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現在混日子,小心將來日子混瞭你。"(圖片來源於網絡)
請問你,什麼是對職場人的最高評價?
除瞭 " 有想法 ",另一個,應該是 " 沒有混日子 "。
最近," 混日子 " 成為網絡熱詞,許多人都在討論這個話題。
360 創始人周鴻禕的一篇舊文也被翻瞭出來。文章說,在公司混日子的人,最終傷害的是自己。
這個世界正在加速拋棄混日子的人。但是,到底什麼樣的狀態,算是混日子?
我的答案是:如果總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就說明你在混日子。
01
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是七年前。
那時,微信還沒有出現,微博上滿是口水,紙媒還火得一塌糊塗。不少媒體的記者,月收入都能輕松過萬元,一些報社的年廣告收入,動輒就是數億。
但有一個紙媒同行,毫不猶豫選擇瞭辭職,投身到當時還不被看好的新媒體領域。許多人不解,我也偷偷問他,為什麼要離開。
他的答案,讓人驚訝。
他說,雖然我是報社的資深記者,但每天做著同樣的工作,見到的都是和自己一樣的人。我不會被淘汰,不會被超越,也看不到更大的世界。如果再這樣呆下去,就是在混日子瞭。
七年前,我還是職場小白,不大明白這位前輩的回答。現在再來想,總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就說明你在混日子,這大概是關於職場狀態最生動的描述瞭。
02
總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說明你是可以被替代的員工。
一個人靠什麼才能在公司立足,不被同事輕易取代?最核心的要素,無非是稀缺的個人價值,和快速成長的能力。通俗的說,你要成為一個非常厲害的人,你要成為那個看起來就特立獨行、牛逼哄哄的人。
你雖然優秀,但每天做著差不多的工作,看到的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
你 80 後,大學畢業,工作 10 年瞭,每月工資 7K,偶爾請假,沒有強烈的上進心,你並不羞愧,因為你發現周圍的人都是這樣活著。
你 90 後,來公司 4 年瞭,你沒有一技之長,下班後熱衷於聚會,你的不少同事也這樣。
這真的不是穩定,而是你的工作狀態非常平庸,你沒有特別的本事,也沒有自覺成長的意識,隨時可能被取代。這不是混日子,是什麼?
03
總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說明你在一個 " 弱圈子 " 裡。
有段話很戳心,一個三本學校裡的學術大牛,一個普通銀行裡的普通職員,一個小城市裡呼風喚雨的土豪,他們總是很容易沾沾自喜。
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在一個巴掌大的圈子裡,他們看到的都是非常普通的人,所以輕易的就稱王稱霸與沾沾自喜。但如果把他們放到一個更大的世界裡,他們的優越感就會迅速消失。
一個公司,也就是一個圈子,日日相處的同事,也就是我們的強關系好友。
總是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表明的,其實是你所在的圈子非常弱,你的同事並沒有比你優秀太多,他們難以激發起你奔跑和追趕的欲望。
圈子,決定著我們的格局和命運。你在沒有危機感的圈子裡,自然隻能混日子。
04
總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還表明你呆在一個暮氣沉沉的公司裡。
曾經采訪過一個倒閉公司的員工,至今仍記憶深刻。
他說,在公司關張的前一年裡,自己每天見到的都是 " 老樣子 " 的同事,他和你談的,要麼是不見起色的生活,要麼是乏味的伴侶,要麼是對公司前途的擔憂。他們分享的,沒有關於未來的驚喜,也沒有什麼新鮮事情。
一個成長期的公司,有著嚴格的考核激勵機制,有著良好的晉升發展空間,還有著員工成長的渠道與機會。有著奔頭。員工每天自帶激情與雞血,相反,一個暮氣沉沉的公司,配套機制不齊全,員工難免不思進取,得過且過。
這是一個負循環,公司在混著員工的工作,員工在混著日子,也順帶著混瞭公司的前途。
05
前幾天,和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友聚瞭下。
才知道,半年前,他已經辭去瞭小公司的副總,以 34 歲的高齡,應聘成一傢行業內頂尖企業的中級雇員,他周末還在復習英語,準備報考中山大學的碩士。
他說,感覺自己的人生還可以再搶救一下。
有些感慨,我們辛辛苦苦去工作,要麼是為瞭賺錢,要麼是為瞭實現理想,如果什麼都沒得到,卻在混日子,那麼太可惜瞭。
所以,如果你總是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說明你正在走上坡路,需要繼續加油。如果你總是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甚至總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說明你正在混日子,需要改變。
能夠混日子的人,也有,但那是在職場早已打下江山的人,他們功成名就。
你還年輕,還沒有資格。你的人生,還可以再搶救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