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一個冷門名詞,竟然在我的朋友圈裡出現瞭 100 多次: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 這麼高大上的會,離我好遙遠啊 … 光聽專業名詞就暈瞭。"
盡管轉發火熱,但估計這才是你的心理活動。
不過,這些問題我猜你是關心的:
- 那些跑路的 P2P,以後還會再出現嗎?
- 據說會議對股市未來有很大影響?
- 大傢都是苦哈哈的幹活,為啥金融行業就要比實體行業,多賺幾倍甚至幾十倍?
剛剛落幕的這個會議,也許能給你一些答案。
01 這個會議到底是什麼來頭?
在聚焦會議之前,咱們先來八一八,這個會議到底是個什麼來頭。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可謂是中國金融界的最高規格的會議。
雖然重要,這個會開得卻不多。
從 1997 年開始,每五年一次,數到今年是第 5 次。次次都搞出瞭一番大動靜。
比如第一次會議,發生的一個大事,就是明確瞭分業監管體制。我們今天常掛在嘴邊的證監會、保監會,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成立的。
第二次會議,推動銀行上市等內容,成立瞭銀監會。
第三次會議,深化銀行改革,完善金融分業監管體制機制,成立瞭中國外匯投資公司。
這會兒你應該能看出來,這個會議的主題,總是和金融改革和監管密不可分(仿佛也總得成立點什麼)。
而且這些在當年當時、看起來和我們並沒有什麼關系的動作,現如今已經成為我們金融發展中的重要裡程碑。不僅改變瞭歷史,也影響瞭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反觀今年的會議,意義絕不會低於以往,甚至影響還要更大更深。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這次會議的規(bi)格遠高於以往。
這樣的參會名單在以往 4 次會議中都是不曾出現過的。
其次,以往會議通常安排於年初(除瞭第一屆),這次會議的召開時間卻延後瞭半年,側面也說明瞭會議決策前的慎重考慮。
02 這次會議到底講瞭什麼?
會議內容本身,簡單總結來說:一件大事和三大主題。
一件大事:
會議誕生瞭一個新的金融監管機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
這個發展委員會的角色,相當於現在三個監管機構的 " 檢察院 "。
現在我們的金融監管,就是保監會、證監會和銀監會 " 三足鼎立 ",如果在交叉地帶出現問題,可能會出現 " 三不管 "、或者規則不統一的情況。
以後有瞭這個委員會,監管再出現問題,委員會就會站出來做協調,該打的打,該罰的罰,把監管進行到底,更徹底地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三大主題:
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
這些看上去很抽象的詞,其實跟咱們普通人息息相關。至於有什麼關系,咱們一個個來看。
P2P 的影響
1. 防范金融風險
強化監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能力。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完善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
@簡七為你讀財
這一條,和咱們最相關的,應該就是對互聯網金融 ( P2P ) 的影響瞭。
過去這兩年," 互聯網金融 " 真的是野蠻生長,相關金融監管很難跟得上這狂奔的速度。互聯網讓保險、證券、銀行等各個金融環節打通,各個監管層之間協同很難,這就造成瞭監管上的漏洞,才會出現層出不窮 " 跑路事件 "。
而這次會議明確要 " 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 ",可以預見:
1. 原來打著 " 金融創新 " 旗號的 P2P,處於三不管地帶,其中部分小規模管理不善的公司,以後很可能日子會不好過。
2. 原來很多 P2P 產品門檻低於銀行理財(大多 5 萬起購),但事實上 P2P 風險要高於銀行理財,把廣大不具有風險承受能力的人卷入其中,未來有可能是要被叫停的。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有瞭 "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 " 這個機構,監管真空地帶會越來越少,對投資人的保護力度增大,是一件大好事。
2. 服務實體經濟
1. 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2. 要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積極有序發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簡七為你讀財
說白瞭就是鼓勵企業在股市和債市融資,像銀行信貸這種屬於 " 間接融資 ",以後還會繼續收緊。
而要擴大企業直接融資,那就是繼續發行新股,IPO 不能停。一聽要多發新股,大盤今天直接嚇得癱瘓瞭。
但仔細想想,本來股市就應該為實體經濟服務。發新股解決瞭創業者的融資問題,讓這些實幹傢通過股權上市獲得資金,本就是股市應有的作用。當然,提高股市融資功能的同時,股市制度也需要進一步完善,這樣才能扭轉人們 " 發太多新股會拖累大盤 " 的印象。
這對於股市長期來說是利好,沒有業績支撐的股票就不要碰瞭。今年以 " 上證 50" 為代表的藍籌股、白馬股表現良好,也說明瞭價值投資才是主流趨勢。
03 這次會議對普通人的意義是什麼?
寄望於未來繼續鉆監管空子、謀取暴利的金融行業公司,都將面臨嚴厲的監管。就像有人說," 這個系那個系,興風作浪的,資產大規模轉移的,要被嚴查或收編。" 相應的,這些公司和它們的產品,無論從職業角度、還是投資角度,未來都不會是好的選擇。
除瞭政府出面通過加強監管對我們投資的保護,我們自己也應該更多瞭解金融理財的基礎邏輯和知識,保護自己的財富。
關註這樣影響深遠的大事件,也正是我們理財課程中不斷提到的經濟敏感度。親身經歷一次解讀,感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