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被稱為 "VR 行業元年 " 的 2016 年起,直至 2017 年,VR 線下體驗點在國內市場遍地開花。上自未來感十足的 VR 品牌連鎖體驗館,下及街頭平民化的 VR 遊戲體驗店,沉浸式的虛擬現實技術吸引瞭不少喜歡嘗鮮的人。
雖然,"VR" 已經不算是個新鮮詞匯,但你真的瞭解 "VR" 嗎?
VR,全稱 Virtual Reality,中文直譯為 " 虛擬現實 ",是美國 VPL 公司創建人拉尼爾(Jaron Lanier)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提出的一個概念。簡單地說,VR 就是通過電腦建造出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可以在這個虛擬世界中獲得猶如真實世界的感官體驗。
相信踏足過 VR 體驗店的朋友,對此已經不陌生瞭。可是,由於國內市場 VR 體驗網點的設備參差不齊、內容同質化、收費高而性價比低等原因,導致網絡上有不少人對 VR 的產業化道路抱著質疑的態度,甚至有人開始譏誚 VR 技術的發展前景。其實,這都是不瞭解 VR 產業的典型。普通大眾所能接觸到的 VR 產業應用,僅僅是諸如 VR 遊戲、VR 影院之類的 " 冰山一角 ",而真正的 VR 技術應用,沒那麼簡單。
現今,很多人說 2016 年是 "VR 元年 ",其實,早在 1957 年就有 VR 的概念產品,而 " 虛擬現實 "、"VR 技術 " 等近些年才流行的詞組,竟然在六十多年前就已誕生。以 VR 為代表的虛擬現實技術,看似是突然出現並爆發的,但實際上,虛擬技術到今天已經走過瞭半個多世紀的歷程。
在 20 世紀 60 年代以前,人類就已經通過文學與藝術作品對虛擬現實技術做瞭大膽的構想。到瞭 1967 年,莫頓 · 海利希構造瞭一個多感知仿環境的虛擬現實系統,該系統後來被證實為 " 歷史上第一套 VR 系統 "。
隨後的 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科技圈掀起一股 VR 熱。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為瞭增強宇航員在訓練時對太空工作的臨場感,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與陸軍共同制訂瞭 " 仿真組網計劃 "。過瞭不久,宇航局便開始大刀闊斧,開發出用於火星探測的虛擬環境視覺顯示器。從此,VR 技術進化的設計理念,就不僅僅為瞭滿足視覺上的愉悅,而更著重於關乎人類文明進程的工業化應用。
往後的數十年間,VR 技術在醫療、飛行、制造和軍事領域全面綻放。大到美國航母,小至身邊的汽車,其工業制造過程都少不瞭 VR 技術的身影。越來越多的企業,乃至行業,都開始重視 VR 技術的應用。那麼除瞭通過簡單的遊戲與影視類應用在大眾市場上 " 一炮而紅 ",VR 技術在工業領域又是如何發揮其 " 獨門技藝 "?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應用之道?
普通大眾對航母的瞭解多少有點 " 距離感 ",而對日常頻繁使用的汽車可能更為熟悉,那下面我們就以 " 汽車 " 為切入點,看下 VR 技術對汽車制造帶來怎樣的影響。
在眾多汽車品牌當中,我們挑選瞭一傢對未來科技具有前瞻性,並且一直倡導註重 " 人 · 車 · 生活 " 的汽車企業——東風日產為例,直擊其工業生產過程中對 "VR 技術 " 的實際應用。
東風日產率先導入瞭 "VR 虛擬評價技術 ",實現瞭從平面式評價到沉浸式評價過渡。同時,該技術能夠在車輛設計過程中,對設計細節的實用性、可靠性和便利度進行測試與評價。
在先進工程技術中心,汽車研發工程師采用 RTT、Techvie 等專業軟件來實現 3D 實時仿真技術。該項技術可以根據 CAD 數據輸入,給操作者提供完整的模擬和工作流解決方案,從而實現對 3D 模型的實時可視化,並且,可以對該模型進行實時的細微調整。更重要的是,該技術還能將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點提前檢出並加以改善,以此來保證最終成品的質量。
除此之外,在新車型的開發過程中,東風日產所使用的這一套 VR 沉浸式評價系統,不僅能虛擬產品評價、虛擬作業評價、虛擬設備驗證,減少產品開發階段可能出現的缺陷情況,還大大縮短瞭開發周期。
VR 技術在汽車工業領域的應用,其實也隻是 VR 產業化之路上的細小分支。在其他領域,VR 也是十分吃香的 " 黑科技 "。以一直被視為炒作的 "VR+ 醫療 " 這個概念來說,近期竟然也開始有瞭一些實操性的案例。比如,利用 VR 技術來讓醫學生學習人體解剖、為病患進行康復訓練、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進行心理治療等等。當然,在科研教育領域,VR 可以應用的范圍則更加寬闊瞭。利用沉浸式的體驗,可以加速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與鞏固記憶。
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在不斷地進步,VR 也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並開始在不同的領域裡紮根。許多從事商業活動的朋友,或許一直在思考如何讓 VR 技術變現。筆者認為,無論是航空航天、汽車制造,還是科研教學、醫療研究等方面,憑借著沉浸式的仿真體驗,虛擬現實技術在現代化產業佈局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