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視鏈”這個東西,到底科不科學啊?

07-19

上周,一張來自鳳凰 WEEKLY 的《中國式相親價目表》,使 " 中國式相親鄙視鏈 " 火瞭。

作者通過考察北京各大公園的 " 相親角 ",將參與相親的男性和女性,按照 " 戶口 "" 房產 "" 學歷 " 所具有的優勢、劣勢,分成瞭 " 頂配 "" 高配 "" 標配 "" 低配 "" 簡配 "" 不考慮 " 等幾個等級,進而梳理出一條層次分明的鄙視鏈 -- 本地人瞧不上外地人,有北京戶口的瞧不上沒戶口的,三環有房的瞧不上五環 " 郊區 " 的 ……

層層分級下來,京籍京戶、中心城區與教育高地有房產,男性海歸博士與女性本科等指標立足 " 鄙視鏈 " 頂端,無房、無戶口、低學歷則居 " 底層 ",更有 1991 年出生的女性因為 " 十羊九不全 " 這樣無厘頭的民間說法而被淘汰 ……

微信公眾號 " 鳳凰 WEEKLY" 圖

無處不在的 " 鄙視鏈 "

" 鄙視鏈 " 一詞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2 年 4 月 7 日南方都市報深圳雜志 " 城市周刊 " 專題,是 " 當今網絡社會中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 "。如今 5 年過去,鄙視鏈就像食物鏈,在當下仍是一個繞不開的怪圈,甚至又有瞭更新的內容 --

以 " 中產階級教育鄙視鏈 " 為例,讓孩子上成熟國際幼兒園的鄙視有歐美外教幼兒園的,有歐美外教幼兒園的鄙視有亞洲外教幼兒園的,一切有外教幼兒園的鄙視沒有外教幼兒園的;在給孩子觀看的動畫片方面,也同樣存在 " 金字塔 " 排位 -- 位於頂尖的是英文原版動畫片,處於中間層次的是從歐美日韓引進的國語版動畫片,而諸如《喜羊羊》《熊出沒》等國產動畫片則位於最底端。

圖片源於網絡

除此之外,中國大學同樣存在鄙視鏈 --985 不一定看得起 211,211 不一定看的起普通一本,普通一本埋汰二本大學,二本三本同病相憐;而專業方面,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中就曾提到 " 在大學裡,理科學生瞧不起文科學生,外國語文系學生瞧不起中國文學系學生,中國文學系學生瞧不起哲學系學生,哲學系學生瞧不起社會學系學生,社會學系學生瞧不起教育系學生,教育系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瞭,隻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圖片源於網絡

就連興趣愛好,也逃脫不瞭鄙視鏈的高低排位 --

電影迷鄙視鏈:歐洲藝術電影 > 美國好萊塢電影 > 日韓電影 > 華語文藝片 > 國產商業電影

健身咖鄙視鏈:有健美相關比賽獲獎經歷的人 > 教練 > 有腹肌的型男 > 為肌肉而努力的大叔 > 胖子 > 娘炮

遊戲玩傢鄙視鏈:主機 >PC> 手遊 > 頁遊;所有玩遊戲的鄙視不玩遊戲的

令人欣慰的是,程序員之間的鄙視鏈就相對簡單一些瞭 --

老婆漂亮的程序員 > 老婆不漂亮的程序員 > 有女朋友的程序員 > 單身程序狗;在單身狗之間,才有語言、編輯器和操作系統的互相鄙視。

圖片源於網絡

鄙視鏈存在的心理學基礎

當曹丕在《典論 · 論文》中說 "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 的時候,應該沒有想過,這個詞日後會成為文人之間爭風吃醋、相互 " 踐踏 " 的托辭,更不會想到,這場遊戲會輻射到生活的各個層次,成為一條條 " 相輕 " 的 " 鄙視鏈 "。

盡管 " 存在即合理 ",但大眾對於這些 " 鄙視鏈 " 的存在仍有所非議。

那麼這些 " 鄙視鏈 " 的成因以及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呢?HenryTajfel 在 1986 年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似乎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思路——

