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研究局
近日,美國媒體稱,中國男女經濟差距世界最小,不少女權主義者認為這是巨大的勝利。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性別隔離:男女收入差距的 " 麻煩制造者 "
不同性別之間為什麼會表現出顯著的收入差異?答案是性別隔離。簡單來說這個名詞就是指,女性難以進入的一些被視為 " 男性工作 " 的領域;或在這個領域當中,女性的工資要顯著低於男性。
在很長的時間內,很多高薪或有權力的工作,比如公司高管、工程師、政治傢都被貼著男性標簽,即使是在目前女性高管和政客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性別隔離也顯著存在,並且呈上升趨勢,有學者統計顯示,從 1982 年到 2010 年,隔離指數從 18.3 升至 24,也就意味著在 2010 年時,如果要消除職業的性別隔離,約 24% 的男性或女性需要改變工作。
這種社會分工不隻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即便是在西方發達國傢,男女收入差距也分化顯著。而且能做到人均國民收入高且男女經濟平等的國傢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寥寥無幾(如下圖 1 所示)。大多數國傢都處於人均國民收入低,且男女經濟差距在世界平均值上下徘徊的尷尬境地。
圖 1 2016 年人均國民收入與性別平等之間的關系 (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越向上代表性別差距越小,越向右代表人均國民收入越高)
性別歧視所導致的性別經濟差距遠沒有我們想象中樂觀。從全球范圍看,雖然女權運動一波高過一波,但是背後的事實依然駭人聽聞:世界上隻有 55% 的女性在從事有償工作。在 1990-2000 年間,中國男女的收入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 7.4%。
而這種歧視所產生的淵源,也超乎想象。《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論證得出一個驚人的結果:性別偏見其實從 6 歲時就形成瞭。科學傢問瞭 6 歲的男孩子和女孩子一個同樣的問題:是不是可以做特別聰明的事,男孩子覺得自己一點問題沒有,而女孩子就覺得自己不行瞭。
科技革命將帶來女性就業危機?
從人類社會已經發生的三次工業革命來看,技術一直是作為破除不平等和歧視的手段而存在。技術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從而使生產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的變革引發制度的變革,在經濟基礎引發的上層建築的重構中,觀念、偏見和歧視的壁壘得以被打破。如果沒有科技變革,女性很難從 " 三從四德 " 的重重桎梏中走出來。
那麼,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技術還將會充當這一角色嗎?
· 人工智能或 " 有樣學樣 " 包括性別歧視
世界經濟論壇 2015 年發佈的數據顯示,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經濟領域的男女平等還需要 118 年的時間。這一個多世紀的時間,正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黃金時期。而這次科技變革的重要主力之一,就是人工智能。
人類可以有意識地尊重女性,改變歧視女性的觀念,但與人類的思維不同的是,基於算法的人工智能可能並不能有意識地去抵制所學到的歧視,它會 " 有樣學樣 ",復制這些歧視。科學傢的研究發現,隱性的偏見實際上很容易被算法捕獲。比如:人工智能會天然地認為," 女性 " 和藝術、人文和傢庭有密切聯系;" 男性 " 與數學和工程等聯系更緊密。微軟曾經推出過一個名叫 Tay 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它通過與人的交流來學習,交流越多,也就越瞭解人類。但上線不到 24 小時,由於被灌輸瞭過多的反女權主義思想,Tay 就說出瞭 " 我恨女權主義者,她們都應該在地獄裡死去 " 的驚人之語。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佈預測,未來認知性和創造性強的工作機會會增加,而諸如行政、媒體和制造業等重復性和常規性的工作會大幅減少(如下表 1)。很不幸的是,女性是這些 " 重災區 " 的主力軍(如下表 2)。由於男性長期占據著有話語權的高端職業,大量的女性集中於可替代性較強的基礎工作中,如果不能實現技能升級,這些行業的女性很可能首當其沖。
表 1 2015-2020 各職業雇傭人數減少展望(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制表: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hccyjj163))
表 2 中國女性就業人數占比較高的行業 (來源:第六次人口普查,國傢統計局;《第三產業中女性就業優勢分析》周萍
· 女性難以在專業技術型工作的競爭中取得顯著優勢
那麼對於未來會比較吃香的職業,女性有競爭優勢嗎?
與前三次工業革名相比,第四次工業革命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技術將發揮前所未有的作用,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主導變革。所以,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將偏向於具有專業技能的技術型人才。
而這一領域,長期被男性壟斷。不妨來看看中國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現狀。
據統計,截至 2011 年,中國女性科技工作者有 2000 多萬人,占科技人員總數的 40%。乍一看這個比例還不低,但其中真正能夠爬到金字塔頂端的有多少人呢?2009 年,社科院一共有 1141 名院士,但其中女性占比不到 5%,隻有 56 人,而且這些女科學傢大多都在 50 歲以上,平均年齡高達 61 歲(如下表 3 所示),精英群體的老齡化特征顯著。
表 3 中國科學院女性院士不同年齡段當選人數表(統計時間為 2009 年)(來源:《中國女性科學傢群體狀況研究》楊麗 制表:網易研究局)
從教育的角度上來說,雖然女性碩士的人數已經和男性基本相當,但是博士群體,還是男性占主導地位。社會對女博士的看法雖多元,但有一些意見並不寬容,甚至有 " 世界上有三種人,男人、女人、女博士 " 的調侃。這也讓女性在擇業時承擔瞭更多心理壓力。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調查顯示,48% 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認為自己在求職時受到瞭性別因素的負面影響。
這種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傢也同樣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婦女在全世界科研人員中的占比隻有 28%。在英國物理學科的博士後中,女性占比不到 20%。即便是在女性平權運動最活躍的美國,女性科學傢和工程師從 1993 年到 2015 年的二十多年時間裡也隻增長瞭 6%。在谷歌、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科技巨頭中,技術類崗位中女性的占比不足 1/5,優步還曾曝出過女工程師被性騷擾的事件。
因此就目前來看,女性在技術型崗位上不僅沒有優勢,反而有被自動化取代的風險。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顯示,男性仍將主導計算機科學、數學和工程等領域,對專業性技能需求的增加可能會進一步擴大性別差距。雖然未來社會仍將會有機器所無法替代的工作,比如心理學傢、教練、理療師等具有人類特質的職業,但男性主導工作的格局很難改變。這也就意味著,和現在一樣,女性從事這些工作依然可能會面臨價值被低估的風險。如果這種 " 性別技術壁壘 " 無法破除,一場女性的就業危機很可能會到來。
男女均衡的團隊效率最佳
在群體與群體之間,凡是仍需要爭取才能獲得的,往往就是弱勢的一方,就要涉及不同力量之間的博弈。
在西方國傢,實現性別平等還會淪為政客拉選票的工具。以日本為例,早在安倍晉三上臺之前,就承諾到 2020 年讓女性占到所有管理崗位的 30%,但上臺之後,安倍倡導的女性經濟學名存實亡,不僅沒有實現這一目標,日本在世界經濟論壇各國性別平等排行榜的名次反而大幅下滑至 111 位。
也就是說,女性平權運動雖然聲勢浩大,但是成果有限。對於現代經濟社會而言,女性是重要的勞動力和價值創造者。世行、IMF 和 OECD 的研究表明,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和企業所有權,能使全球經濟規模擴大數十億美元。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也顯示,一個男女均衡的團隊,能夠發揮出更高的創造力和效率。因此,重新設計商業政策和商業實踐,讓男女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能,仍需社會各方的支持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