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武松的雪花鑌鐵雙刀到底長啥樣?

09-09

雙持武器的技法在世界各國都並不罕見,但是歐洲的雙劍的劍法是一長一短兩把劍,而日本的二天一流也是一長一短兩把刀。但在中國,雙持武器大多都是一模一樣的兩把武器,雖然不算獨樹一幟,但也很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我們提起雙持武器,大多想到的都是雙刀,在中國傳統武術中,確實也是雙刀比雙劍更為常見。人們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水滸傳》中手持雪花鑌鐵雙刀的行者武松。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武松自然隻是小說虛構的人物。但是關於雙刀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晉書 • 卷九十七 • 列傳第六十七》:" 自孫權以來,不朝中國。至武帝太康中,始來貢獻。咸康二年,范逸死,奴文纂位。文,日南西卷縣夷帥范椎奴也。嘗牧牛澗中,獲二鯉魚,化成鐵,用以為刀。刀成,乃對大石嶂而咒之曰:「鯉魚變化,冶成雙刀,石嶂破者,是有神靈。」進斫之,石即瓦解。文知其神,乃懷之。"

而在南北朝時期,北齊的著名文學傢顏之推寫過一本志怪小說《還冤記》,其中就有一個小故事中有使用雙刀的描寫:" 河間國兵張鹿、經曠二人,相與諧善。晉太元十四年五月五曰,共升鍾嶺,坐於山椒。鹿酗酒失性,拔刀斬曠。曠母爾夕夢曠,自說為鹿所殺,投屍澗中,脫褌覆腹,尋覓之時,必難可得,當令褌飛起以示處也。

明晨追捕,一如所言。鹿知事露,欲規叛逸。出門輒見曠手執雙刀,來擬其面,遂不得去。母其告官,鹿以伏辜。" 由此可見雙刀在我國出現的比較早瞭,但是早期的記載都是民間使用雙刀,而在戰場上使用雙刀的有史可查的最早是南宋名將李顯忠,《宋史 • 卷三百六十七 •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夏人以鐵鷂子軍來。顯忠以所部拒之,馳揮雙刀,所向披靡,夏兵大潰,殺死蹂踐無慮萬人,獲馬四萬匹。"

此後用雙刀的很多,更出瞭不少以 " 雙刀 " 為綽號的名將。比如朱元璋部將王弼,記載 " 其先定遠人,後徙臨淮。善用雙刀,號雙刀王。" 但是最早的雙刀的刀法記載,是明代嘉靖年間唐順之所纂輯的《武編》。在《武編》前集卷五中,有一篇專論雙刀技術的文章。

這篇關於雙刀技法的記載,主要是講雙刀如何對抗長棍乃至長槍。是一套對拆的套路技法,對手持長棍棒喂招,雙刀具體如何應對。單從技法來說,都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實用技巧,並無什麼花哨的表演套路。

如今流傳下來的雙刀技法就更多瞭,筆者由於小時候特別喜歡武松,很喜歡武松的那一對雪花鑌鐵雙刀,所以也專門學習瞭雙刀的武術技法,並且作為主修的兵器。宋代雙刀到底模樣如何已經不可考瞭,並且梁山好漢武松也隻是一個虛構的小說人物。所以筆者隻能參考現在流傳下來的雙刀形制專門訂做瞭一對花紋鋼雙刀。

中國傳統雙刀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一對雙刀都插在一個鞘中,這點筆者還未在其他國傢的雙持武器上見到過,應該可以算是中國獨創的特色。這種一鞘雙刀的攜帶方法來說,相對更加便攜,若是腰兩側各掛一把刀,走路還是有些礙事,鞘會打腿。但是缺點就是出鞘就略慢,拔出刀後多出來一個兩手分刀的動作。不過隻要不是近距離偷襲,倒也不需要出鞘很快。無論是遇上盜匪或是敵軍,起碼的拔刀出鞘的時間並不緊張,當發現敵人後再出鞘分於雙手,也還來得及。至於近距離偷襲的情況一般發生在室內較多,這種狹窄環境來說,也並不適合長刀的發揮。

