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這個技能,又讓日本朋友“震驚”瞭

07-13

最近有幾件事情挺有意思,先是在日本 2CH 論壇上一條標題為 " 中國人既能看懂日本的‘漢字’,又能說英語,他們這不是最強的嗎?" 的帖子,引起瞭日本網友的討論,測試結果證明即便不懂日文,一篇日本語能力測試一級(N1)真題中的閱讀理解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接著又有日本網友發推特稱,偏旁為 " 兆 " 的漢字僅存在兩個——挑和逃,立即燃起瞭中國網友的鬥志,紛紛發帖證明中文的博大精深。

這些中文和日文的愛恨糾葛,不禁讓我想起瞭自己身邊的趣事。

因為在日企工作的關系,我常常需要把一些資料翻譯成中文發到中國大陸分部,以及港臺分部。一般我都會做一份簡體字版本,再做一份繁體字版本。

鄰座的日本小妹特別驚異我這份 " 能力 ",曾問我為何既可以使用簡體字又可以使用繁體字。我和她說,中華圈的人大部分都可以看懂簡繁雙體,很多小時候學過書法的中國人也臨摹過古代繁體典籍,所以繁體字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難。她聽完一副佩服的神情," 太厲害瞭,你又會中文繁簡體,又能說日語,還可以說英文,感覺去全世界各處都能工作啊。"

坦白說,日本小妹的稱贊有很大局限性,世界上 5000 多種語言,使用人數超過 5000 萬人的就有 13 種,光是不懂地域廣泛的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這 3 門語言,離可以在全世界工作的水平就差瞭太多。

不過拋開日本小妹的是否隻是禮節性的贊美不談,她的回答其實體現瞭很大一部分日本人的想法:漢字一直是日本人頗為尊敬、但卻覺得書寫識記有困難的文字,而拉丁語系的英語更是不少日本人頭痛所在。所以對於可以掌握漢字與英文的中國人,日本人普遍是流露出欣賞和尊敬之情的。

融入

眾所周知,悠久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古代時期中華地區的文化軟實力輻射瞭無數鄰國。單單是使用過漢字為本國語言的國傢就有越南,朝鮮和日本。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越南和朝鮮地區都相繼停止瞭漢字的主流使用,而日本則至今把漢字融入到自己的語言之中,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現代社會已很少使用漢字的韓國

最初 4 世紀末應神天皇時,百濟的王仁將千字文 1 卷,論語 10 卷帶到日本,從此漢字在日本廣為流傳,從古代到江戶末期日本人主要通過書籍和人員的交流,學到瞭大量的漢字和漢語詞匯。

到瞭飛鳥時代,從百濟傳來佛教、佛典。隋朝一統天下後,倭國在七世紀前半聖德太子先派蘇我使隋,制定瞭冠位 12 階,導入 17 條憲法,實行國政改革。607 年以推古天皇名義派出遣隋使,向中國皇帝呈上文書(日出國天子),同時派出留學生、留學僧學習,他們回國後,直接帶回隋朝、唐朝的文化,因而能讀漢字的人增多,漢字在日語中慢慢的滲入發展,日本人通過漢字積極地吸收瞭中國的先進文化和各種制度。

分離

進入奈良時代,漢字作為日語文字的用法逐漸發達,日本人的文字生活變的豐富起來,除瞭用漢字書寫以外,也利用漢字每個字的發音自由地表現日語的讀寫,發展衍生出瞭萬葉假名,平假名,片假名,編篡瞭萬葉集,日本書記,風土記等使用漢字的書籍。

這個時候,使用漢字的人逐漸區分開來,不同文化的人掌握的漢字程度不同,高等文化的人可以讀寫漢字,中等文化的人間雜著漢字與假名,而宮內女性則隻能用假名,一般庶民則是不會讀寫,隻能聽說。

