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給中俄編瞭個 " 銳實力 " 概念,近來逐漸流行開來。當它被用在中國頭上時,主要是指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受政府控制,並且有對西方國傢進行價值觀滲透、幹預文化領域各種自由的政治目的。
英國《經濟學人》不久前用封面文章描述中國的 " 銳實力 ",美國《外交事務》雜志新近刊登的約瑟夫 · 奈文章重點探討瞭如何用軟實力對抗中俄的 " 銳實力 "。
西方戰略界善於炮制各種概念,但 " 銳實力 " 這個詞的價值判斷過於明顯。它從一走上西方媒體,就被用來描述中俄的行為,說不好聽的,它就是加在硬實力和軟實力中間的披著學術外衣的罵人話。
做同樣的事,美國和西方是展現軟實力,中俄則是使用銳實力。比如美國的基金會在中國資助學術研究,是軟實力。中國香港的中美交流基金會資助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就成瞭銳實力。在中國有德國的歌德學院,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它們都是軟實力,中國在世界各地辦的孔子學院,就被約瑟夫 · 奈貼上 " 銳實力 " 標簽。
中國有意願通過 " 滲透 " 改變美國和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影響那裡的學術及言論自由嗎?全體中國人都會覺得這個問題有點莫名其妙,因為這既超出瞭中國的能力,也不符合中國對外交流的基本理念。
如果說中國想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產生什麼影響,它的唯一指向就是促使那個國傢的對華態度更友好些。給西方國傢的社會治理打上一些中國的烙印,意識形態領域發生一些價值上的變異,不能不說中國人連想都沒想過,是一些西方人的腦瓜轉得太快瞭,我們的感覺是有點跟不上。
西方輿論這一輪對中國 " 銳實力 " 的指責和炒作給瞭我們一個感慨:西方真的不自信瞭。這個概念的提出也許意味著西方對華全面攻勢向守勢過渡的開始。
總結最近一些年的變化,我們發現,西方的對華影響力在不斷衰減,中國社會的集體自信持續上升。西方價值觀驕傲地在中國到處插小旗子的時代已近黃昏,中國經濟實力在西方的擴散讓一些人擔心會出現一個不一樣的黎明。
首先,西方人權觀念在中國的傳播已經進入死胡同,變成與極少數異見人士和民族分裂分子搞到一起,完全脫離瞭中國廣大民眾的訴求。以至於西方一對中國談人權,中國公眾比官員還反感,大傢都覺得這是西方在找中國的麻煩。
人權是西方影響中國社會的核心觀念之一,人權攻勢的瓦解拉黑、調暗瞭西方其他軟實力的魅力。中國人的人文自信迅速回升,中西之間開始邁入新的思想平等時代,這是幾個世紀以來不曾有過的。
其實硬實力、軟實力的劃分是西方對自身情況的總結,中國與西方的基本國情本就有很大不同,這決定瞭中國力量的組成形態和使用邏輯也都有別於西方。中西交流需要全面相互適應,而不是以西方利益為中心,套用西方的標準,對中西交流評頭論足,並將這些評價偽裝成國際社會的態度。
有一點很重要,西方已經指揮不瞭世界的大腦,無論西方說什麼,隻要中國方面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以西方的話語邏輯為基礎與之互動,他們那些人的鼓噪就轉化不成某種現實推力。西方的很多人大概隱約感到瞭這一點,這增加瞭他們的焦慮,也使他們對中國有可能反過來 " 滲透西方 " 而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