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暴漲,90 後成瞭最悲催的一代?

09-10

文 | 凱風

來源:微信公眾號 房屋屋 ( its-home)

這一輪房價暴漲裡,出現瞭很多 90 後的身影。

從年齡上看,最大的 90 後已經 27 歲,最小的還隻有 18 歲,基本處於剛入大學與步入社會之間。通常情況而言,工作剛進入節奏,都還沒有自己的財富積累,所謂 90 後瘋狂買房,不過是掏空父母的無奈之舉。

不過,早生幾年晚生幾年,你所面對的購房壓力可能完全不一樣。房價暴漲不僅制造瞭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而且還制造瞭代際差距。

1

代際差距的存在,其實存在於每一個年齡層。

50 後和 60 後是福利分房的受益者。這些人依靠單位福利分房獲得最早的個人住宅,進而在住房市場化之後成為第一批房東。當然,這些福利分房隻為某些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人員準備的,而且按資排輩,級別有高低,分房就有懸殊。

可以說,無權無勢無資歷非機關人員都不在其列,加上其間充斥著各種低效與腐敗。所以,福利分房最終在 1998 年被住房商品化改革所取代。

70 後則是住房商品化最早的一批受益者。中國的住房商品化雖然開始於 1998 年,但房價真正開始上漲則要到 2003-2004 年,一開始國民對於市場化商品房都存有疑慮,不敢貿然進入市場,直到 2003 年國傢出臺刺激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文件之後,房地產才真正開始興旺。對於 70 後來說,當房價還猶如白菜價時,他們就已經有瞭置業的能力。

同樣,不是每一個 70 後都有資本置業。在今天我們看來的白菜價,對於當時的大多數人來說,仍舊是難以企及的高度。尤其是面臨一個高度不確定的時間,誰都不敢拿出全面身傢進行豪賭。

80 後算是搭上瞭房價上漲的末班車。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國內部分城市房價應聲而落,但隨著 2009 年四萬億政策的出臺,房價又重啟上漲渠道,直到 2014 年樓市再度出現調整,然後才是 2016-2017 年的這一波暴漲。

對於 80 後來說,趕不上 2009 年的那一波,至少還有 2016 年的這一波。最起碼已經進入工作崗位,收入漲幅雖然未必趕得上房價的漲幅,但至少機會還是有的。數據顯示," 十二五 " 期間(2011-2015 年),我國大概 50-60% 的住房銷售給瞭 80 後。

而到瞭 90 後,就隻能在高速飛馳的過山車上搶一個座位。現在的房價,用高處不勝寒來形容並不為過。經過 2016 年 -2017 年的這一波暴漲,大多數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已經翻番,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也暴漲瞭 50% 以上。對於 90 後,即使在房價上漲的過山車上搶瞭一個位置,那也意味著更高的風險。

至於 00 後,未來還不確定,最起碼他們的 70 後父母,已經享受瞭一波。

2

當然,正如我們在開始所說的,房價暴漲,制造的不僅是代際差距,還有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

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的存在與代際和年齡並無多少關系。對於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及其後代來說,即便是 60 後,也享受不到福利分房的好處;作為 70 後和 80 後,也隻能在房價一路上漲中留下孤獨的背影;至於 90 後,父母幫扶不起,更隻能望房興嘆。

貧富差距所產生的結果,不僅是初始資本的差異,更意味著在資本大增值時代的巨大懸殊。當房地產成瞭經濟的發動機時,買瞭房子的人就相當於搭上瞭飛馳的政策高鐵,而沒有房子的人,也就失去瞭享受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高飛猛進的一大機會。

正常的市場,原始資本的多寡不會產生如此巨大的懸殊,因為無論是股市還是樓市,都是有漲有跌。把資產配置在房子上,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而是漲跌互現的風險。

而在我們這裡,由於房價背後存在的剛性擔保,讓買房成瞭一本萬利的 " 事業 "。當然,這種 " 事業 " 與天分無關,也與努力無關,隻是這種經濟模式的偶然饋贈罷瞭。

3

從代際差距上來看,90 後的確是最悲催的一代。因為房價上漲的速度,遠遠超過瞭收入的漲幅,而且工作越晚,房價與收入之間的間距就越大。無論新進入職場的 90 後如何努力,都追趕不上房價如火箭般的漲速。

但從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上看,悲催的又何止是 90 後。所有缺乏原始資本積累的人,所有因為農民工身份被排斥在城市化進程之外的人,所有因為相信樓市調控而猶豫不決的人,都是房價暴漲之下的犧牲者。

這種差距,已經不是依靠努力就能改變的。工薪收入遠遠落後於房價漲幅,這意味著你努力工作十年,抵不上別人一套房所帶來的增值收益,那麼,整個社會努力的意義還在哪裡?還會有多少人堅守在實業裡?這是今天的我們不得不自問的一個問題。

來源:微信公眾號 房屋屋 ( its-home)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