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歲男孩徒步進藏:背包 20 斤 日行 60 裡

09-11

7 月 8 日,自貢男子張偉(化名)帶著 12 歲兒子圖圖踏上瞭 " 徒步 318 國道進拉薩 " 的征程,二人從自貢乘車到達康定後,沿 318 國道徒步抵達拉薩,總共耗時 50 天。

一個 12 歲男孩能完成如此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張偉將這一段 " 苦旅 " 的照片制成視頻發到微信朋友圈時,整個朋友圈沸騰瞭。大多數人為這對父子點贊,並認同這種通過徒步磨練兒子的教育方式。然而,也有一些人認為,這種行為過於激進,沒有充分考慮到 12 歲兒子的安全。

" 我不是瘋子,我即使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也不可能拿親生兒子的生命開玩笑。"9 月 8 日,張偉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徒步之旅,經過近 1 年籌劃和 1 個月的前期準備才啟程,充分考慮瞭兒子的身體狀況及個人意願。單從教育兒子來說,他希望兒子從小就能培養起吃苦耐勞、勇敢堅強的性格。他認為,每個男孩都應該經受苦難教育,隻是因人而異,方式各不相同而已。

這是苦難教育好方式,還是不顧兒安危的激進?

"80 後爸爸: 我不是瘋子 "

" 暑期作業 ":

帶 12 歲兒子沿 318 國道徒步進西藏

張偉,1981 年出生,自貢人,現為自貢一傢文化傳媒公司負責人。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早在 1 年前他便開始籌劃這次徒步之旅。" 以康定為起點,沿 318 國道進西藏,需要克服重重困難,翻越海拔 4000 米以上的 12 座高山,才能到達拉薩。" 張偉說,為將此次行程規劃得安全可行,出發前 1 個月,他帶著兒子制定瞭每天的詳細計劃,從服裝、工具、藥品、器械,到每天幾點出發、行程多少、到哪住宿等都做瞭規劃。出發前,每天都有喝抗高反的紅景天,每天通過跑步等形式訓練兒子,增強肺活量、增強體質。這樣,他和兒子圖圖才有勇氣走上這段征程。

之所以帶兒子徒步進西藏,張偉說,主要目的是陪伴兒子成長,培養他吃苦耐勞、勇敢堅強的性格;同時,也算是給兒子佈置的一個 " 暑期作業 ",由他帶著一起完成。

" 出師不利 "

翻越折多山遇挫折 晚上才成功下山

7 月 8 日,張偉和兒子從自貢出發,乘車抵達康定,從康定汽車站出發,開始沿 318 國道徒步前往拉薩。" 徒步第二天,我們就遇到瞭挫折。" 張偉說,當天行程安排是翻越折多山,37 公裡路程,海拔落差大、彎道非常多,他們在部分路段選擇走小路,但不熟悉路況,不但耗費瞭體力,還沒能節約時間。

當天凌晨 5 時許,父子倆便與幾個徒步愛好者出發瞭。出發後不久,父子倆均出現高原反應癥狀,但不敢停下來,擔心無法在天黑前抵達下一個營地,隻能靠抗高反藥物暫時維持。最終,他們於當天下午 2 時許到達埡口。" 接近埡口時由於體能不足,我們掉隊瞭。" 張偉稱,直到晚上 8 時許,他和兒子才成功下山,抵達山下二號橋宿營地。

這一天的經歷讓張偉有些擔心,他問兒子:" 我們翻越瞭折多山已經很瞭不起瞭,放棄也不丟人,你想不想放棄?" 兒子回答:" 放棄?那之前不是白走瞭?" 張偉繼續問:" 這次徒步進西藏這麼辛苦,你怪不怪我?" 兒子脫口而出:" 不怪。" 這一瞬間,父子倆抱頭痛哭。

