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命令》| 收假教育,一場關於甲午戰爭的反思徹底讓大傢收心瞭

02-04

原標題 :《一紙命令》| 收假教育,一場關於甲午戰爭的反思徹底讓大傢收心瞭

《一紙命令》,這是一個年輕軍官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寫的是他最熟悉的軍營生活。作品首次全景式展現瞭基層軍營的真實生活,透析基層官兵的真情實感,也是聯勤保障部隊成立一年來的首部長篇小說。讀者可由這些人物窺見當代軍人的內心世界,可以感知年輕一代軍人的精神追求。

中國軍網微信將陸續刊發小說《一紙命令》中的精彩章節。謹以此向軍隊改革期間的全體戰友致敬!

第八十二章甲午殤思

資料圖:油畫《甲午海戰》

王春陽翻開桌上的新年臺歷,看到 " 甲午年 "3 個字,心中隱隱作痛。

中日甲午一役,打斷瞭中國發展進程,加深瞭民族苦難悲愴。王春陽反復思考著:取一瓢飲,有多少人還依然感到淡淡的血腥,又有多少人如鯁在喉?

元旦放假最後一天的收假教育,王春陽沒有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總結,而是結合甲午戰爭進行瞭一場特殊的戰備形勢教育。

"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以中國失敗而告終,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簽訂瞭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款白銀兩億兩,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 王春陽說," 這是中學歷史課本上的一段話,想必大傢並不陌生,我們今天就談談中日甲午戰爭。"

王春陽的開場白,並未引起大傢的重視,有人點頭,有人看向遠方,有人說著悄悄話,嬉嬉笑笑的,像是還沉浸在假日的迷夢裡。

看到眼前一些人的無動於衷,王春陽原本有些麻痹的神經被再次觸動,發自心底的痛感卻是如此真實。王春陽一拍桌子:" 不僅不應該陌生,還要記憶猶新,刻骨銘心。

" 頭腦裡缺乏憂患意識,就無法體味責任的重大和使命的神聖。" 王春陽又大聲說," 我們絕不能被另一個甲午喚醒!"

大傢立刻安靜瞭下來。王春陽緩和瞭語氣說:" 在近代中國歷史上,包括甲午戰爭在內的各類重大外敵侵華事件有 300 餘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竟有 600 餘個,個個事件都是痛心史,件件條約皆是悲傷事。作為軍人,我們都忘記這些民族苦難、國傢之殤的屈辱史瞭嗎?"

稍稍停頓後,王春陽給大傢先行介紹瞭一下,中日甲午海戰的實力對比:

甲午海戰爆發前,中國海軍由北洋、南洋、福建、廣東 4 支艦隊組成,共擁有大小艦船 78 艘,魚雷艇 24 艘,總噸位 83900 噸。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共擁有艦船 31 艘,魚雷艇 24 艘,總噸位 61373 噸。

論噸位和艦艇數量,那時的中國海軍強於日本,位居當時世界第 9 位,日本位居第 11 位。

從裝備上講,陸軍武器沒有差距,海軍的軍艦在噸位和火炮射程上甚至略占優勢,王春陽問道:" 這場武器裝備代差最小、外界看來最有可能打勝的一仗,為什麼敗得這麼慘?"

" 首先敗在瞭觀念上,有人形容說,‘中國打瞭一場滿以為勝券在握,卻準備不足的戰爭’,這就說明瞭當時清政府的心態。" 楊銘站起來說。

楊銘像有準備似的講道:" 日本海軍明治維新時期還是一片空白,為瞭填滿軍國主義的血盆大口,達成覆滅中國、獨步世界的癡心妄想,幾十年間,日本以國傢財政收入的 60% 來發展海、陸軍,明治天皇還決定每年從自己宮廷經費中撥出 30 萬日元,再從官員薪水裡取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而 1894 年,清政府的王公貴族隻想這一年早早過去,他們都在為已經垂簾 34 個年頭慈禧太後來年的六十大壽張羅賀禮。"

楊銘不無感慨地說:" 一邊是笙簫裊裊的太平盛世,另一邊是磨刀霍霍的精密盤算,冥冥之中勝負已定。"

大傢聽後一個個默不作聲,思緒仿佛一下子被拉向那個年代,那場戰鬥。

" 是呀,不能以不打仗的心態,準備打仗的事。" 王春陽十分同意楊銘的觀點,又說," 甲午之敗,雖然敗在海上,實則敗在心上。眼為心靈之窗,缺乏世界眼光,是由於心的混沌。"

王春陽又給大傢看瞭看手中甲午前的兩份禮單:

一份是 1793 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來華時送給乾隆皇帝的禮品:蒸汽機、天體運行儀、榴彈炮、連發手槍、望遠鏡等;第二份是 23 年後英國阿美士德使團送給清廷的禮品:香水、呢絨、玉石、美酒、畫像、鏡子、瓷器、玻璃燭臺等。

第一份禮品代表歐洲工業革命最先進水平,是西方世界近代化光芒第一次照向中國。遺憾的是,這些科技含量及軍事價值極高的東西,卻被清王朝當作奇淫巧技不屑一顧。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時,竟發現包括英國制造的天文儀器等被堆放在一間廁所裡。由此中國失去瞭學習西方,盡早進入軍事近代化歷程的一次絕佳機遇。

王春陽語重心長地說:" 甲午慘敗早已從這兩份禮單的變化中就埋下瞭伏筆。"

沉默瞭一會兒,王春陽突然問道:" 我們這裡有去過劉公島的嗎?"

