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網 2 月 17 號的報道,伊拉克議會國防與安全委員會主席哈基姆 · 紮米利透露,伊拉克向俄羅斯購買的首批 T-90 主戰坦克已從俄羅斯發出,而根據伊拉克國防部的消息源以及當地媒體公佈的圖片顯示,坦克已經抵達伊拉克。
(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T-90 坦克是俄羅斯武裝力量中的 " 當傢車型 ",曾被普京稱贊為 " 繼核武器之後最強大的威懾武器 "。
坦克素有 " 陸戰之王 " 之美稱,是戰爭中威力極大的武器。二戰時期,蘇聯軍隊擁有強大的裝甲力量,不僅數量眾多,而且不乏傑作,為蘇德戰爭的勝利做出瞭巨大貢獻。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二戰時期蘇聯軍隊所使用的部分重要坦克。
T-24 中型坦克
T-24 是由哈爾科夫共產國際機車廠(KhPZ,前哈爾科夫機車廠)坦克設計小組獨立研制的第一型戰鬥車輛。
研制背景
1928 年蘇聯在烏克蘭哈爾科夫的哈爾科夫共產國際機車廠成立瞭一所坦克設計局。此廠的第一個坦克項目就是 T-12 坦克。該坦克是 T-18 的較大版本,擁有功率更大的引擎。後因機動表現令人失望,廠方決定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工作。新的坦克設計方案被命名為 T-24 坦克。T-24 坦克在設計上解決瞭傳動和供油系統的問題,同時裝上瞭更大的炮塔。在實施前期測試時,盡管發生瞭引擎著火事故,導致被迫換裝 T-12 原型車的炮塔才能繼續測試,但其表現仍然令人滿意。
工人及官員與 T-24 坦克的合影
作戰性能
T-24 坦克的重量和單位壓力被降低,其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和坦克速度也都得到瞭提高。T-24 坦克前部駕駛艙左側安裝瞭第 4 挺機槍,並設置瞭機槍手座位。由此,坦克的火力分成瞭三層,這是坦克發展史上的創新。T-24 坦克的裝甲在當時可算優良,但該車的引擎和傳動系統存在諸多問題。
T-24 坦克三視圖
T-27 超輕型坦克
T-27 坦克是蘇聯於 20 世紀 30 年代研制的超輕型坦克,二戰時期仍在蘇軍中服役。
T-27 超輕型坦克結構圖
研制背景
1927~1930 年間,蘇聯以 T-16 輕型坦克的底盤為基礎發展瞭數款超輕型坦克。這些車輛在設計中有許多缺陷,但性能在當時還算不錯,而改正這些缺陷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因此,蘇聯從英國購買瞭 26 輛早期型卡登 - 洛伊德 Mk Ⅳ超輕型坦克,這批車輛被重新命名為 25-V(一些檔案文件稱為 K-25)。同時,蘇聯政府也購買瞭許可證用於大規模生產。然而,蘇聯的工程師並不完全滿意早期型卡登 - 洛伊德 Mk Ⅳ的性能,在大規模生產之前對其進行瞭改進。經過這些改進,新的超輕型坦克相對於英國的型號有瞭很大的變化。1931 年 2 月 13 日,它被命名為 "T-27" 並投入使用。
保存至今的 T-27 超輕型坦克
作戰性能
T-27 的車體由軋制的裝甲板鉚接而成,部分為焊接,車頂有兩個方形的艙門。所有的裝甲板接縫處都用帆佈墊片進行瞭密封,用於增大 T-27 的涉水深度。
T-27 沒有任何的內部或外部通信聯絡設備。兩車之間的聯絡主要依靠信號旗來完成,這也是那一時期蘇聯坦克的典型特征。車輛的動力來源於 GAZ-AA 水冷四缸汽油發動機(仿制福特 -AA)。在每分鐘 220 轉的情況下,輸出功率可達到 30 千瓦。
T-27 有 2 名乘員:車長 / 機槍手和駕駛員,車上安裝瞭 1 挺 7.62 毫米 DTM1929 型機槍。蘇軍在使用中發現 T-27 非常簡單和容易操作。不過,因為使用的是窄履帶,所以不能有效地在沼澤和雪地使用。T-27 的內部空間太小,隻有相對矮小的士兵才能進入,而且根據以往的經驗,缺少全方位旋轉炮塔使得坦克的渡河能力不足。
