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主中國財富沉浮?最簡單最直觀的等式告訴你

07-18

原標題:誰主中國財富沉浮?最簡單最直觀的等式告訴你:232 萬億的銀行業 ≈53 個證券業 ≈15 個保險業

報道組成員:李東亮 劉筱攸 陳冬生 胡飛軍

2016 年銀保證信四大金融子行業的大類數據陸續公佈。對於四大金融子行業體量,一般來說最直觀的印象是,銀行是大象,其他子行業的體量不可同日而語,但差別究竟有多大,我們來看數據——

銀行業資產總額 232.25 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 15.8%,負債總額 214.82 萬億元。其中五傢大型商業銀行資產占比 37.29%。

保險業總資產 15.12 萬億元,同比增長 22.3%。其中,財產險公司總資產 2.4 萬億元;人身險公司總資產 12.4 萬億元;再保險公司總資產 2338 億元;資產管理公司總資產 426 億元。

證券公司總資產(不含客戶資產)4.37 萬億元,同比減少 0.68%。期貨公司總資產(不含客戶權益) 1097.06 億元,同比增長 17.68%。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 13 傢具有公募牌照的資產管理機構共管理公募基金 9.16 萬億元,同比增長 9.70%。

一個簡單、直觀的等式是這樣的:一個 232 萬億總資產的銀行業 ≈53 個證券業 ≈15 個保險業。

不容忽視的是,銀行總資產全部為可以用以放貸的資產,保險業甚至將客戶資產可以用來投資,信托業本身為可以管理資產的管理機構,而證券業總資產中的客戶資產和托管的證券資產不得動用,導致凈資產、總資產占 GDP 比重冰火兩重天。

銀保證信四大金融子行業誰吸引瞭更多的社會資本,誰的經營模式更能主導社會財富的分配,券商中國記者將通過全面梳理這四類金融機構的數據、模式,以饗讀者。

232 萬億的銀行業

銀行業到底有多大?我們需要對銀行業近五年以來的資產規模與負債增速有個直觀印象,我們將過去五年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相關數據刨出,為您呈現表格如下:

表面上的數據與趨勢波瀾不驚,但一個銀行業人士普遍的認知是,上述表格動輒 15% 以上的資產與負債規模增速,今年不一定能看到瞭。

焦點一:銀行業的縮表之困

中國金融穩定報告的數據顯示,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 232.25 萬億。這份報告所記錄的時點 2016 年末是個分水嶺,銀行業的資產總額在此之後的第一個月(即今年 1 月)掉頭下降 4 萬億。而後的整整四個月,銀行總資產緩慢攀升,終於在 5 月以 232.89 萬億的規模重新持平去年末位置。

數據來源於:銀監會

這個現象被當時的報道定義為 " 縮表 ",還引發瞭一眾業界人士解讀,這會不會成為一個常態化的進程。因為這次與外匯儲備大幅下降導致的商業銀行被動式流動性收縮不同,一季度出現的是銀行主動收縮自身的資產負債表,而且幅度還不小。

事實上結合這半年觀察,隻要金融去杠桿的主邏輯不變,銀行業資產負債表擴張速度放緩是必然的;而在強監管的節奏下,這幾年憑借同業業務、表外理財快速擴張的銀行受到約束是首當其沖的。

一季度開始,央行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圍, MPA 考核對銀行理財的影響在一季度末數據中已有明顯佐證:一季度末理財規模超過萬億的 11 傢銀行中,有 6 傢的規模出現下降,即便增長,增速幾乎都在 5% 以內。

值得註意的是,一季度還未到金融去杠桿高峰期," 三三四 " 等一系列監管舉措是從 4 月開始密集出臺的,所以,同業鏈條收縮其實在 5 月才體現得更為明顯。這也就是為什麼,5 月底銀行理財規模為 28.4 萬億元,相比 4 月的 30 萬億元,凈下降瞭 1.6 萬億元,走出瞭十年來的最大單月降幅。

要知道, 前幾年銀行理財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2016 年增幅為 23.63%,而 2015 年甚至高達 56.46%。按照 2016 年理財年報數據,四種類型投資者中——一般個人、機構客戶、私人銀行、同業理財分別增長瞭 1.82 萬億、0.32 萬億、0.42 萬億和 2.99 萬億。所以分析師表示,從數據可以看出,隻有同業理財有較大的下降空間,而這與目前金融去杠桿、壓縮銀行同業鏈條的監管方向是一致的。

焦點二:" 國股城農 " 資產格局如何?

