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歲,在職場中是一個尷尬的年紀,會遭遇職業瓶頸、新人競爭等各種危機,許多 80 後就正面臨著如此 "35 歲危機 "。那麼,35 歲以後怎麼幹?是升職、跳槽、轉行、創業,還是提前退休 …… 這個大問題趁早就該考慮起來。
35 歲,在職場中似乎是一個尷尬的年齡。在這一年齡階段,往往是 " 上有老,下有小,找工作嫌你老,想退休嫌你小 ",一方面是升職無望,另一方面又不甘居於人下——這種現象,被稱為 "35 歲危機 "。
不難理解,如果每個人在 35 歲以後都能如願獲得高薪、成為高管,或是成功地退休、回傢享受生活,那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危機,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
隨著歲月的流逝,最早的一批 80 後已經過瞭 35 歲,而更多的 80 後則即將面臨所謂的 "35 歲危機 "。35 歲以後幹什麼,是個大問題。
" 後 35 歲 " 的危機
今年上半年,一篇題為《深圳兩套房面臨失業,中年財務危機引發傢庭悲劇》的文章引發瞭熱議,38 歲的主人公由於拒絕瞭公司的出國安排,而被變相 " 裁員 ",造成收入中斷,還貸也成瞭問題,還要照顧辭職在傢生二胎的妻子,但要找到同等收入的工作卻並非易事。
2015 年,雅虎宣佈將關閉擁有 300 多名員工的雅虎北京全球研發中心,近 350 名員工不得不離職,而這些人均是來自海內外的優秀技術人才,85% 以上擁有研究生以上學歷,42% 來自中國排名前十的高等學府,20% 擁有海外留學背景。
更早的時候,微軟曾宣佈瞭史上最大規模的 1.8 萬人裁員計劃,而剛剛收購來的諾基亞成瞭重災區,由於對補償方案不滿,數百名原諾基亞中國的員工打出橫幅,進行集體抗議。
同樣事情也發生在曾經的摩托羅拉,在裁員人數最多的北京、南京等地,員工抗議公司的做法為 " 暴力裁員 "…… 在這些被裁的人中,很多都是企業的老員工,曾為公司奉獻瞭十多年的青春。
失業、被裁員——是 35 歲以後最大的擔憂之一。因為 35 歲是一個 " 輸不起 " 的年紀,一旦失業,就會面臨養傢糊口、子女教育、贍養父母、房貸車貸等方方面面帶來的經濟危機。
然而,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行業的更迭都無比迅速,即使進入世界 500 強等大企業,也不能意味著拿到瞭終身的 " 鐵飯碗 "。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都存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個人即使是擁有高學歷,或是數十年的從業經驗,隻要跟不上市場的需要,就時刻承擔著被 " 淘汰 " 的風險。
未來,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迅速發展,許多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工種也將逐漸被機器取代,一個人無論在過去為某一公司或行業作出瞭怎樣的貢獻,失業或許都在所難免。
中年職場風險加劇
誠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在 35 歲以後面臨失業,但即使是沒有遭受失業打擊的,也並不意味著毫無危機可言,更多的風險深藏於冰山之下。
到瞭 35 歲的當口,向上看,是職業的瓶頸。比起失業,更多人面臨的實則是職場的 " 天花板 ",以及收入增長的乏力。在企業中,中高層崗位十分有限,是金字塔的頂端。在 20 多歲初入職場之時,隻要認真、肯幹,假以時日從初級崗位努力晉升到中級崗位,並非難事;而在 35 歲之後,職場之路變得尤為狹窄,是否能成為企業高管的內在因素很多,除瞭個人的工作能力以外,性格、機遇、人際關系等 " 軟性 " 要素通常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說有少數人能在這場競爭中勝出,那麼剩下的大多數人則隻能另謀出路。