T-40 兩棲坦克
T-40 坦克是蘇聯於 20 世紀 30 年代末研制的兩棲坦克,參加瞭蘇德戰爭初期的戰鬥。
研制背景
該坦克是 1939~1940 年間,由第 37 工廠的阿斯特洛夫設計組研制成功的。研制過程中,曾參考瞭蘇軍在蘇波戰爭中繳獲的 7TP 輕型坦克,這在機槍塔和防盾的形狀上有所體現。T-40 有 T-40、T-40A、T-40C 等型號,於 1941~1946 年間在蘇軍中服役。T-40 配備在蘇軍的各坦克旅中,但在戰爭爆發後的 1941 年底就消耗殆盡瞭。
保存至今的 T-40 兩棲坦克
T-40 兩棲坦克的車體設計新穎,與船的形狀近似,前部寬大而低矮,機槍塔裝在左側略靠後的地方。車輛尾部有個四葉片螺旋槳,水上行駛時靠它驅動,並由兩個尾舵操縱航向。車體還有浮動油箱以便增加車輛浮力。該坦克有 1 挺 12.7 毫米重機槍裝在機槍塔上,由車長操縱;另有 1 挺 7.62 毫米前機槍,裝在車體前部,由駕駛員操縱。
T-40 的動力裝置為 6 缸水冷汽油機,動力傳動裝置的佈置和 T-37 坦克類似,其懸掛裝置采用獨立扭桿式,這比 T-37 坦克的平衡式懸掛裝置要先進得多,有利於提高越野性能。每側有 4 個負重輪、3 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其車體和機槍塔為鋼裝甲全焊接結構,裝甲厚度 6~14 毫米。
T-26 輕型坦克
T-26 坦克是蘇聯紅軍坦克部隊早期的主力裝備,廣泛使用於 20 世紀 30 年代的多次沖突及二戰之中。該坦克被認為是 20 世紀 30 年代最為成功的坦克設計之一,產量極高且衍生型眾多。
T-26 輕型坦克結構圖
在早期的蘇聯坦克中,T-26 坦克是比較有名的一種。1930 年,列寧格勒的佈爾什維克工廠參照從英國購買的維克斯坦克,經改進設計,制造出 20 輛類似的坦克,定名為 TMM-1 和 TMM-2 坦克。在和其他設計進行對比試驗後,革命軍事委員會於 1931 年 2 月 13 日決定采用以維克斯坦克為基礎設計的新坦克,並正式命名為 T-26 坦克。
T-26 坦克一般被用來支援步兵,曾經參加過 1936 年的西班牙內戰、1939 年蘇日哈拉哈河戰鬥和 1939 年的蘇芬戰爭,一直被使用到二戰初期,在蘇聯坦克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該坦克的主要缺點是裝甲防護較差,在蘇日哈拉哈河戰鬥和蘇芬戰爭中損失較大。不過,這也成為蘇聯以後研制 BT-7 輕型坦克和 T-34 中型坦克的契機。
在戰鬥中被德軍繳獲的 T-26 輕型坦克
T-26 坦克和德國一號坦克都是以英國維克斯坦克為基礎設計的。兩者底盤、外形相似,但 T-26 坦克的火力大大高於一號坦克和二號坦克,甚至超過瞭早期三號坦克的水平。早期 T-26 坦克的主炮為 37 毫米口徑,後期口徑加大為 45 毫米。不過,T-26 坦克的裝甲防護差,沒有足夠能力抵抗步兵的火力,T-26 坦克的機動能力較強,公路最高速度達 36 千米 / 小時,越野最高速度為 16 千米 / 小時。
T-26 坦克取消瞭指揮塔,使得車長的觀察能力大打折扣,而且車長還要擔任炮長,作戰的時候幾乎無暇觀察四周,因此很容易被側後的火力襲擊。此外,T-26 坦克的火控能力也不太好,精確射擊能力不足,據說在 300 米內才可以取得比較高的命中率,而這麼近的距離對於裝甲薄弱的 T-26 坦克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BT-2 快速坦克
BT-2 快速坦克是 BT 系列快速坦克的第一種量產型,於 1932 年面世。
BT-2 快速坦克結構圖
研制背景
