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潛艇
茫茫深海,他是潛艇的 " 眼 "
——海軍某潛艇支隊雷達技師、一級軍士長袁餘兵特寫
茆 琳
強軍心語
深海潛航,隨時準備出擊 ; 遠行無悔,為勝利戰鬥到底。
——袁餘兵
今夏,筆者隨艇出征,可潛艇剛駛離母港,就遇到瞭超強平流霧。浪花、海面漸漸模糊起來,導航塔瞬間消失在像霧像雨的朦朧裡,這遊客眼裡的仙境,恰恰是潛艇的險境,用艇長史紮根的話說:" 寧肯遇到 10 級大風,也不願遇到這種天氣,能見度不足 10 米,港內大小船隻往來不斷,觸危隱患不容小覷。"
" 老袁在哪,叫老袁上 !"
艙內,身為雷達技師的一級軍士長袁餘兵沉著自若:" 左舷 ×× 度,發現大型船舶一艘,距離 ×× 鏈。"
在袁餘兵的配合下,史艇長迅速做出判斷。艇內艇外口令頻傳,艇上各個機位隨令聯動。平時 20 分鐘就能完成的出港航程,這次足足走瞭近 1 個小時。
茫茫大海,身在艇中,袁餘兵的底氣哪裡來?筆者來到袁餘兵身邊,隻見素色的雷達屏上,一閃一圈的掃描線和頻現的目標點讓人看得發暈,袁餘兵指著一個亮斑:" 瞧,這個就是‘大公島’,高 ×× 米,×× 平方公裡。" 拿著海圖一對照,絲毫不差。
雷達本身是高精尖科技,俗稱 " 導航之眼 ",作為一名兵齡近 30 年的資深雷達技師,袁餘兵已把 " 判敵斷距 " 的招數練到瞭極致,上到萬噸油輪,下到一葉扁舟,在他眼裡均無處遁形。
" 這潛艇就像是太上老君的八卦爐,火眼金睛怎麼來,鉆在艇裡好好練。" 袁餘兵剛接觸雷達時天天碰壁,面對雷達屏和各式按鈕,手忙腳亂不說,甚至連最基本的口令也喊不清楚。可他就有一股鉆勁兒,專業書上的知識不好理解就一遍一遍地讀,一個字一個字地背,紙上的結構圖記不住,就拆開機械外殼用手電筒看著一塊一塊地比對。就這樣,袁餘兵背瞭上百張海圖,再看雷達顯示屏時,就像是帶瞭 VR 眼鏡,看啥都是立體的。
那年,袁餘兵帶著徒弟參加上級專業比武,不僅個人拔得頭籌,還取得瞭團體第一,在比武準備中自創的 " 雷達數據分析法 " 被應用到後來的數據庫建設中,大大提高瞭海軍潛航雷達偵察時效。同為雷達技師的孔軍對袁餘兵佩服得五體投地:" 老袁當年備賽時寫的‘載頻、脈寬、掃描周期’等技術參數的卡片有近萬張,稍加整理,就是訓練的好教材。"
業內人說,袁餘兵的付出,推動瞭我海軍潛航偵察事業的發展。
雖說過去瞭快 10 年,但現在回想起那次遠航,袁餘兵仍然激動不已。2008 年,我某型潛艇首次遠航,恰是七、八月份西太平洋臺風季,整個訓練過程歷經 4 次臺風,下潛 80 米深時的海水溫度達 29 ℃,氣象惡劣、情況復雜,接到任務袁餘兵既欣喜又忐忑。
袁餘兵告訴筆者,自己當時的心情比海況還復雜,外海的情況超出預期,外軍某型反潛機的機敏早有耳聞,之前兄弟單位巡航訓練,當偵察雷達掃描到該型外軍反潛機雷達信號時,反潛機已離我方很近,即使快速機動規避也很難擺脫跟蹤。
潛艇裡悶、熱、晃,但不能慌,袁餘兵盯著雷達屏,按照自己之前的假想,每每上浮到潛望狀態,就提前 3 分鐘開機,調試信號,待儀器達到最佳狀態,稍升天線,控制它盡量少露出水面,天線在海面的水波中時隱時現,潛艇無形之眼就這樣悄悄地張望開來……
" 既要減少自己的暴露幾率,還要偵測對方信號,難度確實大 !" 茶飯不思的袁餘兵看到聲吶耳機,眼睛放瞭光,耳朵聽聲吶,眼睛盯著指示燈,通過掃描周期和音頻信號的反復比對,聲吶輔判法應運而生。他立即把這一發現報告艇指,經過反復驗證,這種方法非常高效。為瞭順利完成任務,袁餘兵不允許自己有絲毫松懈,過海峽的關鍵時期,他愣是五天五夜沒下戰位,隨艇的支隊領導都對他豎起瞭大拇指。
此次任務完美結束,他們連續創造、打破瞭海軍潛艇史上的多個紀錄:單次水下充電航行時間最長紀錄、航程最遠紀錄、下潛深度最深紀錄……
近年來,袁餘兵的證書、獎章抱瞭一大摞,有人勸他歇歇腳,可袁餘兵卻越幹越有勁。隨著設備的更新,他潛心研究、對比,曾先後操作過 3 型雷達,編撰的《× 型潛艇雷達專業故障匯編》《× 型潛艇雷達訓練考核標準》等系列規范性手冊在全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