這對雙刀單把全長為 90.3 厘米,刃部長為 69 厘米,刀身最寬處為 5.8 厘米,刀身最窄處為 4.4 厘米,刃最厚處為 0.6 厘米。刀尖處開反刃,有利於刺擊也可以調節重心,所以刀頭看著較寬,但實際重心在護手前 16 厘米左右的地方,重心並不算太過靠前。以筆者個人來說揮舞起來並不費力。

中國雙刀為瞭能夠同放進一個鞘中,兩把刀的護手是半圓形,這樣插進鞘中兩把刀的護手正好拼成一個圓形。而刀柄的橫截面形狀也是接近半圓形的,握在手中時靠近手心的一面較圓潤,靠近手指的一面也就是兩刀插進鞘中互相貼合的一面就較平,但是因為邊緣打磨的比較圓潤,在握持時手感並不比一般橫截面為橢圓形的單刀握起來有什麼不舒適的地方。反倒是較平的那一面卡在指關節處,感覺握起來更穩。

護手雖然隻是半圓形,看起來比一般的圓盤護手少瞭近一半的保護面積,但實際上護手內側部分本身就較少會用到,再加上雙刀兩刀互相配合,即便少瞭半邊護手,但在實際對抗中影響並不大。

既然是仿照武松的雪花鑌鐵雙刀,自然這對雙刀的刃材選用的就是花紋鋼瞭。因為古籍所描述的中的雪花紋具體是一種什麼樣的紋路現在已經不可考瞭。但至少可以肯定絕不是常見的流水紋,所以筆者這對雙刀的花紋選擇的是仿照烏茲鋼大馬士革的花紋制作的,這樣大約更接近雪花的紋路。這對雙刀淬火方式是水淬,並且隻是刀刃沾水。上圖中仔細看是可以看出刃部顏色與刀身有一條較為明顯的線。那就是刃部局部淬火形成的馬氏體結晶與刀身未完全淬火的珠光體組織的色差。這種局部熱處理處理方法可以保證刀刃硬度較高,更為鋒利,而刀身韌性較高,不易折斷。

筆者這對雙刀的刃部硬度根據測試就達到瞭 59HRC,這在長刀中硬度已經算是相當高的瞭。並不是不能做更高,而是做更高的硬度就容易出現崩口,而這對雙刀無論是砍鐵釘或者是砍骨頭,均未出傷刃的情況。這就能體現出刀匠師傅的經驗,因為水冷速度快,可能在水裡多沾一秒就有可能造成刀刃發脆,雖然紙面上看硬度更高,但是斬硬物的時候就容易崩口。一般我們說起局部熱處理都是第一個想到日本的覆土燒刃技術,覆土燒刃技術雖然是日本獨創的,但是局部熱處理的技術並不止覆土燒刃一種。實際上局部熱處理的技術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西漢劉勝墓出土的佩劍,刃部硬度高達 HV900-1170 ( 顯微硬度 ) ,而芯部硬度保持在 HV220-300,基本還是保持在原有未熱處理時的硬度,可見當時的局部淬火技術非常成熟。

與歐洲長短劍與日本的長短刀中短的那把武器主防守,長的那把武器主進攻不同,中國傳統雙刀因為兩把刀幾乎一模一樣,所以並沒有一把刀專門用來防守的設定。雖然兩把刀在戰鬥中一樣是一把主攻一把主防,但並不固定,兩把刀的攻防都是在不斷變化的。變化更多也就讓對手更加難以招架,但是也相對來說更難上手。所以中國傳統的雙刀練得好的一個照面就能解決對手。另外,想短打長隻能依靠雙持。而且在對抗缺乏遠程和組織性的盜匪等對手的混戰環境時,甚至可以在人群中利用走位和爆發力殺個幾進幾出,非常適合混戰的情況。所以才說單刀看手、雙刀看走。但是練的不到傢,兩手協調性不夠,反而會兩隻手互相幹擾,威力還不如拿一根木棍。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 • 網易號 " 各有態度 " 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於秦弩都有哪些錯誤觀點?

匈牙利牧羊人長斧鑒賞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赫梯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 Navaja 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佈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