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麻辣姐:你是“錯失恐懼癥”患者嗎?

07-18

文 | 財經麻辣姐

財經麻辣私房菜 0718

來自功夫財經

閱 後 即 焚

我們享受收藏和瀏覽帶來的 " 獲得感 ",信息本身是否真實、是否有用,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事情。這是現代版的 " 買櫝還珠 ",一種病態行為模式。

免費信息專門負責收割註意力,而註意力是現代社會中唯一剛性的稀缺資源。

很多人用買買買(物品或者 " 幹貨知識 ")來緩解焦慮情緒,其實正好搞反瞭:買買買不但不能緩解焦慮,它恰恰是你焦慮的根本來源,是你被 " 錯失恐懼癥 " 綁架之下的飲鴆止渴。

現代版的 " 買櫝還珠 "

在拍照這件事上,我應該算是女人中的異類——很少拍照,也從來不自拍。不過,生完娃後,我卻進化為專業狗仔隊級別的攝影師,恨不得將娃的成長過程一天 24 小時不間斷地記錄下來。結果就是,在不到兩年時間裡,拍攝的照片和視頻就差不多占滿瞭一個 1T 的移動硬盤。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無論是我和傢人,還是孩子自己,永遠都不會將這些圖像資料全部看一遍。甚至於,我想從中挑選出一些特別精彩的照片單獨存放,也已經變得不可能。這意味著我必須首先把上萬張照片一一瀏覽、比較、精選,而我已負擔不起這樣的時間成本。更奇怪的是,即使領悟瞭這一點,我仍然在日復一日,不知疲憊地生產、儲存更多的圖像資料。就好像,如果不把那些精彩瞬間記錄存檔,我就會永遠錯失掉什麼。

其實仔細想想,我的這種 " 癥狀 " 也並不是生完娃後才有的。看到一篇不錯的微信文章,篇幅有點長而手頭剛好又有別的事情,那就點一下 " 收藏 ",以後再看唄。看到有人介紹一本不錯的書,就隨手放進購物車,等到當當全場五折時,一口氣買光購物車裡躺著的十幾本書。結果你們都能猜到:收藏的文章,再也沒打開看過,因為微信上每天都有無數篇更好的文章等著我去收藏;批發買來的書,連塑封都沒拆就堆到墻角吃灰去瞭,因為書櫃已經被先到者占滿,而不久之後還會有更多的後來者堆在它們的上面。

我發現,這種 " 發現信息—收藏信息 " 模式幾乎是一種本能反應。在這種反應模式下,收藏不再是手段而是成瞭目的本身。真正需要的信息,則從 " 被收藏 " 變為 " 被雪藏 ",一旦被扔進瞭容量驚人的信息倉庫,幾乎再也不可能被打撈起來。跟 " 收藏 " 本質上差不多的另一種處理信息方式,是快速瀏覽。除非是過目不忘的天才,否則,瀏覽的意義止步於瀏覽,除瞭看到信息那一瞬間享受的興奮感覺,什麼都不會留下。我們享受收藏和瀏覽帶來的 " 獲得感 ",信息本身是否真實、是否有用,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事情。這是現代版的 " 買櫝還珠 ",一種病態行為模式。

" 發現—收藏 " 行為模式

如果細究起來,這種 " 發現—收藏 " 行為模式並不是現代人基因突變的結果,相反,它根植於人的基因當中,是遠古人類得以生存下來的重要手段。在原始的采集漁獵經濟中," 發現—收藏 " 是一種根本的生產方式,它迥異於後來農耕文明的 " 種植—收獲 " 生產方式。在 " 發現—收藏 " 生產方式下,對於任何看起來可能有用的東西,都先搬回去放著,以備不時之需;對於來自外部環境的任何新消息、新動向,一定要第一時間打探清楚,才能占得行動先機。