楊松和幾名戰士舉起瞭手。

" 楊松,你去過劉公島?" 王春陽有點興奮。楊松點瞭點頭:" 我前年休假時去過。"

" 那你說說,走出甲午海戰紀念館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 我覺得當時導遊說的一句話,倒是很能代表我們的感受。他說:‘是中國人都會生氣,但上瞭返程的遊艇,回到大街上,大多數人就平和瞭。很快,很快!’ " 楊松回憶說," 想想也是,事不關己,自然高高掛起。"

"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王春陽問。

" 可能是,我國三十多年都沒有打仗瞭!" 楊松回答說。

" 楊松給出的理由,大傢贊同這一說法嗎?" 王春陽抬頭,再次掃視瞭一下人群。

多數人點頭,也有人不知所雲。

" 我看這個觀點值得商榷,誠然,多年未打仗,會給人造成一定的麻痹心理,但還不能完全歸咎於缺乏戰事上,備戰,不能僅靠戰爭刺激。" 王春陽說," 就算當時與日本開戰,國破傢亡之際,清政府朝廷內部,很多人就在袖手旁觀,有的甚至塞磚設障,專等著看李鴻章的笑話。戰後,南洋水師甚至找日本人討要一艘艦船,原因是這艘艦船本是他們的。他們討要的理由也很鮮明,與日本人開戰的,是北洋水師,不是他們,所以,那場戰事不關他們的事。"

王春陽說完這些,這次沒人再笑,而是一個個表情凝重。

王春陽又舉例道:" 從日俄戰爭到九一八事變之前,日軍二十餘年未經大戰,而中國卻一直處於軍閥混戰當中。照理說,抗日戰爭,身經百戰的中國軍人遇上這些沒上過戰場的日軍,該是勢如破竹,即便國力有差距,在戰場指揮、戰術素養上也應大大超越對手。"

大傢似乎領悟到瞭一些弦外之音,一個個認真地聽著,王春陽接著說:" 事實恰恰相反,日軍在開戰之前,在情報、物資、訓練等多方面已經籌劃瞭幾十年,在作戰指揮、戰術素養等方面也進行瞭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準備,而忙於內戰的中國軍人雖有實戰經驗,卻缺乏科學的訓練與充分的戰爭準備,以至於抗戰前期大片國土淪喪,國傢和人民付出瞭慘痛的代價。

" 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積蓄二十年的力量打敗瞭強大的宿敵吳國;漢朝以幾代人的充分準備,終於消除北方匈奴鐵騎的威脅,營造瞭邊境百年的安寧;瑞士完善的軍事戰備和訓練體系,讓二戰中強大的德軍也望而止步,使國傢免於戰火蹂躪。" 王春陽和大傢又環顧瞭歷史,更形象地說明瞭," 一個國傢、一個民族、一支軍隊,隻有時刻樹立危機意識,才能不斷革除積弊,打贏戰爭,維護和平。反之,就算置身戰火之中,也難以認真地進行戰爭研究,隻能從失敗走向下一場失敗。"

講到這裡,大傢頻頻點頭,覺得王春陽這個說法很能說明問題。

" 在長期的和平環境中,國民‘無敵國外患’的和平麻痹思想漸生漸長,軍人當和平官、和平兵的現象比較普遍,軍人‘天生為打仗’的血性和鬥志日漸消磨。" 王春陽感慨地說," 戰備不能有片刻松懈,必須時刻警惕。客觀如此,我們更應該在主觀上努力。"

" 北洋艦隊是在清朝政府深感海防危機時建立起來的。建隊初期,艦隊官兵深感責任重大,訓練也相當刻苦,‘刻不自暇自逸,嘗在廁中猶命打旗傳令’。可到瞭戰爭前夕,特別是隨著艦隊的成型,官兵自以為亞洲無敵,戰備意識明顯下降。"

王春陽沉思瞭一會兒,略顯沉重地說:" 訓練保養經費被挪用、戰鬥實彈儲備嚴重不足的情況比比皆是,戰艦有時甚至被用作官員的觀賞船;艦隊官兵酗酒聚賭成風,有的甚至在艦炮上晾起衣物,艦隊初期的危機感蕩然無存,嬌氣腐風彌漫軍中。以至海戰後期,日方魚雷艇竟能沖入北洋艦隊港內,成功夜襲多艘軍艦,而當時北洋艦隊的多個管帶竟不在艦上。日本艦隊正是看準瞭這一點,屢屢挑釁,把北洋艦隊從黃海趕到‘老窩’,最終把北洋艦隊趕上瞭絕境。

" 走出甲午,不是走出悲情,而是走出局限,不僅撫平心靈上的傷口,更要揭開歷史的傷疤,刮骨療毒,以求生發出走向未來的青枝綠葉。" 王春陽總結道," 這驚醒我們,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無論國傢綜合實力如何強盛,作為一名軍人,必須丟掉幻想,時刻準備上戰場。"

一個多小時的節日收心課,讓大傢的心徹底收回來瞭,轉瞬間充滿瞭訓練的豪情。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王禮光,男,1982 年 12 月生,安徽阜陽人,少校軍銜,現任鄭州聯勤保障中心宣傳處幹事。先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前衛報》等軍內外媒體發稿千餘篇。

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王禮光 著

授權發佈

相關鏈接

(六十九)

(七十)

(七十一)

(七十二)

(七十五)

(七十六)

(七十七)

(七十八)

(七十九)

(八十一)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王禮光

編輯:陸金路

編審:曲延濤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請註明來源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