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一傢很有心機的內容營銷公司

07-14

大傢應該都註意到瞭這樣一個現象: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碧,雀巢咖啡等飲料品牌都很喜歡在電視,網絡視頻,公交站臺等地方打廣告。而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卻貌似隻會在自傢的微博上發發廣告,或者偶爾放出來一兩支創意視頻廣告。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其實,關於 " 星巴克很少打硬廣 " 的問題,早就有人討論過瞭。

有人說:

星巴雖然不打硬廣,但在其他方面(比如公關,品牌故事和事件營銷等)都做得很好。另外,門店的選址和精美的包裝等也具有很好的廣告效應。

但是,如果硬廣本身也有效,那為什麼不做?

還有人說:

星巴克暫時沒有在國內做廣告的必要。

硬廣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已經有很多同類產品參與競爭瞭,消費者已經養成瞭消費咖啡的習慣,硬廣可以提醒你來我們星巴克傢而不是去 COSTA。

而星巴克目前這一點很成功:國人之前不懂咖啡,他在國人腦海中植入 " 咖啡 = 星巴克 " 的概念。而且暫時不存在有明顯威脅的競爭對手,自然還不到打廣告的時候。

這是知乎上的最高贊回答,最開始我也認同這個答案。

不過,前段時間我在分析飲料行業內容營銷的時候,就不再這麼認為瞭。

今年夏初,星巴克又推出瞭瓶裝新品,不過這次並不是咖啡,而是奶茶——紅茶星冰樂 & 抹茶星冰樂。

如果說 " 咖啡 = 星巴克 ",那奶茶肯定就不等於瞭吧 ... 那為什麼星巴克依舊沒有做硬廣呢?

另外,它又是如何推廣新產品?以及為什麼采用這種策略呢?

這篇文章,就帶大傢一起去看看 " 星巴克做營銷 " 背後的奧秘。

一、星巴克是如何推廣新品的?

雖然我不能確定星巴克推出這兩款新品的具體時間,不過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消息是 5 月 25 日發出的。(詭異的是:即使在星巴克官微,我都沒看到與這次出新品有關的消息)

不過,這並不是說星巴克真自信到 " 即使不做推廣也能把它賣出去 " 的程度。

其實,在 5 月 24 日到 6 月 8 日,在微信端一共有 10 多個大號參與瞭星巴克新品的推廣。

它們都來自不同的領域,有廣告界的,攝影界的和時尚界的等等,也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新品進行瞭宣傳。

在這些 KOL 們的筆下,本來隻是一款用來喝的飲料,突然就變成瞭具有 " 各種神奇屬性 " 的東西,比如下面幾個比較典型的:

一款能讓你體驗英式貴族氣息的飲品。

出自公號:月之海

原文鏈接:《避暑 | 想舉辦一場英式茶會?少瞭它可真不高貴》

一款能讓你體驗生活美學的飲品。

出自公號: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原文鏈接:《為什麼 " 吃貨 " 反而有把生活過得更好的能力?》

一款註重研發的、本土化的高端茶飲料。

出自公號:廣告門

原文鏈接:《星巴克又出奇招 , 要橫掃整個夏天的節奏!》

一款能讓自拍更有范兒的飲料。

出自公號:愛范兒

原文鏈接:《星巴克沒把 " 獨角獸 " 帶入中國,卻送來另一 " 自拍神器 "》

是的,星巴克非常擅於內容營銷。它明白喜歡不同內容的受眾勢必會關註不同的產品屬性,所以要 "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

這與大部分人理解的定位理論非常不同,他們認為:一個產品一般隻能主打一個需求,比如王老吉就一直主打防上火。

而內容營銷註重的是需求與受眾的匹配。雖然它也有定位,但要根據不同的人定不同的位。

另外,星巴克也非常擅於利用 " 影響力 " 來做營銷。

它選的這些公眾號,要麼是 " 喇叭達人 ",要麼是 " 雞湯達人 ",再要麼就是 " 時尚達人 "。

1)廣告傳媒號就不說瞭,這是幾乎所有信息的上遊,同時也是一個大喇叭。

2)雞湯號也有它的優勢——非常擅於制造能引起人共鳴的語言,將讀者帶入一個感性的精神世界。而星巴克恰好需要人們足夠感性,才更有可能認同它的品牌,購買它的產品。(下文會詳述)

3)時尚號就更加重要瞭。什麼是時尚呢?時尚就是 " 別人買瞭我也要買 ",它是一種跟風潮流。

讓時尚達人們展示手中的星巴克飲料,會很容易吸引其他那些 " 偽時尚達人 " 也去跟風購買 …

另外,說 " 星巴克適合用來做自拍 ",也是在暗示別人為它做傳播——那些喜歡攝影和自拍的人,肯定會把星巴克拍的比實物還漂亮,然後再發朋友圈,吸引更多的人。

不得不說,星巴克真的很有心機。

二、為什麼采用內容營銷而不是硬廣?

如果說 " 星巴克采用內容營銷而不是硬廣 " 是一種商業策略的話,那我們不妨從策略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策略是什麼?

策略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關鍵競爭對手,再有針對性的揚長避短。

1. 關鍵競爭對手是誰?

就線下門店來說,星巴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應該是肯德基和麥當勞等。(costa 暫時還不算,其門店數量還不到星巴克的 1/10;其他那些又貴又難喝的雜牌咖啡店就更不用說瞭)

而星巴克的瓶裝飲料(包括咖啡和奶茶),由於主要是在各大商超出售,所以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應該是其他飲料,比如可口可樂,雀巢咖啡,味全果汁等。

好瞭,既然找瞭這些主要競爭對手,下面就應該分析自己與對手的長短瞭。

2. 優劣分析

星巴克的優勢是什麼?

