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軍評:蘇 -57 遲到瞭,總比不到好

02-25

【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俄羅斯空軍兩架蘇 -57 戰鬥機前往敘利亞,讓許多人感到驚訝。回顧冷戰時代,把最新戰機部署到戰場上是美蘇兩傢的常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蘇 -57 到敘利亞不是太早,而是遲到瞭。然而,對於英雄遲暮的俄羅斯,正應瞭那句老話:" 遲到總比不到好。"

此外,印度繼續在本周軍事領域的世界新聞內占據一席之地。" 三哥 " 又遇到瞭什麼不高興的事情,讓人可以高興一下呢?我們也來聊聊。

" 遲到 " 的蘇 -57

本周,俄羅斯兩架蘇 -57 戰鬥機出現在敘利亞的視頻一出現,引起一片驚呼。包括筆者,看到視頻的時候也是頗感驚訝。

當然,目前還不清楚這兩架飛機究竟僅是經停赫梅明基地,還是將在這裡駐紮一段時間,並參與實戰,支援正在激戰中的大馬士革東古塔區行動。

蘇 -57 作為俄羅斯最新戰鬥機,該機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完成國傢試驗。雖然從 2015 年開始,就有俄羅斯高官不停說 " 今年會完成第一階段國傢試驗 ",但是由於俄羅斯的 " 完成國傢試驗 " 就相當於我軍的 " 定型列裝 ",真正表示完成國傢試驗的標志,是戰鬥機要交付給作戰部隊,但實際上至今為止,蘇 -57 仍隻有駐紮在阿穆爾共青城基地的測試部隊裝備。這次前往敘利亞的戰鬥機,雖然尚無具體消息,但根據俄羅斯在車臣讓卡 -50、米 -28 投入實戰測試等任務中的情況來看,很可能仍是由測試飛行部隊駕駛的。

卡 -50 在車臣進行實戰測試

米 -28 不僅投入瞭車臣作戰,還光榮負傷瞭

雖然尚不能確認蘇 -57 前往敘利亞究竟是否標志該機真正完成國傢試驗,或者這次實戰飛行本身就是該機國傢測試的一部分。但這不是什麼要緊的問題,至少,讓蘇 -57 前往敘利亞,本身就表明該機已經事實上具備瞭可以進行實戰飛行的能力,俄羅斯方面對其可靠性,乃至初步作戰能力是有一定信心的。而且,如果機會合適,派尚未完成全部試驗的飛機參加實戰,蘇、俄也是有傳統的。

1973 年,蘇聯將 4 架嶄新的米格 -23 戰鬥機(2 架米格 -23MS,2 架米格 -23UB 教練機)送到敘利亞,準備參加第四次中東戰爭。不過可惜敘利亞、埃及輸得太快,等這 4 架米格 -23 組裝完成,駕駛員做好戰鬥準備的時候,戰爭已經結束瞭。

米格 -23MS 雖然是出口型,其航電設備與蘇聯自用的米格 -23M 完全不同(米格 -23 原型機連外掛點都沒有,隻能使用機關炮;早期生產型米格 -23S 主要用於測試,使用的雷達是和米格 -21MF 相同的型號,並不具備參加實戰的條件,米格 -23MS 使用的是米格 -23S 的航電系統)以色列方面如獲至寶,成功一窺這種蘇聯最先進機型的秘密,發現其許多方面存在不足,如雷達工作模式比較簡單,缺乏雷達告警裝置,易受電子幹擾影響等。

1972 年才首飛的米格 -23M 是蘇聯第一種 " 真正的 " 米格 -23 戰鬥機

雖然是 " 猴版 ",但米格 -23MS 在當時也是蘇聯能提供的最先進戰鬥機瞭

從這件往事,我們也可以看出,敘利亞在蘇聯心目中那真是 " 親兒子 " 的地位。甚至於,也可以想象,蘇 -57 在敘利亞的部署會處於一種什麼狀態。

其實,蘇聯,乃至今天的俄羅斯,在電子系統、戰鬥機總體技術方面落後於西方,也是大傢都知道的事情瞭。在當時的環境下,保密對於蘇聯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畢竟當年的蘇聯是準備著和西方隨時要開戰的,作為蘇軍預定大量裝備的主戰機型,提供米格 -23M 當然是不可能的,即使隻是米格 -23MS,上面也是有一些敏感設備的,如此急切的給到敘利亞手裡,也是有風險的。