我們先直接地把中國銀行業體系的構成、各細分領域的參與傢數、近幾年的數量變化(除瞭 5 傢國有行和 12 傢股份行),以表格形式呈現如下:

特別提示的有三點:

一是農合行和農信社減少?是因為這幾年在不斷地向農商行轉制,所以改制後的農商行是增多的;

二是為什麼村鎮銀行增多?是因為農商行這幾年特別愛發起設立村鎮銀行,所以村鎮銀行是增多的;

三是為何為民營銀行增多?答案簡單,民營銀行牌照加速下發,大傢有目共睹。

那麼,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分別貢獻瞭多少的資產規模占比?截止至一季度末,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為 231.93 萬億(3 月末還沒有爬升回去年末的水平),記者查閱銀監會同期的報告可得:國有大行 83.93 萬億,占比 36%;股份行 43.12 萬億,占比 18.5%;城商行 29.31 萬億,幾乎相當於同期銀行理財的總規模,占比 12.6%;農村金融機構 31.45 萬億,占比 13.5%;其他類金融機構為 45.09 萬億。占比 19.4%。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五大國有行的不良餘額,是 12 傢股份行的約 2.2 倍;而 12 傢股份行的不良餘額,又是 134 傢城商行的 2.23 倍。具體的監管指標,我們呈現表格如下:

15 萬億的保險

焦點:停止一路狂奔

在去年監管高壓下,保險業終於迎來平穩發展階段。

我國的保險業起源於清政府開放海禁,但發展歷程相對波折," 入世 " 後迎來高速發展階段。

2001 年 12 月 11 日,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對保險業做出 " 高水平、寬領域、分階段開放 " 的承諾。

2003 年底開始,外國非壽險公司在華設立公司取消限制。同時,除有關法定保險業務外,向外資非壽險公司放開所有業務限制。

至 2004 年 5 月底,保險業總資產突破 1 萬億元大關;

到 2007 年 3 月底,保險業總資產達到 2.24 萬億元,距離突破 1 萬億元大關僅 3 個年頭;

時隔 7 年,2014 年,保險業總資產突破 10 萬億;

2016 年末,保險業總資產 15.12 萬億元;

截至 2016 年 5 月底,總資產 16.06 萬億元。

入世後,保險業資產規模保持瞭高速增長,近幾年來增速均超過兩位數。

保險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些相對負面的影響,比如,社會公眾對保險業存在一定的偏見。

尤其,一些激進的險企高調舉牌上市公司,引發瞭輿論的廣泛關註。去年 12 月初,證監會主席公開場合痛批險資;不久,保監會先後公開處罰瞭數傢保險公司。

2016 年底至今年 1 月份,保監會開啟瞭文件監管的 " 模式 ",強勢開啟監管模式肅清市場:

12 月 29 日,保監會就修訂《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12 月 30 日,保監會官網發佈《中國保監會關於進一步加強人身保險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

2017 年 1 月 4 日,保監會發佈《保險公司合規管理辦法》並明確將於 2017 年 7 月 1 日起實施;

1 月 12 日,保監會就起草的《保險公司章程指引》公開征求意見;

1 月 24 日,保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險資金股票投資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

隨著監管趨嚴,進入 2017 年後,保險業增速放緩。前 5 個月,保險業總資產 160625.97 億元,較年初增長 6.26%;而去年前 5 個月,保險業總資產 139769.00 億元,較年初增長 13.08%。

具體而言,今年前 5 個月,產險公司總資產 24511.20 億元,較年初增長 3.23%;壽險公司總資產 125750.85 億元,較年初增長 1.11%;再保險公司總資產 3540.42 億元,較年初增長 28.22%;資產管理公司總資產 407.87 億元,較年初下降 4.32%。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日前召開,此次會議提到要促進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並拓展保險市場的風險保障功能。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在監管影響之下,長期產品理財功能將進一步弱化,保障型產品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在行業資產迭創新高的同時,保險機構數量也不斷增加。截至 2016 年末,全國共有保險機構 203 傢,較年初增加 9 傢。其中,保險集團公司 12 傢,新增 1 傢;財產險公司 79 傢,新增 6 傢;人身險公司 77 傢,新增 1 傢;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22 傢,新增 1 傢;再保險公司 9 傢;其他機構 4 傢。16 個國傢和地區的境外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 56 傢外資保險機構,12 傢中資保險公司在境外設立 38 傢保險類營業機構。

4.37 萬億的證券業

2016 年末,證券業資產總額為 5.79 萬億,除去客戶資產的總資產為 4.37 萬億,凈資產為 1.64 萬億,A 股市場總市值為 53 萬億。這意味著,證券行業用 1.64 萬億凈資產,驅動瞭 5.79 萬億總資產,服務著超過 50 萬億市值的股票市場。

