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吳清友”的人走瞭

07-21

7 月 18 日晚間,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位於臺北的辦公室突然昏厥,救護員趕往現場施以心臟電擊等急救,仍回天乏術,猝逝於送醫途中,享年 67 歲。

他算不上一位頂級的企業傢,但他是一位最頂級的書店老板。如果沒有誠品書店,臺灣固然依舊是臺灣,但寶島缺失瞭最奪目的那顆明珠,一定會黯然失色。

" 誠品的成立不是為瞭商業模式的成功,大概是一個 40 歲的中年人、中年危機的中年人在尋求一個此生今後何去何從。"

2012 年 5 月,在上海 " 華人企業領袖峰會 " 上," 商業人物 " 創始人遲宇宙見過吳先生一面,對他的演講印象深刻。他說起瞭誠品的緣起,說起瞭艱難度日,說起瞭堅持,也說起瞭文化與商業的碰撞與融合。

1950 年 10 月,吳清友出生於臺南縣將軍鄉的貧窮漁村。小時候,父親受人連累破產,從董事長變成挑糞喂魚的工人。但父親在做工還債的日子裡,堅持 " 苦,也要苦得清清白白 ",無論富有還是貧窮,都要堅守一個 " 誠 " 字,誠以待人。這種品格給瞭吳清友滋養一輩子的養分。

完成臺南高工的學業後,吳清友北上至臺北工專就讀機械科,畢業後曾在高職當過老師、待過皮包工廠,後來進瞭誠建公司賣起廚具設備。受父親影響,吳清友口才極好,善於站在對方立場說服別人,做成生意。後來老板赴港定居,把公司賣給當時 31 歲的吳清友。爾後,吳清友又投資房地產與證券公司,並將 " 誠建 " 做成臺灣廚具設備的龍頭,拿下瞭 80% 的市場占有率。

1985 年,掙到人生 " 第一桶金 " 的吳清友在陽明山買瞭一塊地準備蓋房子。一位風水先生告訴他:" 吳先生,你要賺錢,那房子要朝南;你要健康,那房子要朝北;但如果你希望讓生命積累一點智慧,那你的房子要朝東。"

吳清友選擇瞭讓房子面向東方。事實上,那時的吳清友正面臨 " 中年危機 "。

" 很幸運在我 30 多歲的時候,剎那間,我累積瞭很多財富。可是我覺得,這些財富和我自己的努力不成正比,我並沒有擁有這些財富的正當性。" 面對財富瞬間快速增長,他開始思索生命的意義。

1988 年,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癥的吳清友與死神擦身而過,那年他 39 歲,赴香港動第一次心臟手術。當時吳清友在 5 個多小時的手術中,心臟曾一度停止跳動,經過大量輸血搶救,才從鬼門關走出來。

他走下手術臺後對傢人說:" 我從誠建嘗到賺錢的滋味,但我吃一樣、穿一樣,生活沒有改變,有錢不會讓我比較快樂。我不害怕死亡,但怕死後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

遭遇中年危機、生命瓶頸之後,他開始閱讀哲學、宗教和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希望從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弘一大師傳》和史懷哲的《文明的哲學》給瞭他最重要的影響,赫爾曼 • 黑塞的一句話 " 大自然是上天最偉大的創作,而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 令他萌生瞭開書店的念頭。

1989 年 3 月,吳清友找來雄獅美術藝術專門店的負責人廖美立,在臺北敦化南路創立瞭第一傢誠品書店。首月營業額隻有 60 萬元新臺幣,但到瞭當年年底,年銷售額就突破瞭 1000 萬元新臺幣。

但即便是這麼好的營業成績,誠品還是經歷瞭長達 15 年的虧損。對此,吳清友在開店之前已有心理預期:" 原本準備瞭一筆錢,打算賠 5 到 8 年,但沒想到除 1998、1999 年曾小賺之外,誠品幾乎賠瞭 15 年。"

吳清友囊中羞澀,隻得對外募資,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與高鐵董事長殷琪,都出手相助。然而,誠品長期交不出漂亮的成績單,股東陸續抽資。

在最困頓的時候,吳清友也沒有想過放棄,他拿著厚厚一疊計劃書四處找銀行,還賣傢產投資誠品,連他太太都忍不住說:" 你真的都不幫兒女想一下?" 而吳清友不隻一次對女兒說:" 誠品不能失敗!我們不能成為負面教材。"

吳清友開書店不是為瞭賺錢,所以他的書店也就不按賺錢的模式來設計。

誠品成立之初,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書籍來源偏向進口和外文雜志,購書環境精致而講求品味。誠品不但賣書,還安排瞭龐大而昂貴的商業空間作為畫廊,同時為臺灣本地藝術傢創造才藝展示的平臺。

吳清友堅持 " 連鎖而不復制 " 的經營哲學,強調 " 場所自有精神 ",傢傢都特色分明 , 有的像是個文化中心,除瞭書還有紅酒;有的充滿瞭時尚元素,甚至還有聚集年輕人的小型籃球場。

在傳統書店,為瞭擺放更多圖書,商傢一般將書架設計得很高、很密集;誠品則反其道而行之,將書架設計得很矮、很寬松,所有圖書都呈 15 度角擺放,讓顧客能以舒服的姿態挑選。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吳清友不想與顧客建立一種 " 買與賣 " 的交易關系,而希望把誠品打造成顧客的一個心靈港灣,一個擺脫喧囂塵世的精神聖地。

