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便利店離終局很遠 最後還是比拼審美

07-15

" 無人 " 概念將傳統零售業的數字化推到瞭一個極致。以 " 深度學習 " 為噱頭的人工智能技術點燃瞭資本、創業者和媒體的想象力。

但這並不意味著零售業真的一夜之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瞭。相反,很多技術才剛剛步出實驗室,進入落地測試階段,離我們期待的終局路還很遙遠。

不管會不會、懂不懂,先追熱點,總不會錯。

目前,市場最高估值的 F5 未來商店和繽果盒子,都是去年 12 月 Amazon Go 內測後快速進入資本視野拿到融資,繽果盒子創始人陳子林甚至毫不避諱的告訴大傢居電商圈,要感謝 Amazon Go,不是人工智能這個新的概念,陳子林上一個創業的生鮮 O2O 項目還不知道能否迎來 2017 年。

繽果盒子半年時間,在測試瞭中山 1 個、上海 2 個 BOX 後就宣佈拿到瞭 1 億元的輪,估值更高一點點的 F5 未來商店也在今年 6 月拿到瞭 3000 萬元 A+ 輪。

" 太貴瞭 ",長期看消費品的春曉資本合夥人潘金菊稱,還沒看到銷售估值就到瞭 2 億,目前線下零售業的估值主要采用 PS(市銷率)值,通常隻有 1,三江購物高一點不到 2。潘金菊認為,從技術上也沒看到太高的壁壘,回歸零售生意考量,供應鏈優勢在哪兒?商業模式是否真的效率高、成本低?

無論如何,無人便利店作為零售這個巨大市場的一個新物種,從技術上和商業模型上都有很多個值得深入探討的緯度。

人工智能離我們不遠但也不近

" 我們識別商品有 38 層卷積神經網絡,識別手勢體態用 50 層卷積神經網絡,兩者的關系綁定又用瞭 50 層卷積神經網絡,對每一層神經元都進行瞭調優,能對數據做更好的分析。" 深蘭創始人陳海波這樣描述其技術水平。

通俗的理解,深蘭有三套基於深度學習的計算機視覺系統:識別物品的、識別人的、識別人和物關系的。通過三套系統基本可以實現一個無人便利店的運營。

但是,這套系統還沒有一個完整落地的測試便利店。

線下零售一直在尋找各種方式將門店貨品和用戶行為數字化,無人便利店將這個事情推到瞭一種極致,而之所以發生在便利店,是因為便利店是一個 SKU 相對少、空間相對小,更適合數字化落地測試的場景。

據億邦動力網觀察,目前已落地測試的無人便利店中,使用的技術應用其實五花八門,有特別洋氣的生物識別、圖像識別,也有樸素的掃碼形式。

基本上使用的技術應用越多,獲取的數據就越豐富,未來大數據變現的價值就越大。但相對要采集更豐富的數據,使用的攝像頭、傳感器等硬件設備就越多,成本就越高,商用化落地就越復雜不穩定。

Amazon Go 代表瞭當前數字化的最先進科技力,使用瞭包括人臉識別、音頻識別、重力傳感器、光幕、紅外激光、GPS 定位等一系列綜合技術,可以實現用戶入門後全程不用掏手機,拿瞭就走。可以識別用戶拿起一個物品和放下一個物品這樣的行為動作。

但 Amazon Go 這套應用落地半年也僅僅用於內部員工測試,還未正式對外開放測試。其可以同時容納的人數最大為 20 個人,成本更是高的嚇人,多個行業人士估算在千萬美金以上。這根本不是一個普通便利店可以承受的商業化成本。

國內深蘭科技的 quiXmart 快貓無人販售機用到瞭掌靜脈生物識別、圖像識別,通過簡單場景的關系判定可以識別人與物的關系。其 TakeGo 結算系統通過與芝麻信用等預簽約代扣協議,可實現拿瞭就走的付款模式。

深蘭科技方面透露,其無人智能零售系統改造一個傳統便利店的費用低於 10 萬元。好鄰居便利店創始人陶冶認為,10 萬元改造一個便利店並不貴,好鄰居就在自己研發和借用第三方服務商測試無人支付等系統,其一次性的系統搭建等技術投入成本不止於此。