堅持還是放棄

每天步行超 30 公裡 一天能經歷四季

" 整個行程,因為海拔高,即使不背包,都如同負重幾十斤。" 張偉說,他的背包重 30 多斤,兒子的重 20 多斤,二人每天基本步行 30 公裡以上,從康定到拉薩全長 1700 多公裡,主要靠徒步行走。雖然是七八月份,但在 318 國道,他們一天能經歷四季。早上涼爽如春,中午炎熱如夏,下午會遇到下雨,甚至冰雹,晚上又寒冷如冬 …… 張偉經常會想:這麼苦到底是為瞭什麼?是不是應該放棄?可是等到第二天,他和兒子又踏上瞭旅程。" 每天都想放棄,每天都在堅持。"

在雅江,張偉父子與另外兩位徒步愛好者組隊同行。8 月 8 日,一行 4 人到達派鎮的兄弟客棧,這也是行走墨脫線的集結地之一。" 行走墨脫,是一件危險系數極高的事情,我們本沒有計劃走這一段。" 張偉說,可兒子圖圖不想與隊友分開,希望能加入這段旅程。

抵達終點

征服生死墨脫線 到達拉薩體驗藏文化

張偉說,從松林口到墨脫背崩鄉,全程 78 公裡,要翻越海拔 4200 多米的多雄拉山口、穿過原始森林、經過老虎嘴、螞蟥嶺,還有危險的塌方區。8 月 9 日一早,大卡車把他們一行送到松林口——徒步墨脫線的起點。8 月 12 日,行走墨脫第四天,隊伍早上從汗密出發,徒步 32 公裡,下午 6 點終於抵達目的地背崩鄉,張偉父子成功征服生死墨脫線。

8 月 17 日,張偉父子抵達拉薩,12 歲的圖圖在佈達拉宮面前激動地說:終於完成瞭自己的使命。父子倆在拉薩待瞭 10 天。除瞭遊覽佈達拉宮等景點外,張偉還專程帶著兒子體驗瞭西藏文化,他們一起去學做藏香、去拜訪唐卡繪畫大師 …… 父子倆還在拉薩街頭擺瞭 4 天地攤,收獲滿滿。

8 月 26 日,張偉父子乘飛機返回四川。

父親回應

面對 " 太瘋狂 " 質疑

他詳說此次徒步:

有籌劃有準備 有評估有溝通

9 月 2 日,張偉將此次徒步之旅的照片制成有聲影集視頻發到瞭微信朋友圈。一夜之間朋友圈沸騰瞭,視頻點擊率達 3 萬餘次。對此,他非常意外和吃驚。" 我不是想炫耀什麼,隻是把這次旅行做一個簡單總結,留一個紀念。" 但他沒想到,視頻引來瞭眾多點贊和認同,同時也引發一些質疑。 " 有人說我是瘋子,拿小孩的生命開玩笑,是不負責的表現 …… 其實他們不瞭解情況。" 張偉說。

面對非議,他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此行是父子之間每年的約定,每年暑假都會有一次長途旅行;

其次,每次出行都會經過長時間籌劃、精心準備後才啟動,衡量、評估瞭行程風險,並做好瞭應對措施才出發,今年更是一次有計劃有準備的徒步之旅;

第三,兒子雖隻有 12 歲,但一直喜歡富有挑戰的旅行,父子針對此次行程做過多次溝通,兒子完全清楚行程規劃,瞭解途中的困難和危險,樂意接受挑戰。他也是在評估兒子身體狀況能夠承受此次行程的前提下,才決定走這條路線的。並不像一些人認為的完全不顧兒子安全和意願強行為之。

張偉認為,每個父親有每個父親的要求,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想走的路,不能一概而論。他所做的是盡可能給兒子創造學校和傢庭不能給予的環境和機會,讓兒子有足夠強大的心態和素質面對未來的人生。在別人看來是有點瘋狂,但張偉說:" 我不是瘋子 "。

沒有閃光燈

沒有娛樂遊戲與 " 劇本 "

也沒有粉絲和掌聲 ……

現實父子版

" 爸爸去哪兒 "

