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有的是“嘻哈”而不是“民謠”?

07-16

(一)兩件小事兒

上周有兩個事兒對我有一丟丟觸動。

一是,閑著在傢,把當下熱門的綜藝節目都看瞭個遍。我居然被《中國有嘻哈》吸引瞭,除瞭 freestyle,這檔節目刷新瞭我對選秀節目的認知,選手與導師的矛盾、沖突、針鋒相對,演得像真的一樣。

播出沒有多久,就引爆瞭網絡。它到底有多火呢?

據說,按照報價,這檔節目的贊助費,16 周的合作期,獨傢冠名 1.5 億,聯合贊助 1 億,首席特約 8 千萬,行業贊助 5 千萬,指定產品 3 千萬,作為一個新開播的節目,贊助費要賣 5.4 億,真是閃閃惹人愛啊!想當年,《中國好聲音》開播,第一季冠名費也不過 6 千萬,第一季的全部廣告收入也才 3 個億而已。

第二個事兒,也跟音樂相關。上周五晚,跟老公一起去施光南大劇院,聽 " 麗江小倩 " 的音樂會,諾大的劇場,人數寥寥。

想當年小倩的 " 一瞬間 ",也是傳唱千裡,成為全國各大古鎮的標配音樂。按理說,應該是粉絲無數才對啊,音樂會現場這點人,實在有些淒涼。

互動交流中,小倩說她現在北京發展,做獨立音樂。她提到,做民謠的獨立音樂人其實很苦,不僅要為夢想拼搏,還要為交房租、吃飯而發愁。

同樣是小眾音樂,為什麼《中國有嘻哈》要賣 5.4 億,而民謠音樂人卻要窮死瞭呢?

我問老公。

老公想瞭一想,說:額,為夫不懂音樂,試著從市場策略、音樂屬性,結合社會背景和消費心理來擼一擼。

(二)先吃肥肉

老公說,你其實應該先問:為什麼這個時候,才有《中國有嘻哈》這檔節目?而不是之前,也不是之後。

老公接著說:你把音樂選秀節目,當作一個市場,把音樂作品當作產品來看,它是有分類的,既然有分類,就有大品類和細分品類。

在中國,流行音樂是大品類,意味著通俗易懂,符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它的市場容量更大。而嘻哈、民謠,這些屬於細分品類,相對流行音樂而言,有自己獨有的特點,但受眾面相對狹窄,市場容量也相對比較小。

如果你是投資人,同樣是投入 10 塊錢,一個能給你賺 100 塊,一個隻能賺 20 塊,你投哪個?

所以,在市場不成熟期,肯定是去做大市場的大品類,先吃 " 肥肉 "。真人秀節目中,最大的品類是音樂選秀節目,音樂選秀節目最大的品類是流行音樂。所以,我們看到,前幾年,從《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都是在大眾音樂這個市場裡搞事情,捧出的歌手也是流行音樂歌手。

既然是市場,那就有競爭。而要贏得競爭,按照波特的競爭理論,通常有三種策略:一是總成本領先策略、二是差異化策略、三是目標集聚策略。

在流行音樂真人秀這個市場,《中國好聲音》的制作團隊,燦星制作應該是龍頭一哥,繼《中國好聲音》之後,一口氣推出《中國新歌聲》、《中國好歌曲》等節目,霸占娛樂屏幕。燦星走的就是總成本領先戰略,人傢管理能力比你強一點,組織效率高一點,策劃能力強一點,資源整合能力比你強,制作成本比你低,他不賺錢,誰賺錢呢?

是肥肉誰都想搶,怎麼辦呢?有人就走差異化路線,你們做草根,我就做明星。比如湖南衛視推出《我是歌手》,讓已經成名的明星歌手再比拼;北京衛視推出《跨界歌王》,讓影視明星來唱歌,唱得好不好沒有關系,好玩兒就行!這種節目也獲得較高的收視率,取得不錯的商業回報。

那既不唱流行歌曲,也不是明星,小眾音樂就沒有市場瞭嗎?

也不是。

小眾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一直並存著。與流行音樂相比,小眾音樂圈子的人,更具有鮮明的身份特征,有更強烈的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

一般流行文化隻有 3~5 年的流行期,甚至更短,大眾媒體會從亞文化中,尋找新的文化表達資源。在市場趨於成熟時,商業機構也會從亞文化中尋找新的商業機會," 從邊緣到主流 ",也就是這個道理。

在主流文化斷裂期,小眾文化就有出頭機會!

(三)為什麼不做《中國有民謠》呢?