可以看出,使用漢字向來就有著高等文化的符號痕跡與價值傳統在裡面。直到今天,不會簡單漢字的日本人也會被取笑,會讓人產生一種此人學力不高,知識淺薄,不會讀書的印象。

以前的平假名隻有女性才可以使用

接著鐮倉室町時代,武士代替公傢的宮廷貴族掌握瞭政治上的實權。貴族們的讀、寫和前代差異不大。流行漢字假名並用文等新的文章表現法。值得註意的是,一般的庶民階級也逐漸開始瞭文字的學習,室町時代中期讀、寫、算和常用語開始被一般使用。

江戶時代之後,政府采取瞭鎖國政策,禁止和西方國傢貿易往來,當時的日本社會主要通過中文書籍學習各種知識及瞭解國外消息,江戶幕府以 " 朱子學 " 為唯一正統學問,鼓勵普及儒學,日本朱子學者致力於儒學的日本化,出現瞭各種學派。

如朱子學當中的陽明學,包括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幕末日本的一些思想傢利用陽明學鼓吹思想解放,力行務實,吸收洋學,為明治維新鋪好瞭思想理論上的準備。

明治時期,日本政府提出瞭 " 富國強兵,置產興業 " 的口號,開始吸收大量西方先進文化,明治維新開始。

看到中國清朝的衰弱,西方的強大和日本民族意識的抬頭,和學興起,使日本對漢字的態度也發生瞭極大的轉變,日本人開始思考漢字的優劣。英語,外來語在這一時期大量引進。

從過去的以能使用漢字而被認為有學識,有教養,逐漸演變成認為漢字是阻礙日本繁榮富強的絆腳石,從此轉變瞭對中國漢字的態度,從吸收到不屑,以福澤諭吉等為代表的文人志士都認為如果不限制漢字,日本就不可能進步,因而在明治維新後的 20 年內,出現瞭文字改革的高潮。

折中

看到漢字在這裡的命運,希望讀者朋友們不要太難過,畢竟當時漢字體系是以文言為載體,借由儒學經典等輸入東亞周邊國傢的,而這些古代漢字隨著各國文化的發展早已不能夠對應當地的語言瞭。

甚至對於中國,明清時期大傢的口語也早非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傳統漢字體系已然成為瞭官僚貴族在書籍記載中使用的語言瞭,而 " 淡出個鳥來 " 這樣生動的漢字表現卻僅僅隻能出現在市民的口語中與市井小說裡。

傳統文言在中國都已與口語嚴重脫節,更不用說其他國傢瞭。在中國國力與影響力日益衰弱的明清時期,如何引進先進文化,建立現代的文化教育體系,利用字面文字有效表達和傳遞信息," 言文一致 " 成為東亞各國迫切的問題。所以我們後來才有近代的白話文運動,新中國的拼音系統,簡體字系統的推廣等等。

胡適等人推廣的白話文運動

再回到日本,針對漢字,日本社會當時的聲音大概有三種:全廢論,限制論以及擁護論。全廢論主張將漢字全部廢除,用一種全新語言作為日本的語言,主流意見討論瞭假名,拉丁語,設計新文字等等。

限制論以日本大教育傢福澤諭吉為代表,他主張避開生僻難用的漢字,保留日常漢字,能夠書寫簡單易懂的文章,漢字規模限制在 3000 字左右,同時實行義務教育,提高國民對於基本漢字的可讀寫率。擁護論則主張按照往常一樣即可,認為漢字已經和國民生活不可分離,否定漢字會造成社會混亂。

最終折中的限制派聲音得到瞭更多人士的支持,日本政府開始對漢字進行整理,提出生僻與不常用的漢字,同時將來自歐美先進的政治、經濟、法律、交通、建築等方面的詞語借用漢字創造出成千上萬的 " 和制漢字詞匯 ":世界、社會、經濟、文明、商業、宗教、科學、民族、哲學、客觀、進化、電話、細胞、元素、俱樂部 ……

其中有很多水平較高的和制漢語流向中國,開始在中國的 " 師夷長技以制夷 " 的西學東漸中發光發熱。

當然也有不少詞也並沒有進入中國,比如:勉強(日文意學習)、怪我(日文意受傷)、油斷(日文意馬虎)、手紙(日文意書信)、散策(日文意散步)、案內(日文意引導)、割引(日文意折扣)……

