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和小編一樣:
看朋友圈裡被瘋轉的文章、圍觀炒得火熱的社會新聞、關註最吸睛的院線電影,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喜歡,而是因為害怕落伍。
我們跨越瞭生存焦慮,不再操心嚴寒、疾病、吃穿,卻又開始瞭知識焦慮。
羅振宇說:
我們這一代人,面臨一個與過往完全不同的生存環境,時間碎片化、信息大爆炸、知識跨界融通、階層正在固化,知識焦慮已經不僅僅是‘謀生’問題,而是一個‘求存’問題瞭。
小編根據大傢的困境,找出瞭 4 個擺脫知識焦慮的方法。
知識焦慮是一種時代病
大多數人都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要看書學習,隻是每天像完成任務一樣用青澀的嗓音高聲朗誦古文默寫。
以前我常常在課桌肚裡悄悄打開王小波文集,在同學們《阿房宮賦》的背誦聲中,高舉白話文的大旗。那時覺得一切課外書都是好看的。
現在長大瞭,卻總是帶有目的去看書,失去瞭那種 " 純粹的快樂 ",總想要借書填補無聊的間隙,想要借書抵抗焦慮的情緒,所以拿起書本就覺得沉重。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湯亞文 / 攝
在每個人都忙著當終身學習者,試圖用一個 Master 或 PHD 頭銜提升自己格調的時代,我越來越覺得自己隻是知識經濟浪潮裹挾下拼命向前跑的縮影。
知識碎片化
現代人將面臨最嚴重的知識焦慮
如今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每一秒都會產生無數新知識。並且各類社會協作關系極其復雜,電子通訊技術的發展和各類社交平臺的湧現更是讓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急劇碎片化。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湯亞文 / 攝
但是,在傳統觀點裡,學習新知識,需要一整塊時間。
在新知識有如海浪般襲來的時代,現代人很難甚至無法整合出一大塊專門用於學習的時間,這導致瞭他們面臨著極大的學習焦慮。
這也是為什麼網絡上一些類似於 "3 天教你學會編程 "、"1 個小時教會你寫作 "、"5 天快速瘦腿 " 的技能速成文章特別受歡迎。
體驗消費的年代
知識為王
體驗消費的盛行,更是加劇瞭現代人的知識焦慮。
我在澳洲讀本科時,當地旅遊商們就很會營銷這類體驗消費瞭,經常打出一些標語,比如 " 火車上的 perth,世界上最孤獨的城市 "," 塔斯馬尼亞學浮潛,感受那一片蔚藍的海 "," 昆士蘭,黃金海岸上的明珠 "。
然後一大群中國遊客被忽悠來到澳洲,穿瞭大拖鞋去個海灘,在景點前留個影,跟去一趟三亞沒什麼兩樣。
真正會玩的人,去瞭一趟澳洲,會知道悉尼歌劇院頂部的屋頂不是貝殼也不是風帆,而是掰開的橘子瓣;袋鼠是一種隻能朝前移動的生物,而澳洲國徽上的袋鼠,則象征瞭澳洲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因為勇往直前之前不怕死的精神,袋鼠也是當地人民愛吃的盤中餐;處於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底層的 Wi-Fi,也是大土澳發明的。
花一樣的錢,別人去旅遊,得到是對當地風土人情以及文化的全方位瞭解,而你隻能朋友圈 " 曬講究 "。
如何應對知識焦慮
用好 2/8 原則
2/8 原則就是,用 20% 的時間,去學習某個領域 80% 的知識。
這麼做的原因是:
第一,該領域餘下百分之二十的內容,其精深程度,就好比金字塔的頂端,就算傾註一生也難以參透;