EATBOX 的服務提供商輕倉科技創始人湯雁稱,10 萬可能隻是個入門配置,使用的攝像頭價格、傳感器多少、選用技術的種類等等不同,價格都差著十萬八千裡。

繽果盒子算得上最樸素版本,使用掃碼入門、RFID 識別物品,佈幾個攝像頭監控防盜。一個 BOX 的一次性投入成本在 10 萬左右,10 個月可以收回成本。

總體上看,零售業使用的人工智能技術跟購買智能傢居類似,既有 5000 塊拿下一套防盜、攝像頭監控、智能開關功能的,也有幾十萬配齊一套蘋果傢庭智能系統的。高精尖的深蘭有娃哈哈這樣的土豪買單,樸素的掃碼也能解決無人的基本需求。比如小 E 微店,掃描二維碼入店、掃描條形碼識別商品、微信支付結賬,就完成瞭整個無人購物。

區別就是,高精尖的技術當前商用化門檻高,但未來的數據挖掘價值大。

零售業的人工智能才是馬雲爸爸的新零售內核

無人便利店的實現技術有兩大流派。

一派是以 F5 未來商店為代表的機械自動化,核心理念是用機器人、機械臂來代替人提供服務;一派是以 Amazon Go 為代表,核心思想是線下零售門店的數字化,包括商品的數字化、人的行為數字化以及人和物的關系數字化。

現階段,機械自動化手段似乎更易商用化落地。一個 30-60 平方左右的 F5 未來便利店由 4 臺機器組成,分別為:標品售貨機(售賣可樂、薯片、生活用品等快消品)、沖飲售貨機、鮮食商品售貨機(車仔面、魚蛋之類)及自動清理餐桌。機器可以代替人對食物做簡單的 " 蒸煮 " 處理。

據媒體報道,F5 未來便利店單店設備 + 裝修成本在 15 萬元左右,SKU 在 800 個左右。繽果盒子的投入成本和 SKU 數與 F5 未來便利店差不多,二者均定位於做介於自動販售機和 711 等便利店之間的生意,整個空間可移動,目標市場為高檔小區、園區等相對封閉場所。

不同之處在於,目前繽果盒子的版本隻賣標準包裝品,F5 未來便利店則有生鮮、飲品和簡單的熟食加工。

看上去,F5 未來便利店的落地實現模式更有競爭力。但大傢居電商圈認為,F5 未來便利店隻從用機器代替人考慮降低成本,價值較單一。而繽果盒子因為有用戶入門自選的過程,未來在用戶消費行為數字化上有更大的空間。

電商為什麼比傳統零售的估值高那麼多?一位零售資深從業者笑稱,因為電商有用戶電話、地址,傳統零售門店都是流動客流,不知道用戶是誰也不知道她想要什麼。如果把線下門店所有的消費行為數字化,這將帶來多大的價值?數字化後的數據與線上數據交叉驗證,又將有何化學反應?

而這,才是馬雲爸爸所說的新零售內核,made in internet。要將整個零售業存儲在阿裡巴巴雲服務器的節奏。

問題在於,要數字化復雜的現實世界,怎麼可能那麼容易,一蹴而就,一夜就無人售賣瞭?

在互聯網世界,鼠標點一下加入購物車按鈕這樣一個簡單動作,在現實世界 Amazon Go 要先用紅外線和光幕構建一個貨架平面,通過判斷手觸達平面和離開平面的行為是否帶走瞭商品,來確定一個完整的加入瞭購物車結果。何況現實中,人的行為還有錯拿、亂放等不規則行為。

那些聽上去玄而又玄的深度學習、生物識別等等技術,不過如一個剛剛開始會爬的小孩,在認知商品、判斷行為關系的路上,需要不斷用數據去喂養。而任何一個微小的不規則的人類行為,想要數字化捕捉到,都需要付出幾何式增長的成本。

目前,數字化還很局部很初級

當然,再難,都會有人買單。好在錢花在這兒,總好過制造出堆積如山的停放自行車。

令人懊惱的是,吹的花枝亂顫的無人便利店,在技術落地上實在還太簡約。除瞭人臉識別、深蘭科技的掌靜脈識別顯得高大上一點外。目前,國內落地的無人便利店對商品的識別多采取 RFID。每個貨品貼上一個編碼的數字芯片,通過無線射頻可以識別該商品被寫入的信息。問題是,RFID 芯片並不是大規模商用化的最優解決方案。

首先,RFID 每個芯片 0.3 元是硬成本(行業內有說 0.5 元的有說 1 塊的,基本 0.3 是采集到的最低說法,1 塊的成本明顯太貴,一瓶水 2 塊錢,貼個標簽 1 塊錢,不符合商業邏輯。);

其次,RFID 需要 IT 人員提前寫入商品信息,這個成本目前也是由無人便利店方自己承擔,品牌方出場的通用碼是條形碼;