2016 年,證券業盈利取得史上第三好的成績,收入結構更趨多元化;但盈利同比慘遭腰斬,凈資產收益率排名史上倒數,又突顯發展背後的隱憂。

焦點一:凈資產與總資產占 GDP 比重迥異

站在當下時點,可以說證券業的凈資產已然不輕,但總資產比重嚴重瘸腿。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截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107 傢證券公司的凈資產為 3585 億元,8 年後的 2016 年底,這一數字變為 1.64 萬億。同樣為熊市,證券業在 2008 年和 2016 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 13.72% 和 7.53%,這不能不說這與證券業資產越來越重有關。要知道,去年證券業取得瞭史上第三好的凈利潤,可見這一行業凈資產已經不 " 輕 "。

從國際視角看,2016 年證券業凈資產規模占 GDP 的比重提升到 2.2%,大約超過美國和日本一倍;總資產占 GDP 的比重為 7.8%,遠低於美國的 30% 和日本的 20%。原因是,總資產中的 1.4 萬億客戶資產不斷挪用,33.77 萬億元的托管證券更加不會計入總資產。

盡管凈資產已經超配,如果考慮到證券業服務的是證券市值超過 50 萬億的股票市場,而且證券業不能動用 1.4 萬億的客戶保證金,僅能通過自身負債來提升服務證券市場的能力,而債務融資規模又受限於凈資產規模,似乎證券業凈資產規模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這也是大多數證券業公司定向增發規模動輒數十億元的原因。

焦點二:業務多元化是吸引社會資本原動力

自 2012 年,證券業開始瞭創新發展和大舉負債經營的時代。在凈資產大幅增加的同時,除去客戶資產的總資產規模大幅提升至 4.37 萬億,2008 年的這一數據不足 1 萬億,這得益於公司債和收益憑證等債務工具的應用。

當然,負債端的大幅攀升,得益於業務端的創新和多元化。如今,證券業的類貸款業務已舉足輕重。2016 年,證券業的利息收入達到 381.79 億元,占總收入的比重達到 12%,這還沒有計入給經紀業務帶來的交易傭金,這都得益於數萬億規模的融資融券和股權質押業務。

實際上,2012 年以來,證券業業務結構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2016 年,經紀業務收入占比下降至 32.1%,2008 年和 2011 年的這一比例分別為 70.5% 和 50.61%,這得益於大量新業務的快速發展。

比如融資融券業務,2012 年利息凈收入僅為 52.6 億元。2016 年,融資融券、收益權互換、回購等各項類貸款業務的利息達到 381.79 億元。而在 2015 年,這一收入更是達到史無前例的 591.25 億元,幾乎達到 2008 年整個證券業全部收入的一半。

在 2010 年以前,投行業務幾乎僅包含承銷與保薦業務,隨著並購業務的崛起,財務顧問業務的收入飛速發展,2012 年證券業首次單獨公佈這一業務收入時僅為 35.51 億元,而 2016 年的業務貢獻即達到 164.16 億元。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是資管業務。隨著通道業務的崛起,固收、量化、權益等內部業務條線日趨完善,這一業務的收入也取得不俗的增長。2011 年是通道業務醞釀的元年,資管業務收入僅為 21.13 億元,而 2016 年的這一業務貢獻已達 296.46 億元。

焦點三:盈利史上第三好的隱憂

盡管 2016 年取得史上第三好的盈利,但這一年也是證券業笑不出來的一年。" 凈利潤史上第三,員工年終獎史上倒數第三吧。" 這是一位券商副總裁的心聲,雖有誇張,但也有一定道理。

首先,證券業在這一年營收和凈利潤同比雙雙遭腰斬。2016 年,129 傢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 3279.94 億元,同比下降 42.97%。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含席位租賃)1052.95 億元,同比下降 60.87%;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凈收入 519.99 億元,同比增長 24.32%;財務顧問業務凈收入 164.16 億元,同比增長 19.02%,投資咨詢業務凈收入 50.54 億元,同比增長 12.86%;資產管理業務凈收入 296.46 億元,同比增長 7.85%;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568.47 億元,同比減少 59.78%;利息凈收入 381.79 億元,同比減少 35.43%;實現凈利潤 1234.45 億元,同比減少 49.57%。