第二,這樣高效的學習模式做有助於實現跨界學習,而下一個科技和商業熱點異軍突起的地方,恰恰是各大金字塔邊緣的跨界領域。
那麼在這個知識急劇碎片化的年代該如何學習呢,我主要分享四點:
1. 跟有口碑的牛人學習
這點我們在學生時代就深有體會,看一整頁《三年高考五年模擬》的習題講解,也不如問你隔壁那個常考高分的同學,對方三言兩語,就能讓你豁然開朗,所謂跟牛人學習也是這麼回事。
我在本科第三年的寒假曾經回國去北京學 GRE,當時我的老師是《就要你命 3000》的那本 GRE 詞匯書的作者。
後來考高分,並不是因為我詞匯量多麼大,也不是因為我多刻苦,僅僅是因為這個老師給我建立瞭一個很好的應對此類考試的方法論,讓我在入門後的學習能事半功倍。
傳授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交互網絡,而知識存在的真正場景是在牛人的大腦中。
此外,還有一些老道理是顛撲不破的,比如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應該是綜合交互式(聽別人講)與非交互式(自己閱讀學習)的。學生時代,好學生上臺介紹學習經驗時,都會說這麼一句話:
先自己通過書本預習一遍,再聽老師在課上講一遍,這樣所學的知識就能記得比較牢固。
2 . 采用綱舉目張式的學習方法記住知識點
動圖
各類知識繁復多樣,你需要在腦海中自己編織概念的籃子,把不同的知識放到不同的籃子裡,這就是所謂的 " 綱舉目張 "。一件東西之所以顯得臟而無用,隻是因為它放錯瞭地方,比如把飯放在地上那就是 " 殘羹冷炙 ",放到碗裡就是 " 美味佳肴 "。
碎片化知識的學習,最關鍵的一步在於要將碎片分門別類,讓它碎而不亂。所以我們在瀏覽網頁時要善於建立各類書簽,還要在旁邊加一句概念化的備註,這樣你當你把書簽裡的內容再次提取出來時,記憶能夠迅速回溫。
3. 把所學的新知識縫合到自己的知識體系裡
動圖
新知識最先進入你大腦的時候,往往是以一種蛋黃散開的方式,混沌不清。而你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你學到的那些新知識縫合到你的思維樹上。鍛煉縫合能力的方法中,最有用的一種是,在學習新知識後,用自己的方法跟別人講一遍。
舉個例子,比如我中學學物理的時候,我的同桌是個哲學迷,他那一天學完 " 重力勢能 " 這個概念後,對我說過一番話:重力勢能隻取決於你初始的高度和最後的高度,至於你走過瞭怎樣的路徑,並不重要,人生也是這樣。
這句富有哲思的話我當時聽得心中一震,記到瞭今天。
當初學習協方差和相關系數的時候,有一個愛跳舞的女生說,協方差就是兩人跳舞舞步的協同程度,如果一起朝前或者朝後,協方差就是正數;如果一個朝後一個相反,協方差就是負的。如果各自不動,協方差為 0。
相關系數就是標準化的協方差,剔除瞭兩人跳舞時舞步尺寸大小不一致的影響。
結合你自己的經歷和愛好,把學習的新知識,用你自己的內行話,跟別人講一遍。
4. 設立目標
動圖
這個算是老生常談瞭。但實際上很少人能夠很精準地設立自己的目標,很多人往往是立場、感受、意見裝一腦子。比如:
我要成為更好的人,最近很多人都在學大數據學編程,我也得去學;健身練馬甲線好酷啊,不行,我也不能落後。
而真正把事情做成的,往往是把目標、方法、行動裝在腦子裡的人。
四個字,就是少想多做。按照行動的方式去思考,在初步行動的結果中獲得反饋,並且由此調整自己的後續行動。
知識隻有在行動中才能存活,它不是你空想時聊以自慰的空中樓閣,它是在你決定行動時向目標物扣動的那一指板機。
碎片化的學習趨勢在所難免,當知識經濟的潮水退去之後,希望你並沒有在裸泳,而是早已建好瞭遠航的思想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