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報評論員 溫瓊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對於睡覺這件事來說,大部分年輕人的 " 不幸 " 可能都是相似的:眼睜睜看著他人睡得香甜,自己卻翻來覆去睡不著;他人清晨早早醒來或鍛煉身體或忙學習,自己卻怎麼也醒不來。
在當下什麼事情最勵志,主動要求加班?每天在朋友圈打卡學英語?都不是,是堅持在白天早起。有人形象稱呼白天早起的那段時間為 " 金色時間 ",在太陽升起放射的燦爛光芒下跑步,隨後吃早餐看書練字再去上班,想想都讓人覺得美好。不過,當我們自己實踐時,往往變成跑完步發完朋友圈後再睡一個回籠覺,這就很尷尬瞭。
每個人的睡眠都有不同姿態,有的是怎麼也睡不著,數羊喝牛奶聽音樂各種方式都沒有用,隻能默默在心裡咬牙切齒 " 黑夜不再來 ";有的則隻能在固定的環境下入睡,環境發生絲毫變動都不行;還有則是 " 覺主 ",隨時隨地都能夠倒頭就睡,讓人好生艷羨。
睡不著覺的憂傷難與人說,有人告訴我們,有時候失眠是對失眠本身的焦慮所造成的,你越想早點入睡就越睡不著。讓自己強制早睡,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也有專傢指出,每個人最佳狀態的時間段不同,因此,應該根據自己的生理特征,做出合適的選擇,利用好自己狀態最佳的時間段,處理各項工作。這其實道出一個很重要的道理,睡眠質量或許比睡覺時間更加重要。不管幾點睡,隻要能夠確保第二天工作保持充足精力就可以。而失眠癥狀或許逐漸就會有所改善。
失眠有時候就是這樣,你越與它較勁,它就越變本加厲;而你不去理他,不知不覺會發覺它已離你遠去。
其實,睡眠焦慮的背後,是城市社會結構和現代年輕人生活方式的變化。深夜不再是一天生活的終結,而是又一段閑餘生活的開始。在當下失眠時間可能要重新定義,恐怕 11 點甚至 12 點都不再是失眠的標準時間線,要再往後推遲一些。
不過,不管怎麼說,早 5 點起遠勝晚 11 點後睡,這也是出自對身體健康的考慮。而你如果非要一邊玩遊戲、看小說,使自己興奮的不得瞭,然後再心疼得難以呼吸,睡覺它是個難題,上次的甜蜜睡覺已不要再提。那旁人恐怕隻能默默翻一個白眼。
當然,從社會角度來說,職業機制設計應盡可多一些人性化傾斜。一些社會組織應該盡可能為被動熬夜的人群提高工作舒適度、寬松度和愉悅度,盡量減少夜班對人體的戕害,這是社會人文關懷,也是現代職業體系進步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