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難道就不能坦蕩地和用戶談「錢」嗎?
大傢有這種感覺嗎?很多運營在落地工作的時候,都很害怕跟用戶談錢。
所以,隻要做活動、做用戶運營、做推廣,瞬間就想到「促銷」「免費」,一旦接觸到價格比較高的產品,就會失去信心,總是小心翼翼的害怕觸碰到用戶轉化的神經。
難道運營就不能坦蕩平等的跟用戶談錢嗎?
運營的活動思維慣性就是折扣、優惠、免費贈送,當運營的 KPI 跟銷售捆綁在一起的時候,這些策略方法帶來的達標輕易感會讓人欲罷不能,畢竟達標後,領導跟同事都會點贊,數據上的感覺也會非常良好。
除瞭數據上直觀的效果刺激,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用戶認知瞭解並沒有迭代更新的思維,總認為互聯網的用戶隻能接受低價、免費,客單價隻能在某個范圍內。
用戶對於價格的思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有需求,但是對價格敏感;
有需求,也能承擔合理價格;
沒有需求,但就偏愛低價;
沒有需求,隻是從眾選擇;
……
用戶會在這幾種狀態中變化,可能跟品牌的教育有關,可能跟需求的選擇有關。可以肯定的是,這並不是一個固定的狀態,而是在不斷變動的。
運營如果隻用一種狀態來判斷和理解用戶對於價格的思考,那相應的運營方式自然也會被固化。
用戶對價格的理解不是絕對值,而是相對值
用戶在判斷價格的時候,是考慮" 值不值的問題 ",一方面會跟同類產品的價格對比,另一方面是其他替代選擇的價格對比。
用一個數字去框定用戶對於產品的心理定價,已經不適合不斷變化的用戶價格認知瞭。
一個產品的價格是綜合考慮用戶選擇,市場情況確定的,為瞭滿足活動的銷售量 KPI 而盲目把價格降到低於成本價,一涉及到價格高的產品就認慫,說好的運營的魄力呢?
別忘瞭,用戶是需要經營的!
對於用戶運營、活動運營而言,如果在無底線的輸出公司的經營成本,這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吸引到一批用戶,但是一旦恢復原有的經營軌跡,面臨的結果就是用戶快速流失。
這不是隻有跟精準用戶有關的問題,還是一個經營的問題。
經營是需要考慮投入產出的,無底線的出讓成本,顯然不是一個企業或者產品持久運作的方式。而且經營是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中等價交換,短暫的不平等交易會帶來不平衡的認知,會給用戶帶來一種價值失衡感。
如果一個產品可以大量 9.9 元銷售,那又怎麼讓用戶相信這個產品實際價值上百呢?
運營對產品的認知不能以偏概全
有的運營在拿到一個產品,看到樸素的包裝,就認為這個產品並不值得那麼高的價格,殊不知這個產品的內在成本價非常高。
拜托,你是運營啊,專業人士啊,經營者啊,不是普通用戶啊?看待產品可以全面一點嗎?
運營不能用產品的一個維度的情況去綁架產品的定價策略,需要的是綜合的去思考產品的定價。當對產品的價值認知更全面的時候,才可以更有底氣的跟用戶談錢。
那運營要怎麼跟用戶談錢呢
運營是在經營著一個產品,是在跟用戶做著 " 平等 " 的交易,真不必要為瞭避免承受獲客不精準而造成的低轉化率,而采用一些極端的方法去規避跟用戶談錢。
比如說:
在文案或者視覺上弱化產品的價格
頻繁的低價促銷,迎合價格敏感邊緣線區域的用戶
在最後轉化步驟才露出價格,消耗前期的教育成本
想方設法的運用一些運營小伎倆,暫時的弱化用戶對價格的瞭解,有時是強化優惠價,有時是刻意的弱化價格在流程中的展現。
其實這反而給用戶帶來一種心理上的欺瞞感,當用戶第一次低價嘗鮮後產生瞭需求,開始去考慮復購的時候,看到常規的售價時,就很容易產生一種被欺瞞的感覺,他們會質疑產品本身的價值,這也是很多產品促銷後恢復原價,即使目標用戶也流失嚴重的原因之一。
跟用戶談錢這事是躲不掉的!運營在用戶面前就不要認慫,也不必過於小心翼翼。
運營的能力是在於,怎麼優雅、有效的跟用戶談錢。
1、對產品做分解, 1+1> 2
用戶對價格的認知是需要對比和引導的,有的運營會選擇蒙住用戶的眼睛不讓他們看到價格,但是有一些運營反而會大方的跟用戶談價格,隻是會用另一種方式,讓用戶對產品的價值跟產品的價格畫上等號。
用戶隻接觸到價格時,可能會驚呆,第一印象難免是 " 你憑什麼值這個價?" 這時候,我們可以幫用戶梳理對價格的認知,就是把產品的過程做分解,讓用戶真切感受到每一個環節中所投入的成本。
分解產品生產的過程、服務的過程、銷售的過程……很多產品的詳情頁,就是把產品做分解的過程,像講故事一樣,把創始人做產品的過程展現出來,把產品的成分一個一個剝開分解…每一步都是在讓用戶感受到對應的成本投入。
當一個完整的價格,被拆解成每一小塊能夠直觀衡量的價值,讓產品形成一種 1+1>2 的比價感。
大多數產品都會通過一個核心的賣點,吸引用戶的眼球,甚至就借此把產品價值等同於產品價格。但是,同質化也包括核心賣點的同質化,你用這個特殊成分,我也用這個特殊配方,最終所謂的賣點反而變成瞭普遍的存在。
把產品的過程做分解,讓多個核心賣點用故事做串聯,讓用戶直觀的認知一個產品的形成過程,從賣點關註轉變為一個體驗和感受產品的過程,一個產品自然也會豐滿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2、用階級語言說出價格,見人說人話
產品的營銷,已經慢慢演變成生活方式的營銷,解決同樣直接需求的產品那麼多,我隻想選適合我的那一個。
那什麼才是適合?
適合就是適合我的身份,適合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適合我可以承擔的價位,適合我曬在朋友圈中,適合……
多種的適合因素的綜合考慮,其實也就是個人階級內的選擇。
不管願不願意承認階級的存在,是不是堅持自己有選擇的自由,但事實上——你隻能那麼選擇。
有人願意買 60 多塊錢一杯的咖啡,也有人願意買幾塊錢一包的速溶咖啡,不要以為大傢都不關註價格,隻是這個價格是不是在相應的階層內的選擇而已。
當一個產品的選擇融入瞭更多階級的因素,那跟用戶談產品,談價格時候,也就需要更多的階級習慣,包括溝通的語言,視覺的效果等等。
有些人會更願意去選擇高價格的產品,顯示 " 財力 ",那就可以土豪式的展現價格;有些人習慣精打細算,那用一種比價的方式去展現價格,就會更容易跟用戶搭上話。
有時候,用戶不買單,很可能是因為你們的語言不對頻。
作者:粉小圓
本文由 粉小圓 授權發佈於運營派。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