徒步、窮遊、歷練、成長

" 不是隻有徒步才能歷練孩子,方法還有很多很多。" 張偉說,他隻是選擇瞭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其實,這已不是張偉父子第一次長途旅行,父子倆的旅行自 2015 年開始,那時圖圖隻有 9 歲。一年一度的 " 窮遊 ",包括這次徒步歷練,就像一場沒有閃光燈,也沒有娛樂遊戲,隻有真正的磨難歷練的現實父子版 " 爸爸去哪兒 "。

從開始的不理解不想去,到逐漸喜歡,兒子也在一年年旅行與磨練中長大、成熟,良好的品行、堅強勇敢的性格以及獨立的思維,已經越來越明顯地顯現出來 ……

這不是 " 第一次 ",希望兒子經歷磨難

為何要帶著兒子去徒步經歷磨練?張偉說,一方面是自己喜歡戶外運動,更重要的是讓兒子去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與成長中的艱辛和不易,培養吃苦耐勞、勇敢堅毅的性格," 如果是女兒,我會帶她去環遊世界,看一切美好的事物;但兒子,我希望他經歷磨難 "。

張偉清楚記得,2015 年暑期前夕,他向傢人提出帶兒子去 " 窮遊 " 的想法,遭到強烈反對,9 歲的兒子更是不理解也不想去。但面對壓力和質疑,他毅然帶著兒子開始瞭人生第一次 " 窮遊之旅 "。他們在雲南、廣西等地,徒步、爬山、住農傢、做農活、住帳篷、擺地攤、打工換宿等。

第一次旅行用時 40 天;2016 年暑假,第二次旅行開始,這一次他們走進瞭貴州。張偉稱,這一次,兒子的態度有瞭明顯轉變,逐漸開始喜歡上 " 窮遊 ";傢人感覺到瞭圖圖的變化,逐漸從反對變為理解和支持。

張偉在此次徒步的遊記回顧中這樣寫道:很多時候我會忘瞭你才 12 歲,隻有每當到達目的地後,你為獎勵你的一瓶飲料而高興得忘瞭傷痛的時候,我才想起你還是個孩子。或許,你現在不懂徒步 318 和穿越這段路的意義,但以後的某一天你會明白,它的美。

十多歲的孩子經受磨難太早瞭?

很多人也許會問:讓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去經受磨難,是不是太早瞭?

在張偉看來,時間剛剛好。因為 8 歲到 12 歲是步入青春期前的一個階段,正是孩子塑造性格的重要時機。他認為,在這個階段如能以孩子喜歡的方式多陪陪孩子,和孩子培養出傢長之外的感情,贏得孩子信任,給孩子一個正面的榜樣和示范,對孩子的青春期和叛逆期成長會有很大幫助。

3 年 " 窮遊 " 孩子變得比同齡人更成熟

經過 3 年來的 " 窮遊 ",張偉發覺兒子正在慢慢長大,思維和觀點都比同齡人更成熟,這正是他願意看到的。

" 第一次擺地攤,他遠遠地站在一邊不敢靠近,更不敢叫賣。" 張偉笑著說。到瞭後來,兒子會認真分析、精心準備,然後熱情地向顧客推銷和展示,去年在貴州鎮遠,他還勇敢地去宵夜攤推銷水母。張偉也坦言,兒子的學習成績不算太好,但良好的品行、堅強勇敢的性格以及獨立的思維已經越來越明顯地顯現出來瞭。

他說,這次徒步之旅引發的廣泛關註,對兒子的心理帶來一些壓力,不過他還是能正確面對。開學後,學校老師和同學都很關註此事,班主任及大多數傢長都還是表示認同。對此,張偉感到一絲欣慰。

不贊成刻意模仿 歷練孩子因人而異

" 不是隻有徒步才能歷練孩子,方法還有很多很多。" 張偉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其實,他不提倡這種形式,也不贊成刻意效仿。對於孩子的苦難教育,他隻是選擇瞭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因此他建議其他傢長,根據自己孩子的特質,選擇適合的方式去歷練孩子,因人而異。但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陪伴。

成都商報記者 袁偉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