蘇聯如此急切讓米格 -23MS 去敘利亞,或許是因為蘇聯技術部門實在太缺少一個實戰環境,來檢驗作為蘇聯第一種全盤考慮電子系統、導彈和戰鬥機結合的機型——米格 -23 的實際水平。

但相形之下,今天俄羅斯派出的卻是貨真價實的蘇 -57,而不是什麼提供給出口的 " 簡化版 " ——這可能更多考慮其出現在敘利亞戰場上所帶來的政治含義和示威意義,或許這方面的考慮壓到瞭技術保密方面的考慮,再加上,今天的俄羅斯也沒有真的到和西方劍拔弩張隨時開戰的程度,才會出現把蘇 -57 派去敘利亞的事情。

還有一點,從蘇聯到俄羅斯,這把最新戰鬥機派去對抗前線的 " 彪哄哄 " 的傳統,或許應該說是他們的民族性格使然吧。

而美國方面,對於蘇 -57 的部署的評論,既可以說是 " 霸氣側漏 ",也可以理解為外交套詞。" 我們不把蘇 -57 視為敵人 ",你既可以理解為 " 在 F-22 面前蘇 -57 就是個弱雞 ",也可以理解為 " 美國與俄羅斯在反恐問題上保持一致,美軍不把俄軍視為敵人 "。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話語的藝術瞭。

時隔 50 年,俄羅斯最先進的戰鬥機又在敘利亞首次投入實戰

正在筆者寫作此文的時候,又有兩架蘇 -57 飛機據傳抵達敘利亞

蘇 -57 戰鬥機究竟如何?

今天的軍迷們往往有一種 " 全盤否定 " 的錯覺,認為一種裝備存在某方面性能上的不足,它就一定是 " 垃圾 "," 沒用 "," 炮灰 "。但事實上當然不是這樣,雖說 "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但任何一件武器裝備都是在它特有的歷史階段發揮作用的,很多時候,那些 "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 的武器,未必就是沒用的東西。不然蘇聯的 T-34 坦克對比德國的虎豹,是不是就應該丟掉算瞭?

蘇 -57 戰鬥機現在看來,也多少有點 " 田忌賽馬思維 " 的意思。俄羅斯塔斯社去年公開報道中表示,該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達到 0.4 米 ²。而我們此前也曾報道,據曾與俄方交流的人士提供的消息,俄軍內部的一些模擬實驗中,也反映出該機很多時候相比殲 -20、F-22 乃至 F-35,算不上真正的 " 五代機 "。但這並不表明蘇 -57 就是沒有價值的裝備。

事實上,蘇 -57 的隱身性能的缺陷也是一種妥協的結果——你指望設計之初要求價格在 7500 萬美元(當然放到現在,成本可能也已經大幅度超過這個數字,估計約為 1-1.2 億美元左右)左右的飛機和設計之初成本預計就要大幅度超過 1 億美元的殲 -20、F-22(F-22 因為已經停產,其價格永遠停留在瞭當年的 1.37 億美元,有美國相關文章認為,按照匯率和相關材料漲價幅度大概計算,如果今天生產 F-22,應該有 2-3 億美元水平)這樣的戰鬥機全方面的比性能,本身就不科學。