他表示,當你把顧客當成一個 " 消費者 ",你所做的一切也隻是讓對方掏錢。而如果你把顧客當成一個人,你關註的就是他的感受,你所做的將變成通過誠品、通過閱讀與對方 " 結緣 "。為瞭建立和加固這種 " 緣分 ",誠品書店還從 1999 年開始向顧客 24 小時開放。

此外,誠品書店還不惜成本地為顧客提供各種福利,包括演講、座談、表演、展覽等活動,內容則涵蓋文學、戲劇、舞蹈、美術等領域,這種活動每年會舉辦大約 4500 場。

對外演講時,吳清友經常舉這樣一個例子:在臺北的誠品松煙店有一個室內樂演奏廳,該廳是全臺灣唯一達到國際水準的古典樂室內演奏場所,共有 368 個座位,光是維護這個演奏廳,每年就要虧掉大約 300 萬元人民幣。此外,誠品還有一個大講堂,有在職講師 600 多位,這同樣是一個穩賠不賺的項目。

他把自己稱作 " 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無論是公司遭遇緊張的財務危機,還是自己幾度在病魔的死亡線上掙紮,他都從未放棄過附加在誠品上的夢想。

曾有記者問吳清友,難道你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誠品?吳清友回答,從來沒有想過。他覺得連虧 15 年的那段歲月是對自己初心的一個檢驗,他很高興自己通過瞭這個檢驗。

" 誠品書店曾經是我賠錢的所在,有一天卻也成為鼓舞我心靈的所在。" 在 2015 中國綠公司年會上,回首當年蕭瑟路,吳清友卻說誠品賠錢的 15 年,是他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他看到瞭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 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誠品創辦 28 年,吳清友在經營路上經歷瞭數不清的起伏。當然他也清楚如果不盈利,傳播文化的志向也無法達成。他發誓,誠品一天不賺錢,他就一天不換車,結果,他的車子開瞭足足 18 年。所以他最終選擇構建生態,通過其他項目反哺書店事業群。

2006 年,誠品信義旗艦店開業時,吳清友就鋪開瞭這種模式,誠品將整棟樓 6 層都租瞭下來,但傳統意義上真正賣書的隻有兩層,其餘樓層被外包給生活時尚、兒童館、流行商品和美食等商傢,分享其經營收入,而對方依托誠品品牌發展。

誠品真正扭虧為盈,是從依托書籍銷售模式轉向 " 百貨公司 " 模式開始。

1994 年,吳清友開始將誠建公司整並為誠品書店的餐旅事業處,並將餐旅設備、用品與餐飲等產品概念引入誠品。1999 年誠品一度轉虧為盈,更在 2002 年搶下臺大醫院地下街的經營權,用每天的現金收益解決財務困窘的燃眉之急。

2004 年,誠品書店實現盈利。這一年,誠品被《時代》雜志(亞洲版)評選為 " 亞洲最佳書店 "。

然而,即使取得如此成就,吳清友並不認為誠品已經成功,他解釋說," 誠品書店隻能被稱為還活著。" 在對外演講時,他仍一再強調:"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這一時期,誠品書店名聲鵲起並開始向島外擴展。

2012 年 8 月,香港銅鑼灣希慎廣場的誠品書店正式營業,這是誠品走出寶島的第一步。而在大陸,蘇州早在 2007 年就赴臺邀請誠品,而且撥出瞭一塊上佳地段。2015 年 11 月底," 誠品生活 " 在蘇州金雞湖畔落成啟用。

據統計,如今誠品書店每年接待顧客 1.2 億人次,其中遊客約占一成,對於遊客而言,誠品書店已經成為與臺北故宮、日月潭、阿裡山並列的必遊景點。

臺灣知名作傢,時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臺說," 臺北的誠品書店在廣大的華人眼中,是一個重要的’臺北文化’地標。這樣的書店可以成功,不僅隻是一個經營的技巧而已,它需要社會的多元開放,更需要數量足夠的、相對成熟的讀者群體。誠品的成功,意味著我們有一個人文的空間。"

現在的誠品已不隻是一傢書店,而是一傢以書店為核心,兼營百貨、餐飲、酒店的綜合性商業實體。2010 年,誠品書店將旗下 42 傢最賺錢的大型商場綜合店分拆出來,成立誠品生活。2013 年 1 月,誠品生活在 OTC 上櫃,融資 6.5 億元新臺幣(上櫃是指股票已公開發行但未上市,僅在臺灣場外交易市場 OTC 交易)。

在當天的業績發佈會上,面對投資者,吳清友強調,一傢企業要有 " 存在的正當性 ",必須要為社會創造 "benefit"(益處),而不隻是自己獲得 "profit"(利潤)。他將誠品的經營哲學總結為:" 沒有商業,誠品是活不下去的;沒有文化和創意,誠品是不想活的。"

據臺灣媒體消息,吳清友原定 19 日發表自傳新書《誠品時光》。他在序言裡還提到," 逐漸理解瞭上天給我這個創辦誠品的好因緣,是要我珍惜生命的每一種時刻 "。誰承想,竟傳出病逝消息。

龍應臺聞訊發文,書店可以隻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吳清友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對心靈境界的堅持。" 我感佩他對臺灣的付出,尊敬他對華人世界的貢獻,但是更心疼他白瞭頭發的辛酸。"

當生命歸零,天堂又多瞭一個愛書的人。

願吳先生一路走好。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