相對嘻哈,其實民謠在中國大眾裡的傳唱度要高一些。

比如《董小姐》、《南山南》、《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這些歌曲,幼兒園的小侄兒也會唱,一些民謠歌手萬曉利、宋冬野、李志、趙雷等,也從地下走進瞭大眾視野。

為什麼不做一檔節目叫《中國有民謠》呢?我問。

莫非民謠歌手和粉絲真的惹不起?要給他們留一片凈土?

老公笑瞭笑,說:這個,你可以從音樂屬性,結合社會背景來看。

每一種音樂類型,都對應一個用戶人群,對應一種文化主張,對應一種消費品味,也對應一個消費市場。

做民謠的是些什麼人?一把吉他,浪跡天涯。總體感覺是:憂傷的,孤獨的、悶騷的。而聽音樂的人呢,性格也大抵安靜,至少聽歌時候是安靜的,要麼一個人,要麼在夜裡。整個氛圍,給人呈現的是 " 靜 " 的感官。

中國所處的消費階段,還處在第三消費社會,社會高速發展,整體環境是 " 動態 " 的,消費取向偏 " 個性化、多樣化、差別化 "。隨著 90 後,00 後進入主流消費市場,它們對自我表達、身份平等、公正對待的要求更高。

所以,你看《中國有嘻哈》,選手與導師,選手與選手,矛盾尖銳,互懟,diss。節目呈現出一種真實、沖突、透明的感官,選手有自己的態度,有自己的立場,並且毫無避諱直接表達。這樣的節目好看,刺激,符合當下收視主力 90 後的價值主張。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如果做一檔《中國有民謠》,估計觀眾要睡著!

(四)嘻哈 vs 民謠,誰更賺錢?

再者,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民謠音樂的商業價值不高。

你把歌手看作一個立體的產品,他的歌曲和他倡導的價值觀,能否最大限度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決定瞭他值多少錢。

你可以對比一下,嘻哈和民謠的音樂特性,看看他與當下的社會大眾需求的契合度,哪個更高?

作為音樂小白,感覺嘻哈天天在罵娘,民謠天天在哭喪。罵娘雖然不對,但是我也實在想不出來,整個社會都是 " 喪 " 的調調,那是神馬一番景象?

商業價值,除瞭歌手自己的財富收入外,還包括他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經濟規模。

通常一個歌手的收入來自:作品版權 + 演唱會 + 商業演出 + 廣告代言。

你對比一下,最賺錢的民謠音樂人,和最賺錢的嘻哈音樂人,一年能掙多少錢呢?老公說。

順著老公的思路,我查到資料:

拿當下走紅的民謠歌手趙雷為例,據網易雲音樂的 2017 年 2 月的資料顯示,趙雷的第三張專輯《無法長大》銷量破 20 萬,創獨立音樂全網新標桿,這張數字專輯售價為 16 元一張,按照網易雲以往的 40% 分成比例計算,意味著趙雷可分到 120 萬。從去年 9 月份開始,趙雷一共參加瞭 13 場巡演,其中的門票價位 180~880 不等,商演報價是 10 萬至 15 萬。粗略估算,像趙雷這樣的一線民謠歌手,一年收入應該也就三四百萬。

而嘻哈音樂人一年能掙多少錢呢?

不是圈內人,沒有查出中國嘻哈歌手能掙多少,不過有個國外的數據可以給出一些啟發。

今年 6 月,美國《福佈斯》雜志公佈瞭 " 全球藝人收入排名 ",說唱歌手 " 吹牛老爹 " 肖恩 · 康佈斯名列榜首,年收入 1.3 億美元,收入主要是來自 " 壞男孩傢族重聚 " 巡演、詩珞珂伏特加的合作關系,以及肖恩 · 康佈斯時尚系列的銷售收入。

趙雷與肖恩 · 康佈斯雖然沒有可比性,但是可以看出一個事實:嘻哈的潛力要比民謠大!

再看一下它們帶動瞭哪些產業呢?

民謠火熱的那幾年,帶動瞭:棉麻佈料、紙本書、口琴、鋼筆、印著漢字的文化衫 ……

嘻哈產業呢?參考美國的數據,這個產業規模驚人,在全美的任意消費行為裡,與 " 嘻哈產業 " 有關的就占瞭四分之一。服裝、電視、電影、廣告、手機、汽車、快消品、化妝品、金融等和生活有關的經濟活動,都被嘻哈文化的消費穿透力滲透。

遠的不說瞭,近期優酷也要推出一檔嘻哈選秀節目,而梅賽德斯 - 奔馳聯合美國著名導演 Dave Meyers,打造瞭最新的說唱 MV 廣告大片。這看得出,平臺在為嘻哈造勢,金主爸爸們在為嘻哈買單,嘻哈之風在中國再次狠狠地刮起來瞭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