其次,證券業在 2016 年取得史上不俗業績的背景是,不但社會對證券業投入的凈資產大幅增加、證券業負債大幅增加,而且證券業從業人員人數也大幅增加。

最輕資產的是信托業

信托行業屬於典型的小馬拉大車金融機構,全行業 68 傢信托公司總資產規模不及萬億元,卻掌管瞭 20 多萬億元受托資產。

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發佈數據,2016 年信托行業加速轉型升級,資產規模突破 20 萬億元,僅次於銀行理財 29.05 萬億的規模,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隨著監管規則的進一步細化,資管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以及風險因素疊加,信托業發展面臨挑戰。

券商中國記者獲得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信托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實現穩健增長,規模達近 22 萬億元,穩居金融機構體系中第二大子行業。

穩居資管行業老二

2016 年,信托行業掀起增資潮,加之稅後利潤留存,68 傢公司的總資產規模得以增長。

數據顯示,截至 2016 年末,全國 68 傢信托公司凈資產總額 4481.92 億元,同比增長 17.61%。

行業排名前十名的信托公司固有資產規模總額 1926.25 億元,占全行業 35%。

截至 68 傢信托公司凈資產總額 4481.92 億元,同比增長 17.61%,凈資產規模排名前五的公司是平安信托、中信信托、重慶信托、華潤信托和中誠信托。

相比於所托管的資產規模,信托公司本身總資產可謂 " 九牛一毛 "。

截至 2016 年年末,68 傢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繼達到 20.22 萬億元,同比增長 24.01%,排在通道三劍客之首(信托、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公司)。

從資產來源方面看,2016 年末單一資金信托餘額為 10.12 萬億元,占比 50.07%,單一信托在 2016 年降幅明顯;集合資金信托餘額 7.34 萬億元,占比 36.28%,集合信托在 2016 年呈現上升趨勢;管理財產信托餘額 2.76 萬億元,占比 13.65%,環比上升,表明信托資產來源呈現多元化分佈趨勢,業務結構不斷優化。

信托業資產管理規模創新高,主要分佈於哪些領域呢?答案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並聚焦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等業務。

2016 年信托財產的投向依舊是在工商企業、基礎產業、證券投資、金融機構和房地產五大領域。2016 年末信托資產投向工商企業占比 24.82%,基礎產業占比 15.64%,證券投資占比 16.2%,金融機構占比 20.71%,房地產占比 8.19%,其他占比 14.44%。

經營業績方面,去年股市波動,信托投資收益增速大幅回落,去年整體收入出下滑,不過,有賴轉型創新方面力度加大,利潤實現增長。

2016 年,信托業實現營業收入 1116.24 億元,較 2015 年末下降 5.09%,實現利潤 771.82 億元,較 2015 年末增長 2.83%。

通道回流 + 內生增長

6 月底中國信托業協會披露數據顯示,在宏觀經濟發展向好的背景下,信托業資管規模穩中有升。

截至今年 1 季度末,68 傢信托公司信托資管規模達到 21.97 萬億元(平均每傢信托公司 3230.43 億元),同比增長 32.48%。

從從信托資金的投向來看,工商企業依然穩居信托投向的榜首,金融機構緊隨其後,然後依次是基礎產業、證券投資、房地產。

" 今年信托資產規模繼續增長,一方面是通道業務回流驅動,二是信托公司主動管理業務內生增長。" 華北一傢信托公司研究員對記者表示,監管層對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公司監管嚴監管,不少通道業務從券商資管回流至信托,信托貸款占間接融資比重大幅提升。

經營業績方面,整體來看,今年一季度信托行業經營業績繼上一季度快速增長後出現明顯回落。

今年一季度,信托全行業實現經營收入 216.8 億元,相較 2016 年 1 季度的 214.99 億元,同比增加 0.84%。今年 1 季度信托全行業實現利潤總額 155.37 億元,較去年同期水平上升 11.11%。

從經營收入的構成來看,信托業務收入占比繼續保持上升態勢,是經營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今年一季度末,信托業務收入 160.21 億元,占比為 73.9%,同比增長 2.44%;投資收益 37.43 億元,占比為 17.26%,同比增長 5.00%;利息收入為 12.29 億元,占比為 5.67%,同比下降 19.78%。

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認為,這表明,在信托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信托業務收入持續提升反映出信托公司在主動調整業務結構、持續回歸信托本源。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認為,在監管趨嚴去通道之下,信托規模增速可能放緩,資管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信托行業面臨新的挑戰。

" 未來,信托行業可能要加強合規經營、規范發展,回歸信托本源,深入挖掘新的增長點,更加註重精細管理和主動管理,謀求專業化和差異化發展道路。" 談及轉型,江蘇一傢信托公司高管表示。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