戰鬥機這東西,終究是一分錢一分貨,想要價格上比人傢便宜一大截,性能還超出,那是很難做到的

蘇 -57 實現 " 準隱身 " 的同時,在飛行性能上,能夠達到四代機水平,航電設備在俄羅斯自身的機隊當中,也已經是前所未見。不論怎麼說,壓制所有現役三代、三代半飛機還是毫無問題的,什麼歐洲 " 兩風 "、什麼 " 阿拉斯加鷹 ",乃至作為友軍的的蘇 -35S、殲 -10C 這些,都沒法和蘇 -57 相提並論。即使是 F-35,能否和蘇 -35 空中過招,也不好說——畢竟 F-35 的隱身性能和蘇 -57 也就是 " 五十步笑百步 " 水平,且飛行性能方面,還遠不如蘇 -57 呢。如果說 F-35 有什麼方面大幅度超過蘇 -57,可能也就是在信息融合技術方面的優勢,讓它依托美軍強大系統作戰時的實際作戰效能更高。

至於網上天天說的蘇 -57" 不能開彈艙 ",也屬於以訛傳訛。蘇 -57 隻是可能在一些特定飛行姿態下,難以正常通過彈艙發射 R-77-1 導彈而已,並不存在 " 不能從彈艙裡發射 R-77" 這樣的事情。更不能單憑幾張蘇 -57 外掛導彈飛行的照片,就認為它不能使用內置武器。

雖然到現在為止沒有蘇 -57 從彈艙發射導彈的圖,但我還是相信俄羅斯軍方關於改機已經能從彈艙發射 R-77-1 的說法吧……圖為掛載多枚 FAB-250 炸彈進行試飛的蘇 -57

這樣看來,實際可能和蘇 -57 過招的對手裡,也就是 F-22 對蘇 -57 有優勢。當然殲 -20 對蘇 -57 也有優勢,隻不過除非蘇 -57 被出售給印度,否則俄羅斯也沒有理由要用蘇 -57 和殲 -20 對抗。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我國 FC-1 戰鬥機比歷史上早 10 年誕生,國內對它會是什麼態度?

以當時我國周邊緊張程度和解放軍手頭裝備的情況,解放軍空軍完全可能裝備一批這種飛機。並且國內一定會把它吹上天," 槍挑 F-22" 的主角肯定就得是 " 梟龍 " 瞭。能理解這個,相信就能理解為什麼俄羅斯媒體對蘇 -57 如此大加吹捧瞭。

想想當年殲 -10 出來的時候,網上也曾激烈爭論到底它能不能算 " 三代半 "。

即使到瞭今天,國內外軍迷,乃至專傢都還在吵吵 " 殲 -20 到底能不能戰勝 F-22" 呢。蘇 -57 作為俄羅斯目前最先進的戰鬥機,圍繞它的爭論和不客觀的評述滿天飛也是毫不奇怪的。

蘇 -57 相對於俄羅斯現役的四代和四代半(中國標準三代和三代半),都有其優勢,那俄羅斯軍方說它是 " 五代 " 機(中國標準 4 代),如果僅僅和本國的飛機縱向比較,那也沒問題嘛。至於說它比不上其他國傢的四代機,就是另一回事瞭。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蘇 -57 到敘利亞,其實對於俄羅斯來說,已經是 " 來遲瞭 " ——如果蘇聯不解體,或者俄羅斯綜合國力在上世紀 90 年代不經歷那種跳崖式下墜,那蘇 -57 本來應該在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就出現,而且可能性能還比現在要好得多——但不論如何," 遲到總比不到強 ",在 F-22 如日中天,殲 -20 旭日初升的這個時代,蘇 -57 為俄羅斯,爭得瞭世界戰鬥機排行榜上的一席之地,已經算是完成瞭使命。俄軍也肯定不論如何,會裝備上一批,用來撐起大國門面——如果不和美國大打出手,蘇 -57 欺負欺負別的對手應該還是沒什麼問題的嘛。而且,正如我們以前一直說的,要搞軍事技術革命,要搞信息化戰場,總要有一個真正實現信息化的革命性核心裝備,光靠蘇 -35S,那顯然是還不夠 " 革命 " 的。

隻是,俄羅斯天空的未來,或許要把希望寄托在普京已經點名要研制,但還沒有正式立項的全新 "5.5 代 "(如果蘇 -57 算第五代戰鬥機,那和別的國傢五代機相當水平的飛機,算 5.5 代也沒問題)戰鬥機身上瞭。到底這種飛機會是什麼樣子,或許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可供想象的話題瞭。

