。

曹美華介紹說,祖祖輩輩傳下來,那座山丘都叫筆架山,就像個筆架,以前村裡大戶人傢的門都要朝著筆架山,取筆架裡出文人的用意。

跟皖南的很多徽商故裡一樣,鄭村人也有經商的傳統。走南闖北之後,商人們,也把重視教育的理念,帶回瞭村裡。

葉克寒說,村裡原先經商的人多,經商後,都認為沒有知識,什麼都幹不瞭。沒有知識,經商也會要吃虧的,古話說的好," 三代不念書,就是一窩豬 ",所以都比較重視教育。

除瞭尊崇文人的傳統,和商賈們帶回來的重視教育的理念之外,和很多其他身處大山裡的居民一樣,來自生存的壓力,也讓很多村民,走上瞭教師之路。

葉新開說,因為當時,大傢都在農村裡生活,接觸的在外面工作的,就是老師,所以說長大之後,對老師的印象比較深刻一些,走上瞭這條道路。

葉克寒則認為,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每傢都把培養子女讀書,作為一件最大的事情來做。

全村重視教育 對年輕人送上寄語

說起鄭村人重視教育的傳統,就不能不提鄭村裡的葉氏宗祠舊址。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這處舊址,曾被村裡的商人們,自籌經費,改造為一處小學,造福鄉裡。

根據村裡的記載,鄭村的這座葉氏宗祠,建成於清嘉慶年間。清末太平天國時期,被毀。在 1946 年的時候,幾名在外經商的本村商人,回到村裡,在宗祠舊址上,建起瞭一所小學——鄭源小學。

這所鄭源小學,一直開班到上世紀 90 年代,後來由於農村小學撤並,才停辦瞭。解放後,很多村裡的孩子,都在這裡上過學。如今,整個小學,隻剩一個二層木樓,在二樓的木梁上,記者發現,上面還刻瞭一段話,仍能反映當時教學時的情景。

鄭村村幹部曹美華介紹道,上面寫的是 " 看不懂的地方,上課問同學和老師,知道的學問,也很願意告訴別人。就是希望同學之間,互相的學習,互相的切磋。

村民葉秋良回憶道,這上面原先有兩個教室,用活動板材隔起來的。自己一直在這裡上學上到瞭五年級。

當年鄭源小學的首任校長,便是籌建學校出資人之一的葉錫純,在鄭村走訪時,記者也見到瞭葉錫純的兒子葉誠堅,葉誠堅老人今年已經 75 歲瞭,退休前也是一位小學教師。葉誠堅老人說,他們一大傢中,一共有 13 人當老師。

葉誠堅的女兒葉秋華介紹說,自己現在在巖寺小學教六年級數學。傢裡幾代人,教書的比較多,所以從小對老師也很有感情,所以就走上瞭老師的道路。

葉誠堅老人告訴記者,他的父親葉錫純,當年在南昌經營 "" 天祿齋 " 茶行,回到傢鄉後,為瞭回報鄉裡,和人集資合辦起瞭鄭源小學。

葉誠堅老人說道,教育本身他可以救國,可以興傢。特別是當時農村裡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有文化,自己父親當時,就是抱著這樣一種心願,到這個村子裡面,跟人合夥辦學校。

重視教育這種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記者在鄭村采訪時,發現村裡的不少老人,都很有文藝范。鏡頭中的這位老先生,是曹美華的公公,叫葉宗山,今年已經 85 歲瞭,老人當年在鄭源小學讀到四年級便回傢務農,但寫得一手好字。

葉宗山老人說,他其實也可以算作是一名 " 老師 "。當地學校的老師生病,或者其他什麼原因,自己幫他們帶課。

葉宗山老人,不但字寫得好,二胡也拉得好,當著記者的面,在兒子的伴奏下,葉宗山老人還給記者唱瞭一首《送別》。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目前年輕學子就業的途徑和空間也越來越多。采訪到最後,很多老教師,也對年輕的一代送出瞭寄語。

葉克寒說,現在年輕人,希望他們多讀書,讀好書,讀完書,就要用你的知識,服務社會。這是關鍵一點,不服務社會,你的書等於白讀。

一個 200 多人的小山村,之所以能走出幾十位教師,跟整個鄭村濃濃的尊師重教的鄉風有關,在鄭村,尊師重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倡導,而是內化為所有村民心中的一種共同認知,這種樸素的認識背面,其實,蘊含的也是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 " 知識改變命運 "。今天在教師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也為鄭村多年來尊師重教的鄉風點贊!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