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自己做對瞭,對照一下小學一年級語文書,說不定就讓你徹底懵圈。
被懵到的還有包括浙江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一幹知名高校的學霸。
有些人吃驚:" 是這樣的嗎?"
有些人疑惑:" 不會吧。"
還有人比較自信:" 是不是教材弄錯瞭?"
知名大學畢業的學霸間的爭論還在繼續,杭州多個小學老師的意見卻比較統一:不用說的,就是 " 橫折鉤 "。
懵圈和爭論來自於一個字的筆順筆畫—— " 四 " 字第二筆到底是 " 橫折 " 還是 " 橫折鉤 "?
來源人教版的語文課本
來自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佈
覺得自己能做對小學一年級題目的人先做,答案一會兒就公佈。
一年級語文整懵大學畢業傢長
魏女士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和文字有關的工作,自認女兒的小學作業難不倒她;她的先生姓餘,更是對語文非常自信:當年高考,150 分的試卷,他考瞭 128 分。
但夫妻兩人同時栽倒在這一道一年級的語文題上。
題目:" 旦 " 字的第二筆和 " 舊 " 字的第三筆是 " � �" 還是 " � �" ——很負責地告訴你,這是一道杭州拱墅區某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題,是小學一年級!
信手拈來,媽媽選瞭兩字均為 " � �";爸爸看到,認為兩字應當都是 " � �"。夫妻兩人爭執不下,去翻女兒的語文書,他們看到書上 " 白 " 字第三筆、" 明 " 字第二筆、" 四 " 字第二筆均為 " � �";而 " 口 " 字、" 中 " 第二筆均為 " � �"。
兩個人根據書本推測瞭好久,依然無法得到有關 " 旦 " 和 " 舊 " 那一筆的準確表述。
他們都想說服對方,於是幹脆去查資料,這一查,兩人都坐不住瞭:一年級語文說 " 四 " 的第二筆是 " � �",而百度百科上顯示的是 " � �"。
來源於人教版教科書
到底誰是對的?夫妻倆你看我,我看你,被弄得有些懷疑人生。
朋友圈 " 炸 " 翻,140 多條評論 5 個觀點
餘先生以 " 四 " 字為例發瞭個朋友圈,沒曾想卻炸翻瞭評論。" 很多觀點,每個觀點都有人支持。" 他例舉瞭 5 點觀點:
觀點一:相信 " 百度 " 型—— " 四 " 字第二筆就是 " � �";
觀點二:教科書至上——我們的基礎知識來自書本,幾十年下來經常修改,不會錯,一定是 " � �";
觀點三:兩種寫法都對——規范下是 " � �",但 " 手寫漢字筆意相連會自然出鉤 ";
觀點四:字體誤差——宋體字不帶鉤,楷體的字中就有個小鉤;
觀點五:" 日 "、" 曰 " 型——一般的 " 日 " 字型第二筆帶鉤,如果是 " 曰 " 字形狀的不帶鉤。
前後大概一個多小時,餘先生的朋友圈有瞭 50 多個贊,140 多條評論,但眾說紛紜,他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 如果那麼搞不清楚答案,那麼我就想找到一個何時寫‘� � ’、何時寫‘� � ’的規律,至少能讓女兒在面對考試時做對。"
知名大學學生 VS 一年級語文老師
為瞭找到這個規律,餘先生找到瞭錢江晚報。錢報記者在一時沒法給出規律的時候,去找瞭幾所知名大學畢業的學士和碩士——其中包括杭州本地的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和外地的上海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南京郵電大學。
前後有 18 個曾經的學霸參與 " 作答 ",認為 " 四 " 第二筆為 " � �" 的有 11 人,認為是 " � �" 有 5 人,比較模糊無法給出選擇的有 2 人。當這些人得知語文教材上顯示為 " � �" 時,表情語氣不一。" 不太可能吧 " 的疑惑聲一片。
很快,另一份權威材料讓這種疑惑推高到瞭新點:國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於 1997 年 4 月 7 日聯合發佈的《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以宋體字筆畫為準)——像 " 口 "、" 西 "、" 四 "、" 國 "、" 直 " 這樣的字相應的筆畫就是 " 橫折 "。
一年級教科書是 " 橫折鉤 ",《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范》說是 " 橫折 "。我們該相信誰?
" ‘四’字第二筆為‘橫折鉤’,日常教學中,低年級學生的確會面臨筆畫這個問題,而且是基礎知識點,是必須掌握的,同時也是難點。" 杭州下城區某知名實驗小學一位高級教師說,教材由專門的編審委員會審定,且會時時修正,是教師教學中最為權威的材料。從老師的角度上來說,他們必須按照教材來教學,不能隨意調整改變。" 至於其他資料,如果要影響課堂,一般需要通過教材來實現。"
人民網曾經盤點過 " 最容易寫錯筆順的漢字 "
然而意外的是
很多網友在評論中表示
和老師教的不一樣
(編輯 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