這對於原始人類來說,是一種極為高明的生存策略。因為錯失任何一種生活必需品、任何一個重大消息,都有可能讓自己喪失生存和取勝的機會。最明智的辦法,就是把所有可以收集到的物品和信息都收集起來。很有可能,隻有采用瞭這種策略的人,才有機會將基因傳下來;而凡是沒有采用這種策略的,都被自然淘汰掉瞭。結果就是,現代人類擁有無限度占有物品和信息的集體沖動。這是我們的一種生存本能,一種叫做 " 錯失恐懼癥 " 的集體無意識。

不過,這種集體無意識變為現代生活的事實,卻不是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被一股強大力量持之以恒地加以 " 勸誘 " 的結果。這股強大力量,就是現代商業。現代商業不斷制造出 " 你值得擁有 " 的商品和 " 你值得收藏 " 的信息,結合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采用解釋、說服、暗示、話語催眠、欺騙、恐嚇等勸誘方式,無所不用其極。其唯一目的,就是喚醒我們潛意識中害怕 " 錯過 " 的恐慌情緒,自動開啟 " 發現—收藏 " 行為模式,從而不可抑制地買買買。

必須指出的是,免費信息也是一種商品,隻不過我們為此支付的對價不是金錢,而是註意力。免費信息專門負責收割註意力,而註意力是現代社會中唯一剛性的稀缺資源。對商傢來說,收割來的註意力可以變現為明碼標價的廣告位;對於個人來說,免費信息不但不便宜,而且得不償失——你為此付出瞭昂貴的機會成本,你的註意力本來可以用在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的事情上。

" 過載 " 危機

" 錯失恐懼癥 " 對原始人類來說,是一種有益的生存本能,但對於現代人類,則可能造成一種災難性後果。原始社會中無論物品還是信息,都是極其有限的稀缺資源,對於個人來說當然是多多益善。而現代商業社會的生產能力驚人,物品和信息數量呈爆炸式增長,遠遠超過必要的程度。出現這種情況毫不奇怪,根據商業社會的基本邏輯,社會的生產動機並不是人的真正需求,而是資本的自我增值。人不再是目的,而是作為 " 消費者 ",成為資本增值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就這樣,現代人類被突然拋入瞭物品和信息的汪洋大海。外部環境已經巨變瞭,但根植於我們基因中的 " 發現—收集 " 本能卻還來不及變化。" 收集 " 這一行為仍然會激活人類大腦中的 " 獎勵中樞 ",從而釋放令人興奮愉悅的多巴胺。對於現代人類來說," 收集 " 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無非就是買買買,它能帶來廉價的快感。為瞭持續獲得這種廉價快感,我們就進入 " 掙更多錢—買更多物品 / 信息 " 的自動模式,這是 " 發現—收藏 " 模式的現代版本。久而久之,就會 " 購買 " 成癮而無法自拔。很多人戲謔地自稱為 " 剁手黨 ",其實說明我們或多或少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隻不過,我們通常將它簡單地歸咎於自己的自控力太差。

物理學上有個詞叫 " 過載 ",意思是當設備承受的實際負荷超過額定負荷,就會導致線路過熱、機器停擺,甚至導致電線短路直接燒毀機器。事實上,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我們的錢包還是身體,都處於 " 過載 " 狀態。為瞭享受 " 被勸誘 " 出來的高消費,每個人必須拼命工作掙錢;辛辛苦苦掙的錢,又被投入到 " 消費升級 " 後的更高消費當中,永無止境。人成瞭一部完美的 " 消費機器 ":不是在消費,就是在掙錢去消費的路上。

這種長期 " 過載 ",會讓人陷入一種精神緊繃、疲於奔命、心力交瘁的狀態,也就是當下人人都在體驗的 " 焦慮 "。很多人用買買買(物品或者 " 幹貨知識 ")來緩解焦慮情緒,其實正好搞反瞭:買買買不但不能緩解焦慮,它恰恰是你焦慮的根本來源,是你被 " 錯失恐懼癥 " 綁架之下的飲鴆止渴。

那麼,作為個體,該如何自救?請聽麻辣姐下回分解。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