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柳
" 我的退休生涯,伴隨著講授周總理那些我親身經歷的感人故事,走進瞭一些黨政機關和部隊、院校。黨的十八大以來正風反腐的成效,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的。"
7 月 14 日出版的《中國紀檢監察報》上,開設瞭 " 我與這五年 " 專欄,邀請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士,講述他們與正風反腐相關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開欄第一篇就請到瞭曾任周恩來總理秘書的紀東少將,分享他在這五年中感受到的黨風政風新面貌。
作為周恩來總理的最後一任秘書,紀東陪伴瞭周總理生命中的最後 8 年。他 1943 年出生於河南商丘,1961 年從西安應征入伍,成為建國後中央警衛團首次面向全國招收的警衛人員之一。1968 年 8 月,時年 25 歲的紀東到周總理身邊擔任秘書,主要負責黨、政、軍、群等方面的工作。
1976 年周總理逝世後,紀東轉業到國務院辦公廳工作,在秘書局擔任信息處長。他於 1984 年重新入伍,出任國務院辦公廳警衛處長,1987 年調任武警司令部任作戰勤務部長、辦公室主任。1994 年,紀東轉任武警指揮學院副院長,同年被授予少將警銜。
退休後他從事周恩來生平相關的歷史研究工作,擔任周恩來鄧穎超研究中心顧問、中共中央文獻研究會周恩來思想生平研究分會副會長。他將自己的秘書經歷集結成冊,出版瞭《難忘的八年——周恩來秘書回憶錄》和《非常歲月:回憶周恩來總理的最後八年》兩本回憶錄。
由於經常到黨政機關講課,紀東明顯感覺到瞭機關作風的轉變。各個地方或單位都安排在食堂餐廳吃飯,陪同的人員、飯菜的數量等都有規定。少瞭吃吃喝喝,破除瞭作風積弊,大傢反而感覺獲得瞭 " 解放 ",更輕松自在。
讓他感受較深的還有稱謂的變化。他曾常聽到幹部們稱一把手 " 老大 "" 老板 ",對他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很不適應。如今," 同志 " 終於回來瞭," 老板 "" 老大 " 幾乎絕跡,這讓他懷念起把 " 同志 " 看得至高無上的周總理,在他珍藏的幾個總理題字的信封上,寫的都是 " 紀東同志 "。
在文章中,紀東用周總理拒絕 " 特權 " 的故事用以共勉:年逾古稀的周總理一次陪外賓出差,賓館房間裡放瞭一盤廣柑,他覺得這就是 " 特權 "。
長安街知事 APP 發現,無論是在講座還是回憶錄中,紀東都多次提到總理 " 嚴於律己的修養 "。
周恩來平時外出,吃飯、洗衣、喝茶,都是自己付錢。乘車到醫院看病、看望朋友,每次都要司機老楊記下公裡數,自己交汽油費。
總理從不收禮,也不允許地方給中央送。1961 年青海省委知道中央機關的生活很艱苦,就從青海湖打撈瞭 2000 多斤鰉魚運到中央辦公廳。周恩來知道後,要求退回去。但因為路途遙遠,退回去,魚會腐爛,他才同意作價,把款匯過去。為此事,中共中央、國務院專門發瞭通報,要各省、市以此為戒,不準再送東西給中央。凡是送給他個人的禮品,他一律退回,不能退的,就付款,然後交有關部門處理。
周總理住的西花廳由於年久失修,墻面斑駁,地面返潮。工作人員打算趁他外出檢查工作收拾一下。等回來時,總理火瞭,說什麼也不進屋。經過大傢苦勸,他才勉強進去,但是要求必須換回舊窗簾和舊桌椅。他說:" 我住的房子修得這麼好,有的百姓還是幾代人擠在一間小房子裡,我能心安嗎?" 這件事,他在 200 多人參加的國務院全體會議上做瞭三次檢討,並且反復告誡部長們:" 你們不要重復我的錯誤。" 他還多次鄭重表態:" 隻要我在總理位置上一天,國務院的小禮堂就絕對不允許翻修。"
對自己的親屬、晚輩,總理不僅不用職權為他們謀取任何私利,而且提出比一般人更嚴格的要求。他生前對親屬制定瞭十條傢規: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來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無工作者總理付夥食費;看戲以傢屬身份買票入場,不準用招待券;不允許請客送禮;不允許動用公傢汽車;凡個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別人來辦;艱苦樸素;不炫耀自己;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1963 年,周總理對國務院各部委的領導同志講,領導幹部要過生活關," 生活關分兩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方面,我們領導幹部應該知足常樂,要覺得自己的物質待遇夠瞭,甚至過瞭,覺得少一點好,人傢分給我們的多瞭就應該居之不安。
紀東表示,一段時間,黨的好傳統好作風被一些人拋到瞭九霄雲外,尤其是那些高級領導幹部中的腐敗分子,忘記瞭初心,忘記瞭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大搞權錢交易,甚至拉山頭、搞宗派,烏煙瘴氣。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上到下抓作風建設," 老虎 "" 蒼蠅 " 一起打,查處瞭大批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黨員領導幹部,懲治瞭大量的腐敗分子。當前,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但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在他看來,我們黨歷史上如周恩來總理這樣的無產階級革命傢,我們有責任懂。不僅要懂,還有責任把他們那種擔當、那種歷史自覺傳承下去。
" 一碗肉、一盤水果、兩個饅頭,這些東西哪會被現在的人看在眼裡?但在戰爭和困難時期,它們折射的就是我們黨艱苦奮鬥、不求享受的優良作風。共和國的大廈就是在這樣的精神高地上建立起來的,今天的我們當自重、自警、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