第三,RFID 還需要人工貼在每個商品上,這也是由便利店運營方承擔。一個人一天能貼多少個 RFID?即便可以借助機械化來貼,個性化的產品仍然逃不開手工,手工還有貼錯的問題。

因此,RFID 在小 SKU、標準化產品的便利店可以落地,但會限制其 SKU 的擴展和規模化運營速度及效率。

目前,繽果盒子、EATBOX 和好鄰居等均向大傢居電商圈透露,將於 8 月落地測試圖像識別物品,最終替代 RFID。該技術雖然前期投入大,但長期來說成本分攤會越來越低。多個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人士預測一年內圖像識別技術將不再是個門檻,當然這可能隻是針對便利店。

圖像識別就像小孩學認物,要區別黃瓜和胡蘿卜是從形狀、顏色、表面是否有刺等細節一層一層識別,商品的 SKU 越多、表征越相似,識別的難度就越高,需要越多的識別條件來區分。而且,除瞭商品識別,還要識別人和商品的關系,這就更復雜瞭。

" 靠視覺搞定一切不太可能,要輔助一些物理傳感器更容易實現。" 湯雁稱。

無人便利店隻是人工智能在門店數字化上的一個初級應用嘗試,從隻能處理單個人識別到同時識別四五個人,再到 Amazon Go 的 20 個人,到百人甚至千人;SKU 從幾百到超市的幾千幾萬;面積從幾平米到幾十平米,到幾百幾千平米,這條成長之路,還沒有人能給出可預見的時間周期。

也許要等 Amazon Go 正式落地,找到更優的解決方案。

無人便利店找到瞭一個生存場景

" 從投資邏輯上,目前拿到錢的兩個項目改變瞭便利店的兩大痛點:選址和規模化速度。" 潘金菊告訴大傢居電商圈,傳統便利店是個重資產,得一個個開,選址裝修都需要一個周期,BOX 直接批量出廠,迅速規模化。

據瞭解,國內便利店普遍規模化程度、城市覆蓋密度不高,目前密度最高的是上海。在上海,全傢的規模化程度最高,有 1000 多傢店。北京則很分散,711 隻有 200 多傢,好鄰居和全時各有 300 多傢,加上其他小規模的也就 1000 多傢。

而常常被提到的臺灣有 5700 傢 711,3000 多傢全傢,還有 1000 多傢 Hi-Life,總量超過 1 萬傢。日本最新 711 的數量為 19000 傢。

" 便利店是個規模化生意,規模起來瞭,向上遊要一兩個點都是利潤。" 潘金菊認為,中國的便利店業態還沒激發出來。

在這樣一個需要規模化的市場,F5 未來便利店和繽果盒子號稱成本隻有傳統便利店的 1/4,1 個人可以運營 20 個店,極大降低瞭人力成本。除卻一次性投入需要 10 個月回本周期外,隻要落地就有流水進賬就能盈利。位置還可以自由移動,試錯成本低。

" 傳統的零售渠道並沒有日消 300-2000 元這個區間的業態。傳統無人售賣機是在 1-100 元,夫妻店是 2000-3000 元,3000 元以上的連鎖便利店品牌,有熟食、堂食,300-2000 元是處於空白區域的。而我們就處在這個區域,由於技術的革新,我們在別人以前不能做生意的地方,用極低的成本做瞭一個可以 24 小時營業的商業容器。因為成本極低,容差性很大,無需大量人流來支撐,不依賴大量人流。"

陳子林對繽果盒子的定位基本上反映瞭當前該類模式的核心價值,以極高的密度覆蓋小區內用戶,其物理半徑比傳統便利店要低,用戶的時間和距離決策成本相對其他零售業態最低。剛好其成本結構能夠支撐這樣一個傳統便利店成本結構支撐不瞭的場景。

從距離和時間兩個緯度判斷用戶消費決策場景,大傢居電商圈發現,10 分鐘是一個有趣的心理判斷點,包括行走 10 分鐘和開車 10 分鐘,快消品的消費半徑基本在 3 公裡內,開車 10 分鐘可以到達。無人便利店將是所有場景裡最接近用戶的形態。

按陳子林的說法,一個小區要放置好幾個 BOX,密度達到一個人可以一天完成 20 個店的補貨、理貨。" 我的理想狀態是,補貨車停在一個點,不用移動就可以給 20 個店補貨。"

在這樣一個極度接近用戶的場景裡,可以做什麼?