Tajfel 和他的同事將數位十四五歲的男孩作為參與測試者帶進實驗室,讓他們觀看瞭名叫 Klee 和 Kandinsky 的兩人畫作幻燈片。隨後告知這些男孩,實驗者會根據對這些畫的偏好將他們分為兩組。分組完畢以後,孩子們分別被單獨帶入一個小隔間,並被要求將實驗者發放的虛擬貨幣分發給兩個組中的其他成員。他們知道的信息隻有那些男孩是屬於哪個組的,以及屬於那個人的一個代碼。

有趣的是,相對於其他組成員,孩子們在分發虛擬貨幣時幾乎都會更偏向於自己組的同伴。在之後的其他組實驗中,也得到瞭類似的答案。

但關於這項實驗最為令人費解的一點在於,這些孩子從偏袒自己這組的行為中完全無法得到任何好處 -- 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東西能左右他們的決定。

不過 Tajfel 認為,還是有一些東西左右瞭男孩們的決定。那是一種非常微妙而又無比深刻的東西,即 " 人們的身份是建立在自己的群體成員身份之上的 "。換言之:你所屬群體的性質決定瞭你的身份。

鑒於這種說法,我們希望成為地位高、形象良好的群體中的一員就再正常不過瞭。不過非常關鍵的一點在於,地位的高低是在比較中才能看得出來的。而知道自己所屬的群體高人一等,就勢必需要另外一組可以讓我們俯視的群體的存在。

在這一基礎上,人們往往隻需要一點點借口就可以形成群體,並且開始歧視不屬於這個群體的其他人。

人們相信,一個群體和隨之形成的偏見有可能形成於很短的時間內。即使成員之間沒有面對面的交流,相互之間互不認識,甚至在他們的 " 群體 " 行為也沒有實際影響力的情況下,還是有可能形成群體 -- 即使他們從這個徒有形式的群體裡完全無法獲得任何得失。但人們仍會像實驗中的那些男孩一樣,在分配虛擬貨幣時變得自私 -- 這完全是通過讓自己的這組看上去更優秀,從而抬高自己的身份。

因而我們不妨大膽的假設,盡管處於鄙視鏈上一環的人在不斷 " 鄙視 " 下一環的人,但若是沒有瞭下層階級人的存在,他們也不會開心——畢竟無法證明自己的優越。

Henry Tajfel

說過瞭 " 鄙視鏈 " 產生的心理基礎,那麼這種鄙視又是如何形成一個 " 鏈 " 的呢?

理論上,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優越之處,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群體必然會在不同維度上存在強弱之分,我們或許無法實現全局同意的鄙視鏈條,但在全社會范圍內,往往很容易形成優勢共識的鄙視鏈條。

這時候重點就來瞭——如果這個維度恰好被普遍價值觀看中,就會有人將各個群體沿著這個維度進行排列,進而形成一個鏈狀結構 -- 比如職業的鄙視鏈可能基於經濟收入,大學的鄙視鏈基於錄取分數。

一個社會的鄙視鏈越多越龐雜,該社會的公平正義缺失越嚴重

問題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因為真正孕育 " 鄙視 " 的,其實是恐懼。

圖片源於網絡

那些不想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選擇施加到他人身上來擺脫 -- 因為自己害怕被鄙視,所以先鄙視別人似乎就顯得比較保險瞭。或許你也想看狗血連續劇,你也有貪婪的欲望,你也幻想過瘋狂放蕩的性愛。但你不會這樣去做,因為你害怕被同樣鄙視。

鄙視鏈如此輕而易舉地將消弭的等級制度再次建構,甚至使人們有意忽略它的存在是否合理 -- 比如女孩子們往往以成箱成櫃的衣服為炫耀資本,但事實上,穿打滿補丁的破舊衣服顯然要比經常扔掉新衣服的生活方式更加低碳環保。

從這一角度來說,更加合乎道德規范的生活方式反而遭到瞭鄙視。如此看來,鄙視鏈往往是反道德體系的。

一個社會的鄙視鏈越多越龐雜,就說明該社會的公平正義缺失越嚴重,內耗也越嚴重。

套用南方都市報五年前的那篇文章《互聯網鄙視食物鏈大全》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吧 --

" 不管是體現個性,找尋歸屬感,抑或是消除不安,鄙視,即便是再兇猛的鄙視,都不能贏得個性與安全感。因為,前一秒種,你可能才辛辛苦苦、漫漫長路地爬到鄙視的頂端,還沒看得清可以鄙視誰,笑話誰,就又被秒殺,跌落在另外一個人的白眼裡。

在鄙視的怪圈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