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鬱亮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傢專訪,對房地產市場的焦點問題坦陳看法
18 日,國傢統計局公佈今年 6 月份房價數據。全國房價總體平穩,一二線城市房價同比漲幅連續回落,一線城市房價環比下降,折射瞭本輪樓市調控政策的威力。
據不完全統計,自去年 "9 · 30" 調控至今 9 個多月時間,全國已經有超過 60 個城市或縣區發佈各種房地產調控政策。時至年中,今年春天起不斷 " 加碼 " 的樓市調控仍在繼續。
新一輪調控給房地產市場帶來瞭哪些變化 ? 穩定樓市的長效機制如何落地 ?" 新華視點 " 記者近日多地調研,探尋房地產市場的動態與走向。
房價之問:價格真的降瞭嗎
今年以來,以北京 "3 · 17" 政策為起點,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到南京、杭州、廈門等熱點二線城市,再到環京、環滬周邊區域,新一輪范圍更廣、力度更嚴的調控席卷全國。
從國傢統計局數據看,上半年房地產價格調控成效進一步顯現,樓市分化態勢依然明顯。
一線城市房價穩中回落。截至今年 6 月,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同比平均漲幅均連續 9 個月回落。6 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平均分別下降 0.1% 和 0.2%。其中,北京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下降 1.1%,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收窄至 2.7%。
截至 6 月,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平均漲幅連續 7 個月回落,二手住宅價格同比平均漲幅連續 5 個月回落,過熱局面得到一定遏制。6 月份,盡管杭州等個別熱點城市價格環比略有上漲,但總體看投機需求得到遏制。
同時,非自有資金不能拿地、現房銷售、自持面積要求、限房價競地價等措施限制瞭參與競拍房企的對象,房地產企業拿地沖動相較以往減弱。記者調查發現,盡管大部分房企仍然看好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但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呈現緩中趨穩走勢。
但記者日前采訪部分三四線城市,發現一些地方的房價有回溫態勢。國傢統計局數據也反映出部分三四線城市的地價和房價出現上漲。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廖俊平指出,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城市的人口回流到原流出地,相當一部分回流到瞭三四線城市。據統計,部分三四線城市的回流農民工購房占比超過當地商品住房交易量的 50%,有的縣城甚至超過 70%,自然推動瞭房價上漲。
房價變動時刻牽動著購房者的神經。剛過去的 6 月,由於無力承擔 40 萬元一個的車位與六成的首付款,擁有剛性需求的白領小馮,與看中的一套位於杭州市西湖區之江板塊的新房擦肩而過。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房地產市場監管處處長壽歡林說,個別房地產開發商采取高價綁定車位、將新房通過二手市場轉讓等手段提價,被政策 " 壓下去 " 的差價落到瞭像小馮這樣的購房者身上。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說,調控樓市既要用短期見效快的方法去 " 堵 ",也要用面向中長期的措施去 " 疏 ",做到遠近兼顧、疏堵結合。
調控之問:長效機制落地有多遠
從限購、限貸、限價到限售、限商——上半年,一線城市和熱點二三線城市,密集出臺以 " 限 " 為核心的緊縮型需求側調控措施,力圖全面管控投機炒房。
記者註意到,在進行以 " 堵 " 為特點的需求側管理同時,一些供給側調控的 " 後手棋 " 也開始落子佈局。
7 月 4 日,上海位於浦東新區和嘉定區的兩幅出讓地塊首開 " 隻租不售 " 模式。3 天後公佈的《上海市住房發展 " 十三五 " 規劃》提出,上海 " 十三五 " 期間計劃供應 5500 公頃住宅土地,可提供住房約 170 萬套,比 " 十二五 " 期間增加 60% 左右。
實際上,在上海公佈未來 5 年供應計劃之前,北京也開啟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未來五年計劃供應住宅用地 6000 公頃,其中國有建設用地 5000 公頃,集體建設用地 1000 公頃,以保障 150 萬套住房建設需求,其中包括 50 萬套租賃住房。
以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為代表的樓市 " 供應之變 " 表明,樓市調控重點正從最初的 " 打補丁 "" 堵漏洞 ",向如今的 " 增供應 "" 調結構 " 轉變,調控手段正由堵到疏、由抑投機轉向穩預期。
樓市的火熱往往伴隨 " 地王 " 的不斷湧現,背後不僅有土地短缺、拍賣機制的原因,也與過度透支的金融有緊密關系。
" 各地要建立購地資金審查制度,確保房地產開發企業使用合規自有資金購地。" 不久前,住建部和國土資源部聯手加強購地資金管控,掐斷貨幣到房地產之間不合理的 " 明渠暗道 "。
此外,5 月底,住建部發佈我國首個住房租賃和銷售法規的征求意見稿," 購租並舉 " 改革全面提速。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預示著熱點城市住房供應將從 " 重售輕租 " 跛行式供應體系,轉向構建 " 租售並舉 " 的供應新體系。
種種跡象顯示,從土地供應、金融到立法頂層設計,房地產結構性調整的調控思路逐漸浮出水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的 " 四梁八柱 " 正在搭建。
劉洪玉說,需求側管理 " 先手棋 " 隻能治標,隻有盡快下出 " 後手棋 ",著力改善土地和新建住房供給管理,提高市場供應彈性,才能穩住老百姓對樓市的預期。
市場之問:如何將 " 房住不炒 " 落實到位
從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年初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再到剛剛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穩定樓市、防范風險一直是高層關註的重點,也是當前經濟社會生活的頭等大事之一。
在業內專傢看來,地方政府這一輪房地產調控確實是在 " 動真格 ",很多調控手段力度之大超乎預期,如對 " 商改住 " 項目等一些市場頑疾 " 動刀 "。
如何將 "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 的定位真正落實到位 ?
中國指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瑜說,關鍵要加快形成穩定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長效機制和住房制度。她表示,中國目前仍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樓市向好的大方向沒變,仍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穩定器。
長效機制的建立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 與長效機制相關的各種相關政策,都要從局部利益中走出來,從穩定市場、防范風險的大局著眼。" 劉洪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