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稱兩岸有大動作 首次在這一敏感領域合作

11-15

參考消息報道,港媒稱,兩岸在 10 月達成瞭一份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協議,今後雙方將聯手在太空監測電磁信號。

據香港《南華早報》11 月 12 日報道,根據這項協議,臺灣可以獲得大陸將於明年發射的電磁監測衛星收集的部分數據。作為交換,臺灣也將拿出部分數據與大陸分享。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圖片為 " 張衡一號 " 衛星在軌飛行模擬圖

報道稱,電磁監測衛星是一種偵察衛星,配備瞭可截獲極微弱無線電信號的先進傳感器。它所收集的數據可用於民用目的,比如研究地震和火山活動在大氣層上層造成的電磁幹擾,但也可用於軍事目的,比如確定雷達站、導彈發射設施及其他隱蔽防禦設施的位置。

報道稱,有些地震在發生前會釋放電磁波,科學傢希望收集並研究那些信號,以進一步推動地震預測的發展。由北京和臺北共同出資的這個項目於上月在北京的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啟動。

報道稱,臺灣地區負責該項目的科學傢劉正彥教授說,著力於研究地震將給臺灣帶來很多好處。他說,大陸的新衛星將搭載比其他國傢發射的類似衛星更好的一系列傳感器。臺灣處於活躍的斷層線上,面臨破壞性地震的高風險。如果在地震發生前數小時或數天內,衛星可以收集到異常的電磁信號,就可以挽救生命,減少經濟損失。

2016 年 2 月 6 日凌晨,臺灣南部地區發生 6.7 級地震,造成 117 人罹難、550 多人受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報道稱,現任教於臺灣 " 中央大學 " 太空科學研究所的劉正彥教授表示,大陸和臺灣在該項目上是平等的合作夥伴,雙方貢獻瞭同樣多的數據,雙方科學傢均參與其中。

衛星上的儀器可能會捕捉到一些軍事敏感信號,比如雷達波束,但 " 對我們來說,這些人造信號是噪音 "," 必須消除這些噪音才能顯示出大自然產生的信號,後者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資料圖片:2015 年,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NASA)曾經舉辦過檢測地震挑戰大賽,希望參賽者可以研究出更加高效的方法,從人造信號中分離出與地震相關的電磁脈沖信號。(NASA)

報道稱,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早社說,由於有軍事用途,電磁監測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領域。他說:" 這是第一次。我從未聽說之前與臺灣在這一領域有過任何形式的合作。這種數據通常是機密的。"

上海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人員告訴港媒,該項目的啟動可能標志著雙方為緩解兩岸緊張局勢所作的努力。由於該項目的政治敏感性而要求匿名的這位研究人員說:" 大陸伸出瞭橄欖枝,臺灣接受瞭,但雙方都保持沉默,因為冰遠未解凍。大陸對軍事裝備的技術優勢也越來越自信。大陸軍方可能比臺當局軍方更瞭解臺灣。"

海峽交流基金會是臺灣當局設立的處理與大陸技術或商業事務的半官方機構,該基金會的一名官員說,雙方之前曾在貿易和防災方面達成過協議。

2016 年 2 月,臺南地震搜救現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顆新電磁監測衛星預計將於明年年初發射至近地軌道。它將是一個多衛星星座的首顆衛星,該星座應該能在 2020 年前覆蓋全球。

據報道,這些新衛星將以張衡的名字命名,張衡與在歐洲聞名的萊奧納多 · 達芬奇一樣都是全才。張衡是近 2000 年前東漢時期的一名士大夫,在天文、數學、工程、地理、藝術和詩歌等一系列領域取得瞭卓越的成就。他最著名的發明之一是 " 地動儀 "。據歷史文獻記載,這種儀器能夠探測到數百公裡外的震動,並測出震中的大致方向。

報道稱," 張衡 " 衛星將在 500 公裡的高度運行,每顆衛星將在不到兩周的時間內完成對地球的掃描。這一網絡建成後,研究人員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位置探測並追蹤電磁信號的來源。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