很明顯,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優勢(否則也不會活得這麼好瞭),也就是 " 品牌文化 ",或者說 " 講故事的能力 "。

從 "LOGO 的深邃含義 ",到 " 裝修細節的內涵 ",到 "CEO 供員工(夥伴)上大學 ",到 " 隱藏菜單的奧秘 ",到 " 自帶杯子免費喝,倡導環保 ",再到 " 顧客在店內的輕松體驗 "… 無不在強調品牌的內涵與文化。

那它的劣勢是什麼呢?

也很明顯,那就是它在物質層面的性價比不高。別傢的咖啡一般不超過 10 元,而它要 30 多元,更別說 20 多元的礦泉水和 10 元一顆的糖果瞭 ...

3. 揚長避短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星巴克大規模參與硬廣的投入,就會產生幾個問題:

以推銷產品為目的的商業廣告很難表達品牌 " 深邃的文化內涵 ";

與其他品牌在同樣的地方,以類似的形式打廣告,會降低星巴克的差異化(比如 " 內涵 " 與 " 逼格 ")。

而一旦降低瞭差異化,就容易讓用戶將星巴克與其他品牌的產品當成同一種東西,這對性價比不占優勢的星巴克來說,可不是件好事。

所以,要想讓用戶買單,星巴克需要把用戶帶入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景,避免自己與其他品牌的直接對比,然後再慢慢講述自己的品牌故事與文化。

而內容營銷就是很好的選擇。

每一個內容都有一個主題,而一旦人們進入該內容設定好的主題,就不太會關心與主題無關的其他信息。比如當人們讀到以 " 生活美學 " 為主題的文章時,就不太會關註 " 性價比 " 之類的信息,更不會想到肯德基與可口可樂。

這其實跟看電影一樣。

當你在看《泰坦尼克號》的時候,由於電影的主題是 " 愛情 ",所以你的思維會偏感性,註意力會放在人物和情節上,而不會去思考 " 如何改進大型船隻夜間導航系統 " 之類的問題。

而如果你在看一部名為《泰坦尼克號沉沒之謎》的科教片,那情況就完全顛倒過來瞭 ...

另外,星巴克將營銷主戰場放在社交媒體平臺,還能與它另一個優勢相互協同。

人們更願意對別人說 " 我今天去瞭趟星巴克 ",而不會對別人說 " 我今天喝瞭一瓶可口可樂 "。

也就是說,星巴克相對高端的定位讓它具有更高的話題性。

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在銷量上星巴克遠不如可口和百事,但它在社交平臺上的影響力卻絲毫不會輸給它們。

數據來源:FooAds.com

所以,星巴克喜歡做內容營銷和社會化營銷,是在放大自身的相對優勢——品牌內涵和話題性;而它不做傳統硬廣,則可以避免暴露自己的劣勢——性價比低。

三、內容營銷就是講故事?

剛才我們說星巴克很擅長講故事,那是不是說內容營銷就是 " 關起門來隻講自己的故事 " 呢?

並不是。

" 故事 " 隻不過是一種形式,內容的關鍵是要創造一個對自己產品最有利的場景。

跟大傢分享另一個營銷案例,也是飲料行業的:

《我連喝瞭 16 種功能飲料,心臟差點爆炸》

這是一篇給一個小品牌功能飲料寫的軟文。

文中的 KOL 用自己做實驗,連續幾天喝瞭 16 種功能飲料,評測它們誰的提神效果最好。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力保健 " 的效果最好。

而 " 力保健 " 就是這篇軟文的廣告主。(我推測的)

與文中其他飲料比起來,力保健最明顯的劣勢就是品牌知名度較小。不過,它也並非一無是處。

根據文中描述,它的牛磺酸和咖啡因的含量幾乎是紅牛的兩倍。

而這就是它最明顯的優勢——提神效果更好。

那可以如何體現自己的優勢呢?

做個測評唄!

評比什麼呢?

就比提神效果,其他的都不說!

而這就是我剛才說的 " 創造一個對自己產品最有利的場景 "。

雖然這篇文章整體比較粗糙,但它的確體現出瞭一種戰略思維——通過對不同產品的單項屬性進行評測,將產品的競爭基礎從 " 品牌的知名度 " 轉換到 " 提神效果 "。其實道理跟雷軍的安兔兔跑分非常類似:我的賽場我定規則,你蘋果三星品牌再大,也跑不過我 ...

不過,這個品牌的名字,以及像藥品一樣的包裝就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瞭 ...

普遍的觀點認為:是藥三分毒,誰願意經常喝像藥一樣的東西呢 …

如果廠傢就是想利用藥品的形象突出它強勁效果的話,那為什麼要找 " 吃喝實驗室 " 這種娛樂性質的公眾號去推廣 ...

另外," 力保健 " 這個名字一聽就感覺是個三俗、三流產品,其 " 形象成本 " 和 " 健康成本 " 都比較高 …

總結一下

星巴克喜歡做內容營銷和社會化營銷,是在放大品牌的相對優勢——品牌內涵和話題性;而它不做傳統硬廣,則是在避免暴露自己的劣勢——性價比低。

這是一種揚長避短的策略。(PS,並不是說性價比低就一定不適合做硬廣,蘋果和耐克的性價比都不高,但仍然可以做硬廣。原因之一是 " 手機與衣服是大部分人的剛需,而咖啡在中國市場並不是 ")

另外,雖然大傢都在說 " 品牌故事 ",但這並不是說你有個 " 好故事 " 就行瞭,關鍵是這個故事塑造的場景,要能最大化體現自己產品的優勢。

" 自律給我自由 " 本身是個好故事,但如果 " 可口可樂 " 采用瞭這個故事,那就相當於是為 " 農夫山泉 " 做瞭嫁衣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