向下看,則是新人的競爭。許多公司的中低層崗位,如銷售、會計、行政類工作總體的技術含量不高,因此更容易被替代;此外,也有一些工作,如程序員、財務審計員等,對員工身體素質的要求較高,35 歲以後很難在體力上與剛畢業的新人競爭。一邊是 " 便宜 " 且產量大的新人,另一邊則是薪酬更高,卻精力衰退、傢務纏身的 " 老人 ",任何經濟效益至上的企業顯然會更青睞前者。
不能向前進,也不願向後退,"35 歲 " 似乎就這樣被夾在瞭中間,而要快速擺脫這種處境,也並不容易。初入職場時,空餘時間較多,下班後仍有許多時間可用於學習充電,而 35 歲後則需將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到傢庭中,照顧年幼的子女和年邁的父母,如此時才想到要提升技能、增加職場籌碼,難免力不從心。
此外,無論是跳槽謀取更高發展,轉行從頭再來,還是創業另打下一片天地,都少不瞭要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會面臨較高的風險,也需要很大的決心勇氣。
挑戰自我才能抓住機遇
在 "35 歲危機 " 來到之前,要早作準備,為未來的升職、轉型、創業或退休提前鋪路,才能將危機轉變為人生的機遇。
一是升職。順利晉升、成為公司高管,是許多人 35 歲以後最理想的職業狀態。除瞭在原公司升職以外,也可以通過跳槽來達到 " 升職 " 的目的,但無論如何,升職都不是一兩天的事,而是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與規劃,隻有從年輕時就開始不斷提升競爭力,保持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熱情,並且鍛煉自身的 " 高層 " 思維,如關註行業變化、掌握管理技能等,才能在職場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二是轉行。正所謂," 一轉行窮三年 ",35 歲以後轉行會比跳槽承受更大的風險。最初在一個行業用瞭 10 多年的時間從底層不斷往上,而 35 歲以後轉行則不可能完全從頭開始,而是要找到相關性的行業,發揮原來的經驗技能。同時,也需要在轉行前就註意積累自身的學歷、興趣、人脈等資源。
三是創業。35 歲開始創業,也是一條可以考慮的出路。相比一般的跳槽、轉行而言,創業對自身和資源的要求更高,也可能會冒更大的風險。從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中找到商機,一開始通過 " 兼職創業 " 摸索,等到生意有起色時再全身投入,也是一種降低風險的選擇。各行各業有不同的商機,選擇創業,既要善於在工作中發現行業痛點,也要能夠承受創業初期的心理落差。
無論作出何種選擇,首先要離開自己原本心理上的 " 舒適區 "。所謂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最習慣的心理和行為模式,在其中人會感到舒適、放松、穩定。在 35 歲左右,也正是人最依賴於 " 舒適區 " 的時候,如在此時想在事業上有更大的突破,就要嘗試離開自己曾經早已習慣、能夠輕松掌控並感到安全的 " 舒適區 ",而去作出新的挑戰,擁抱新的機遇。
提前退休也未嘗不可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人到瞭 35 歲以後都應該將壓力變成動力,逼迫自己 " 更上一層樓 ",如果有瞭充分的財務準備,也完全可以選擇提前退休。
根據《理財周刊》的測算,對於普通夫妻二人而言,擁有 450 萬元左右的可投資資產,就可以實現初級的財務自由。要通過 10 多年的工作時間,在 35 歲積累到這筆資金,其實並不是隻有超高收入的精英人士才能達到,一般人也可以通過加速職業發展、開源節流、不買房等手段實現這一目標。提前為自己的人生規劃一條 " 財務自由 " 之路,也可以讓 35 歲以後生活無憂。
總的來說,35 歲已不是拼顏值、拼體力的年紀,但卻能在智慧、眼光、閱歷與資產上更勝一籌。在年輕時多積累這些 " 財富 ",並趁早做好人生規劃,那麼到瞭 "35 歲 " 的當口,無論是繼續挑戰事業,還是索性退休,就都能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