5.5 代戰鬥機啥樣呢?現在也隻能想象一下瞭

印度的開心和不開心

本周,印度在軍事領域,也有一些開心的事和不開心的事,我們來說說,讓大傢也開心開心。

第一是他們繼續進行密集的導彈試射,本周內發射瞭 " 烈火 2" 和 " 大地 2" 導彈,這也是本月內印度發射的第五、第六枚彈道導彈,此前他們還在本月內發射瞭 " 大地 2"(算上本周的這枚印度發射瞭 2 枚大地導彈)、" 烈火 1"、" 烈火 4"、" 烈火 5" 導彈各一枚。

印度在 2 月 21 日首次在夜間加註試射 " 大地 -2" 彈道導彈——雖說是夜間,不過天還沒全黑

這樣密集的試射,印度似乎是想要發出外交信號。目前中印關系雖然有一些問題,但似乎沒有到印度需要用連續導彈試射壯膽的程度。不過印度的外交和軍事配合向來 " 想到一出是一出 ",到底是怎麼回事,各界也眾說紛紜。

不過印度的這一輪密集試射,對於他們自己國內政治可能有著特別的意義,配合在馬代問題上的立場,鼓舞一下本國的民心士氣或許也有用。

不過從軍事角度而言的話,這一輪試射沒有什麼突破性的意義,看不出來什麼 " 威懾 " 效果。

目前,印度實際裝備作戰部隊的隻有 " 大地 " 系列,使用導彈的部隊是 333、444 和 555 導彈群(團級建制),據報道每個群裝備有約 75-100 枚導彈。其 333 團駐地位於海德拉巴附近,該部隊此前曾被發現部署到旁遮普等靠近巴基斯坦的地點。

由於 " 大地 " 導彈射程僅為 150-350 公裡,實際上僅是一種戰術導彈。在昌迪普爾發射這種導彈要威懾誰可能有點說不上——印度要真想用 " 大地 " 威懾北方鄰國,不如把 333、444、555 拉到北方的高寒山地來轉一轉更有意思,當然他們以前從來沒這麼幹過。

迄今為止,印度 " 烈火 " 系列導彈都沒有正式裝備部隊,印度僅是宣稱這種導彈從昌迪普爾發射場的發射是由軍方人員完成。但實際上這些導彈並不具備實戰構型。

也就是說,它們沒有裝備在可以機動部署的車輛上,也沒有相關配套的伺服保障車輛,實際上隻能從昌迪普爾的發射場進行發射。

相比之下,具備實戰能力的導彈是什麼狀態,大傢從中國二炮部隊早年的東風 -2、東風 -3、東風 -4 導彈上就可以看到。

東風 -3、4 導彈都有完整的運輸、保障車隊,車輛都是專門設計的,在作戰時,部隊可以機動到預定發射場,展開,完成發射。而東風 -4 更是我國第一種專門建設瞭發射井,可以處於較高戰備狀態部署的導彈。

在現代環境下,在發射場發射導彈,這玩意有多少實戰意義非常可疑。比如說,如果印度要用 " 烈火 " 導彈攻擊中國,那麼中國的衛星在幾十分鐘內就可以發現印度發射場的異動,如果雙方處於緊張局勢下,那麼完全可以用部署在西部地區處於戰備狀態的火箭軍東風 -26 導彈實施預防性打擊,一舉解決問題。這就和美國電影《紅潮風暴》裡,美國部署一艘 " 俄亥俄 " 級核潛艇到北太平洋,準備在掌握瞭彈道導彈的俄羅斯叛軍發射導彈前用 " 三叉戟 D5" 導彈首先將其摧毀是一樣的。

" 烈火 "-2 號稱有 2000 公裡的射程,一噸的載荷,然而不論射程再遠載荷再高,打不出來就沒有任何意義

印度並非不知道自己處於這樣的劣勢地位之下,但堅持從昌迪普爾進行這樣毫無威懾力的試射,到底圖個啥?或許也就是檢驗一下自傢的彈道導彈都處於能夠發射的狀態吧?