可能有的朋友會問,難道同一時期中國引進西學的時候沒有自創新的漢字詞匯,隻是單純地用 " 拿來主義 " 從日本引進?我想說這和時間上有一定關系,當然也存在翻譯優劣的自然淘汰。

由於日本西化較中國早,相當多西語詞匯首先經日本學者翻譯成漢字詞匯,然後透過中日的文化交流傳到中國,不少詞匯已有先入感更容易被民眾接受。

當然另一方面,中國部分翻譯差強人意,被淘汰瞭也是原因之一。比如早期的德謨克拉西(日翻民主),微生物(日翻病毒),造反(日翻革命),天演(日翻進化),這些詞語客觀上都沒有日本造的好,於是自然而然最終流傳下瞭日方的翻譯。相反也有些中方翻譯的好留下來的例子,比如麥克風、邏輯等等。

清末民初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

最後還有一種情況是,日本人在漢語典籍中找到瞭原有的詞語,但是給其賦予瞭新的定義,最終這些詞語再回到中國,路徑是:中國→日本→中國。比如:文學、文化、文明、物理、演說、博士、保險、環境、運動、主席之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地區。由於臺灣被日本殖民時間較長,臺灣語言中吸納的日本漢字詞匯要比例更高,比如便當、看板、註文、註射、刺身等等。另外日語詞匯也會音譯成漢字存在於臺灣語言中,比如歐巴桑、秀逗、榻榻米等等。

20 世紀末期,日本的軟文化滲透世界多地,日本的漢語詞匯再次借由 ACG 文化對外擴張。比如達人、聲優、攻略、既視感、違和感、萌、奧義、逆襲、進擊、暴走、援交、禦宅、人氣 …… 而且這種情況,在中國文化作品不能深度影響周邊國傢的時候,暫時還看不到逆轉的趨勢。

2010 年日本內閣發表瞭 " 改定常用漢字表 ",在原定的 1945 漢字中增加瞭 196 字,削減 5 字。於是,新的常用漢字規定為 2136 字。

可以說,這大概是現代一個普通日本人在日常生活裡能夠接觸的漢字數量。日本社會裡有門考試叫 " 漢字能力檢定 ",簡稱漢檢,這是日本文字工作者必考的一門測試,隻有獲得一定的等級才能達到某些職業的門檻。

另外這個漢檢協自 1995 年開始,每年會舉辦一個著名的漢字相關活動,叫 " 日本年度漢字 "。協會每年向社會征集一個代表性漢字,用於表現該年時事和人們的感受,投票選出的代表性漢字會在 12 月 12 日(日本的漢字日)於京都市清水寺公佈,由主持揮著大毛筆寫在一張寬 1.3 米,長 1.5 米的大和紙上,然後供奉於清水寺的千手觀音像前。

比如去年的漢字是 " 金 ",就表達瞭去年奧運會日本代表隊獲得的金牌破紀錄,日本銀行金融政策引發關註,金發的特朗普當上總統,身穿金色衣服的《菠蘿蘋果筆》的表演者 Piko 太郎創下 YouTube 播放記錄等等意思。

而受到此活動的影響,中國也開始有企業或組織模彷進行 " 今年的漢字 " 的民意調查或網絡票選。雖然尚未成為政府公認的活動,但已漸漸被民眾關註。

客觀上來說,對於中日兩國來說,漢字的使用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瞭。想要區別劃分那麼清楚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大體上總結下就是,日本漢字根在中國,近現代發展則由本國主導。

在歐美社會中,漢字能夠抗衡羅馬字母,展現其文化的精彩,一方面也歸功於日本對於漢字的使用與宣傳。中國祖先創造瞭漢字,如何繼續使其進化,向世界推廣漢字的傳播,我們本族後輩更是責無旁貸。

去粗取精,推陳出新,攜手漢字圈的兄弟一起好好利用這筆寶貴文化財產,而不是向網上罵戰一樣,你說 " 殘體字 ",我說 " 龜體字 "。我想,這是我們未來所必須面對解決的課題。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