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5 萬人的理財觀,我們發現這些道理你必須懂

07-18

文 / 巴九靈

半個月前,我們發起瞭一份新中產大調查的問卷。截至上周五晚,已有 58000+ 人參加,回收共 18630 份有效問卷,貢獻瞭近 100 萬條數據。

目前小巴們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分析,並會在本周為大傢呈現一份新中產的全貌性報告。

在這次調查中,我們發現瞭很多有趣的現象,小巴會就其中很多細節一一展開討論,今天就來講一講其中關於投資理財方面的部分結論。

話不多說,先來看看幾組調查中的數據。

投資理財的方式

大部分人的主要投資理財方式集中在銀、股、基、債、網、房上,嚴格意義上這些都屬於股票、債券、現金、不動產四個大類資產,占比顯著高於私募股權、貴金屬、大宗商品、比特幣等另類資產。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投資理財的目標

65.7% 的人對投資理財的目標設定為獲得長期投資回報和抵禦通脹。

理財能力自評估

如果給你自己的理財能力評個分,你給自己打幾分?

調查結果顯示,大傢的平均分居然不及格!僅隻有 5.3 分。

認為理財能力達到 6 分及以上的人不到一半,而自認為理財能力不錯的(8 分及以上)也隻有 12.3%。

最希望瞭解的理財知識

僅 4.4% 的人認為 " 我已經掌握瞭一整套方法,欠缺的不多瞭 ",其餘 95.6% 的人,認為自己最欠缺的知識排序分別是整體規劃、信息解讀、原理知識和交易方法。

大部分人最需要的,既不是源頭上的原理性知識,也不是 " 告訴我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 " 的功利性方法,而是傢庭規劃和信息的趨勢性解讀,能夠幫助自己對傢庭的資產配置做出調整。

總結

" 投資理財渠道非常集中 "" 投資理財目標是長期的 "" 對自己投資理財能力感到不滿意 "" 最希望補上的知識是整體規劃和信息解讀 ",這是新中產群體在投資理財上的基本概況。

廣義上,理財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它更像是對自己人生經營的戰略化、財務性的呈現,而非僅限於投資本身。

一個人對管理傢庭的財務,必須像一位 CEO 對待自己的企業一樣,從戰略的高度來審慎思考。這一點,顯然大部分人是明白的,否則選擇最多的選項也就不會是整體規劃瞭。

在經典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上,有非常多的流派,常見的比如定位流、能力流、環境流。

▷定位流:明白自己的目標在哪裡;

▷能力流:目標很重要,但企業的核心能力和綜合實力更加重要;

▷環境流:要根據大環境的變化,來時刻調整自己的戰略。

他們都有自己的側重點,但綜合下來,一個企業的戰略構建,總歸離不開下列的步驟:

確定組織當前的使命、目標和戰略

環境外部分析,識別其中機會和威脅

內部的資源和能力分析,識別優勢和劣勢

構造、實施戰略

評估戰略的實施結果

轉換成個人投資理財,也就是:

認清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

分析當前的經濟基本面

識別趨勢中的機會和危機

分析自己的財務狀況

評估自己的理財能力、

投資時間以及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

匹配 234

建立一套投資理財的方法、工具,按紀律執行

定期評估,然後調整改善

這樣一步步來分析,我們就發現,投資理財和其他很多的道理都一樣,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幾個,要首先學習、弄懂的基本道理也是這幾個。

要說難,它們確實蠻難的,每一個精確判斷都需要非常多的知識與信息做決策儲備;反過來,要說簡單,也是蠻簡單的,至少學到入門級別,也很實用瞭。

如果是關於自身的,不論是人生目標、財務狀況、理財能力還是風險承受能力,沒有一條是找不到成熟理論的,依葫蘆畫瓢給自己來一個內向型解析,就可以增進一分對自己的瞭解。

如果是關於經濟環境的,上可以看經典經濟史著作,下可以聽各種專業人士的解讀,一個人的觀點或許不足以完全取信,但聽取一百個人再做綜合的比較判斷,至少可信度要高得多。

隻不過關鍵在於,虛時待變,隨時願意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的信息,做出適應時代的改變。

最後,小巴覺得有必要表達一下對此的樂觀。

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大傢在過去一年各類知識產權的消費中,買書的比例排第一(83%),比看電影(74%)還要更高,第三則是在線課程或知識類產品的(62.9%)。除此之外,有 2/3 的人保持瞭長期、穩定的閱讀習慣。

終身學習的習慣已經漸漸普及開來,至少這應該是一個值得高興的好現象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