" 一個用戶一周要去便利店兩三次,這個頻率也許隻有 BAT 可以媲美。" 一個高頻的流量入口,這是所有人看到眼饞的價值。如果把這個高頻入口的消費行為數字化,這對整個零售業的結構調整也很有想象空間。

但到底價值有多大,其實並不好判斷,受限於面積和 SKU 數量,這一個 BOX 裡產生的數據類型畢竟是有限的。但至少可以想象,這會不會是品牌做新品測試的一個極好場景?

" 未來肯定上生鮮 ",陳子林給繽果盒子的路徑是先拿下小區、園區這些無競爭的場景,然後進入商業人流圈,暗暗劍指消滅傳統便利店。

但事實上,繽果盒子瞄準的小區場景還沒有得到規模化驗證,其成本結構也面臨規模化運營、新技術使用帶來的考驗。目前為止,繽果盒子隻落地瞭 8 個店,8 月將在華南華中落地 200 個店。

零售最後的比拼隻是審美

無人便利店並不是真的完全沒有人力成本瞭,而是人力成本的轉移。

不要結賬的小哥瞭,多瞭貼 RFID 的小哥,多瞭寫碼的小哥,自己做圖像識別還多瞭研究深度學習的小哥。看似一個人管理 20 個店替代瞭 7 個人服務一個店,這背後增加的 IT 人才、遠程客服又是多少?

不但不同的人才成本完全不一樣,要想從 RFID 到圖像識別逐漸更智能化,技術的成本又該怎麼算?一個技術性的創業團隊佈渠道,可以不將前期技術投入算進開店成本,但隻要使用第三方技術,每用一種都是成本,價格還與用什麼樣的技術和硬件設備相關。

可以預測,繽果盒子的成本模型隨著技術的迭代應用將發生變化。但歸根結底,潘金菊認為," 技術在終局都不是壁壘,終將被拉平。"

每當這時,就要回歸零售的終極命題:供應鏈能力。

無論是網購到傢還是大型超市,每種商業模式的銷售規模都與其覆蓋用戶半徑(覆蓋用戶總量)正相關。

便利店的半徑決定其就是個小業態。按繽果盒子的數據,日銷 300 元可以盈利,一年一個 BOX 的銷售額是 10 萬元左右。按其一年內鋪 5000 個店,規模粗略預估也就一年 5 個億。而像盒馬鮮生這樣的大店,此前報道的數據是月銷售 1000 多萬,預估單店年銷售額在 1 億元左右。

銷售規模越大對供應鏈的掌控力就越強,可以跟工廠定制,可以跟品牌簽獨傢。

從規模化程度上,便利店的供應鏈能力在多個業態裡很難跟大型零售模式抗衡。因此,便利店更強調提供即時服務,獲取一定的價格溢價,通常銷售價格比大型商超貴。

" 便利店真正的問題是供給不足帶來的需求不足。" 陶冶所指的其實是目前快消品行業的通病,產品高度重合,無論大小超市都賣一樣的飲料、一樣的方便面、一樣的糕點。偶爾像盒馬鮮生這樣的出來賣點生鮮、像沃爾瑪賣點別人沒有的榴蓮披薩,人流就爆瞭。

在 BHG 做瞭十幾年的安利英現在操盤居然之傢的消費品零售,佈局瞭怡食傢超市、EATBOX 無人便利店。看似在佈渠道,其實安利英還有一個專門負責選品和打造自有品牌的貿易公司。安利英要做的是,從全世界選擇最優性價比、差異化的產品,形成獨特的品牌號召力。

其實當所有消費場景都被占滿,挖掘單個用戶的價值就成為唯一的競爭點。價值從哪兒挖?差異化的產品競爭的點是什麼?

一個小區遍佈四個不同品牌的便利店,用戶會選擇哪個取決於是否有獨一無二的產品占據用戶心智,比如肯德基的吮指雞塊 PK 麥當勞的麥辣雞翅,比如川菜和蘭州拉面。差異化讓存在合理。

但僅僅有差異化的產品就夠瞭嗎?差異化的產品之間 PK 的是什麼?

是你的產品是否有足夠高的顏值,符合用戶的審美。

事實上,從 2007 年的蘋果開始,中國開始瞭一場審美驅動的消費,錘子、小米、網易嚴選、名創優品為什麼火瞭?因為極簡的審美美學 + 極高的性價比。審美將他們與其他所有賣服飾、電器、小商品的區別開來。

名創優品的礦泉水包裝是立錐體,不是千篇一律的柱狀體。對錘粉來說,錘子手機大概是世界上最美的產品,當然果粉絕不認同。

但這不妨礙,錘子和蘋果都是有審美的高顏值產品。

平凡的消費品也需要有審美。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