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綜合報道】香港《南華早報》10 月 30 日報道,中國工程師正在測試一項用於 1000 公裡引水隧洞工程的技術。如果技術上可行,從西藏引水入新疆就可能成為現實。
報道提到的工程是今年 8 月開工的滇中引水工程,該工程輸水總幹渠線路超過 600 公裡,將耗時 96 個月,動態總投資 780 億元。
報道援引地質學傢觀點稱,如果 " 世界水塔 " 能夠以某種形式與新疆連接上,完全可以 " 使新疆成為中國的加利福尼亞 ",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正是數十年前美國加州北水南調工程,改造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產地之一,助推美國西部開發。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目前中國最長的引水隧洞在遼寧省大夥房輸水配套工程中,長 85 公裡,已啟用 8 年。而世界最長供水隧道在美國紐約州,長 137 公裡。
今年 8 月,中國政府開始在雲南省興建滇中引水工程,其中輸水總幹渠線路超過 600 公裡(663.9 公裡,觀察者網註)隧洞寬度足夠同時容納兩列高鐵列車(直徑 8.4-9.4 米),工程在地質不穩定地帶穿越大量數千米高的山峰。
據雲南網消息,滇中引水工程由水源工程和輸水工程兩部分組成,最初由張沖先生於上世紀 50 年代提出。工程建設總工期為 96 個月。按 2016 年第二季度價格水平估算,工程動態總投資 780.48 億元。
滇中地區是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地區,也是長江流域三大幹旱區之一,資源性缺水與工程性缺水並存。滇中地區地處長江、珠江、瀾滄江和紅河四大流域的分水嶺地帶,降水少,多年平均徑流量僅占全省水資源量的 12%,是全國有名的幹旱區。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該區乃至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而滇中引水工程是解決滇中地區嚴重缺水的特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
南華早報援引研究人員觀點稱,滇中引水工程將成為新技術的試驗田,在這項工程中成熟的工程技術和裝備將被應用到大西線調水工程中——將西藏南部地區的雅魯藏佈江水引入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
滇中引水工程示意圖(昆明信息港配圖)
高聳的青藏高原阻礙來自印度洋的暖濕空氣進入新疆,使得戈壁灘和塔克拉瑪幹沙漠 90% 的面積不適合人類居住。
但塔克拉瑪幹沙漠實際上緊靠 " 亞洲水塔 " 青藏高原,每年超過 4000 億立方淡水從這裡註入黃河、長江、湄公河以及恒河。
把西藏的水引入新疆的構想最早來自於林則徐和左宗棠,新中國政府也一直著手制定規模宏大的,包括大量水壩、泵站和水渠的工程計劃,但所需施工量、資金量以及可能對環境帶來的沖擊,都是巨大的挑戰。但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傳慶認為,中國正在低調而紮實地,一步一步接近目標。
張傳慶曾在許多中國引水隧洞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 雲南滇中引水工程將是一個試驗性的項目," 他說道," 這將證明我們有技術、有能力、有設備在地質復雜危險地區修建超長隧洞,同時我們的財力也是可以承受的。"
滇中引水工程是在中國第二高的省份進行,這裡同時也是地震多發帶,如果項目進展順利,將使決策層對大西線引水工程更有信心。
" 斷層帶是最頭疼的問題," 張傳慶說," 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就能夠排除最主要的障礙。"
工程設計人員們從地鐵列車得到靈感,不同的車廂由活動的鉸鏈連接的方式也可以應用到引水隧洞,張傳慶說,防水而有彈性的高強度材料將連接不同的管段,這樣就能順利通過斷層帶。
資料圖:雅魯藏佈江(南華早報配圖)
箭頭處分別為塔克拉瑪幹沙漠和雅魯藏佈江
據悉,今年 3 月,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夢恕就已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瞭《關於深入開展大西線調水工程論證並盡快實施第一期工程的建議》。
這份《建議》的資料由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傢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提供。
王夢恕介紹,第一期工程可從雅魯藏佈江(YL)幹流調水 100 億 ~150 億 m3 至新疆南部,主要調取汛期洪水,以避免對已建的水電站發電、下遊用水和流域生態環境造成明顯影響。首部樞紐可采用無壩引水技術,沿程采用自流隧洞輸水方式,運行管理采用智能配水系統。
王夢恕介紹,第一期工程方案有共有四大技術特點:
其一,首部樞紐采用無壩引水技術取洪留枯,順應自然,永續利用。
其二,將傳統的都江堰分水、分沙和引水防沙技術與現代取水防沙和水流控制技術相結合,利用桑日河段的開闊地形,通過江心人工島實現一次無壩分水分沙,利用彎道環流實現二次分水排沙,利用沉沙池沉沙,最後利用豎井進行取水控制,根據取洪留枯的原則設置相應的取水攔沙坎高度。即使是在枯水年和枯水期,也能滿足下遊生態需水量要求,且有利於減輕下遊洪水災害。
其三,輸水系統采用自流有壓隧洞輸水技術,可充分發揮西藏和新疆的高差優勢,並避免沿程蒸發。適應河道無壩取水形式,且可解決閘門受力、水錘壓力、流態銜接等技術問題,安全可靠。
最後,可采用壓力—流量自調節型豎井技術,將整個輸水系統分成若幹個相對獨立的子單元,既可減小整個輸水系統的水錘壓力,避免水力振蕩的全范圍擴散與傳播,又能減輕輸水系統的流激振動等問題,且便於對流量的自主控制,充分調取洪水流量,結構也較為簡單。
王夢恕認為,大西線調水一期工程技術可行,生態環境影響小,運行維護成本較低。采用隧洞輸水方式,水量蒸發損失小,水質安全有充分保障。采用取洪留枯的原則,既可避免富餘水量外流,又可對下遊乃至境外河段的防洪減輕壓力。
王夢恕建議盡快開展大西線調水工程的深入論證,在此基礎上盡早實施第一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