說起來,印度的航天技術其實還不錯,其研制的 PSLV 運載火箭技術水平接近於中國長征 2 號,而其新一代重型火箭所用的 S-200 大直徑固體助推器技術水平在世界上也算排的上號。

但在彈道導彈技術領域,印度卻長期處於這樣尷尬的地位——導彈技術水平還趕不上巴基斯坦——或許這應該是現代世界的導彈、核武器技術防擴散體系還有用的一個活證據吧……

畢竟印度在這方面引進技術的門路還不如被全世界封鎖的朝鮮多,而自行開發這些技術……還真不是印度這樣的投入水平和急功近利的心態所能追求的。

單甭管咋說,這回印度導彈六連發,還都沒 " 佈朗運動 ",也是一個不小的成就,他們且得慶祝一陣兒。

而另一件事估計就開心不起來瞭。

印度國防部本周宣佈,已經進行 2 年的 " 單發戰鬥機 " 競標算是告吹瞭。他們接下來就要回頭重新招標,這次允許雙發戰鬥機參加競標。

但是如果我們回頭看看當年的 MMRCA 競標,這事兒就特別有喜劇色彩。

MMRCA 競標的提出,最早是由於其自行研制的 " 光輝 " 輕型戰鬥機被空軍認定難堪大用而引起的。

" 光輝 " 的牛皮吹得震天響,可印度空軍卻不買賬

印度本來折騰瞭二十多年,就想著用 " 光輝 "(LCA)來頂替其空軍裝備的米格 -21 戰鬥機,但最終印度空軍就算捏著鼻子也隻肯接收 2 個中隊。

這樣一來,印度龐大的空軍規模就維持不下去瞭。隨著事實上構成其空軍半壁以上江山的米格 -21 和米格 -27 已經到瞭 " 續不下去 " —— 2000 年前後,印度找俄羅斯改造瞭一批米格 -21BISon 戰鬥機,也曾試圖給米格 -27 裝上強大的 AL-31F 發動機來 " 續命 ",但最後的結果,這兩個項目都被證明效果不好。

現在,又經過十多年使用,即使是這些米格 -21BISON,也到瞭該退的時候瞭。畢竟當年改造的目的,也隻是在 " 光輝 " 到貨前,給空軍臨時應應急而已。

在沒有後續新機的情況下,印度空軍隻能是不斷能縮小規模,如今已經縮減到 31 個中隊。而按照其當初雄心勃勃的目標,是要擴充到 42 個中隊的。

俄羅斯的蘇 -30MKI 雖然是好,但印度認為太貴瞭。這種戰鬥機當初價格是約 5110 萬美元(2007 年價格),印度方面嫌貴,但大傢都知道,隨著匯率變動、俄羅斯經濟形勢,在印度和俄羅斯談判後續購買蘇 -30MKI 的過程中,售價不減反增。到瞭 2014 年,印度 HAL 公司給出的一個說法是,該公司對蘇 -30MKI 進行翻新維修的價格是 1921 萬美元,這個價格大約是該公司生產新機的三分之一,換句話來說,此時蘇 -30MKI 的價格已經達到瞭 5765 萬美元。(俄羅斯自用的蘇 -30SM 造價約合 3000 萬美元)如果在此基礎上,由俄羅斯在蘇 -30MKI 基礎上,研制符合印度要求的 " 三代半 " 戰鬥機,價格估計就要照著蘇 -35 去瞭,賣給中國的蘇 -35 價格約為 8500 萬美元,賣給印度的價格可能會達到接近 1 億美元瞭。即使是印度海軍購買的 " 檔次 " 較低的米格 -29K,價格也要達到合 5300 萬美元。

拿這麼貴的飛機去替換米格 -21 和米格 -27,以及即將退役的老米格 -29、幻影 -2000 ……印度還真沒這麼多錢。

正是因為印度給出的報價太低,MMRCA 項目參加競標的就隻剩下 " 陣風 "" 臺風 "、F/A-18、F-16 和米格 -35 瞭。

MMRCA 計劃招標的最後結果,是法國 " 陣風 " 中標,但印度實在無法和法國談下來價格的問題——法國再怎麼也不可能賠本賺吆喝啊,印度你想拿金融危機前的價格來買現在的飛機這怎麼行呢?結果印度就絕望地看到," 陣風 " 實際成交價比當初 MMRCA 項目競標的目標價漲價 100%,達到接近 8000 萬 -1 億美元。

但既然莫迪都和法國人簽字瞭,而印度也實在是沒有新戰鬥機可用,最後隻能買 36 架 " 陣風 " 先頂一頂。

接下來,印度人就腦洞大開瞭。前任印度國防部長帕裡卡爾認為,既然你有兩臺發動機的 " 陣風 " 要賣 8000 萬,那如果我買一種隻有一臺發動機的飛機,是不是價格就能降到一半瞭呀?

……

怎麼說呢,這還真是有希望——如果這個招標在 2007 年進行的話。

當時瑞典向泰國出售的 JAS-39C" 鷹獅 " 價格為 4750 萬美元,差不多是 " 陣風 " 價格的一半——法國 2011 年 " 陣風 M" 戰鬥機飛離價格 7900 萬歐元(合 9712 萬美元)

作為三代戰鬥機中最為袖珍的型號," 鷹獅 " 的價格可能也是三代戰鬥機的底線瞭

看一下瑞典近年來賣 " 鷹獅 " 的案例,可以發現他們喜歡連帶後續幾十年的服務一起賣,因此價格都是在 1 億美元左右一架,但如果按照印度 HAL 公司那個 " 翻修價格相當於新機價格三分之一 " 的算法算一下,再去掉彈藥和其他維護費用,那麼價格在 4000-5000 萬美元之間還是可信的。

但是瑞典向巴西出售 " 鷹獅 E" 戰鬥機,連帶 25 年維護費用的價格,算下來相當於 1.5 億美元一架。也就是說,瑞典參加 " 單發戰鬥機 " 競標的 " 鷹獅 E" 的價格,早已不是 4000-5000 萬美元能搞定的瞭, 算他漲價三分之一,那就是 5200-6500 萬美元——也就是說和印度繼續造蘇 -30MKI 的價格差不多……

至於美國 F-16 Block 70 的價格,看看美國把它出售給阿拉伯國傢的價格,動輒 1.2 億美元朝上。國際上有沒有便宜的 F-16 呢?有的,美國賣給東歐一些國傢的二手 F-16,就相當便宜。但印度買這種二手飛機——印度政府大概會表示丟不起那人。

這樣一看,單發飛機其實也並不便宜。

其實這事情很簡單,世界上甭管是哪個國傢的軍火,都是一分價錢一分貨。有些國傢自用的裝備或許算是很便宜,但拿到國際市場上賣,如果比競爭對手便宜太多,那自己豈不是也吃虧?印度人似乎沒搞清楚什麼叫 " 買的沒有賣的精 "。

要淘便宜貨,秘訣也是有的——學學泰國、緬甸等這些國傢,講究一個 " 眼明手快 ",看準瞭,立刻下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像印度這樣,被人忽悠半天,然後再回憶回憶自己到底要買的是啥來著……然後議會再就價格問題吵上幾年……最後好不容易決定買瞭,賣主一攤手:不好意思我給你的那價格是十年前的瞭,現在可是連個飛機毛都買不起咯……

這還淘個啥便宜貨啊。

其實按照印度軍方和政府的要求,這個事兒還是有解的,自己開發啊……

隻是," 光輝 " 的情況大傢也都看到瞭。

所以,這事怎麼說呢,其實和上面我們說導彈的情況類似。印度的雄心,和它在國防科研方面實際投入的經費和力量,遠遠不能相稱,更何況還沒有 " 制度 " 優勢。所以,印度的這個 " 崛起 " 啊,恐怕也和他們的軍購一樣,就隻好繼續 " 將 " 下去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 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