蘇聯一直重視輕騎兵的作用,所以要求坦克具有很高的速度,這就使蘇聯坦克設計人員對美國的克裡斯蒂坦克產生瞭濃厚的興趣,因為這種坦克的機動性很好。1930 年,蘇聯向美國購買瞭兩輛克裡斯蒂坦克。1931 年,在沃羅涅什進行瞭廣泛的試驗。同年,蘇聯設計瞭一種基於克裡斯蒂坦克的簡化型坦克,稱為 BT-1 快速坦克。BT-1 坦克經試驗不適合作戰要求,生產瞭兩輛樣車之後就停產瞭。1931 年底又設計出 BT-2 型,經試驗後,在 1932 年 1 月開始批量生產。
BT-2 以 BT-1 為藍本研制而成,新設計瞭一個炮塔,安裝瞭 1 門 37 毫米口徑反坦克炮,車身正前方加上一條鋼管去固定誘導輪軸,這成瞭後來 BT 坦克的典型特征,其車身結構為焊接和鉚釘鉚接的混合。與 BT-1 一樣,BT-2 可以選擇用履帶或車輪行駛。因為蘇聯國土遼闊,有許多地方是沒有公路的原野,因此在實際使用時發現很少有機會用車輪行駛。
BT-7 快速坦克
BT-7 是 BT 系列快速坦克的最後一種型號,在 1935 ~ 1940 年間大量生產。該坦克在二戰中得到瞭較為廣泛的應用,其設計經驗還成功運用到更新型的 T-34 中型坦克上。
BT-7 快速坦克結構圖
1934 年,蘇軍提出重新設計 BT 快速坦克,要求將車體裝甲改用焊接裝甲,並加大裝甲板傾斜角度,以增強防護力。1935 年,改進工作完成,改進後的 BT 快速坦克被命名為 BT-7 快速坦克。二戰初期,BT-7 坦克主要供遠程作戰的獨立裝甲和機械化部隊使用,但因其裝甲防護薄弱,不適於與敵方坦克作戰,所以在 1941 年的莫斯科會戰後便讓位於更出色的 T-34 中型坦克。
為瞭克服裝甲薄弱的缺點,BT-7 坦克的車體裝甲使用焊接裝甲,並加大瞭裝甲板傾斜角度,以增強防護力。該坦克采用新設計的炮塔,安裝 1 門 45 毫米火炮和 2 挺 7.62 毫米機槍。為使主炮和機槍能在夜間射擊,坦克上增裝瞭 2 盞車頭射燈並在火炮上安裝瞭 1 個遮罩。後來生產的 BT-7-2 型坦克還有 2 個牛角形的潛望鏡。
BT-7 坦克的動力裝置為新型的 M17-TV-12 汽油發動機,每分鐘 1760 轉,功率為 372 千瓦。這種發動機是德國寶馬汽車公司發動機的翻版,最初是為飛機設計的。該發動機可以使 BT-7 坦克的道路行駛速度達到 72 千米 / 小時,越野速度達到 50 千米 / 小時。該坦克的車組成員有 3 人,分別是車長(也擔任炮手)、裝彈員和駕駛員。
T-34 中型坦克
T-34 坦克是蘇聯於 1940 ~ 1958 年生產的中型坦克,是二戰期間蘇聯最好的坦克之一。它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T-34 中型坦克結構圖
1937 年,柯明頓工廠被委派研發一款新型中型坦克,設計代號為 A-20。同年 11 月,設計工作完成,設計方案集 BT-1 至 BT-7 之大成。之後,蘇聯著名戰車設計師柯錫金建議發展純履帶式的車型,以適應蘇軍的作戰需要,設計編號為 A-32(即此後的 T-32)。1939 年初,A-20 和 A-32 在蘇聯卡爾可夫制造完成。此後,T-32 又加強瞭火力和裝甲防護,並進一步簡化瞭生產工序,最終成為 T-34 中型坦克。1940 年 1 月底,第一批 T-34 生產型完工。
保存至今的 T-34 中型坦克
T-34 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最初是 1 門 76.2 毫米 M1939L-11 型炮,1941 年時改為 76.2 毫米 F-34 長管型 41.5 倍徑的高初速炮,具有更長的炮管以及更高的初速,備彈 77 發。T-34/85 又改為 85 毫米 ZiS-S-53 坦克炮,備彈 56 發。除瞭主炮,T-34 中型坦克還裝有 2 挺 7.62 毫米 DP/DT 機槍,一挺作為主炮旁的同軸機槍,另一挺則置於車身駕駛座的右方,初速為 662 米 / 秒。
起火燃燒的 T-34 中型坦克
T-34 中型坦克的車身裝甲厚度都是 45 毫米,和德國的三號、四號坦克相當,但正面裝甲有 32 度的斜角,側面也有 49 度。炮塔是鑄造而成的六角形,正面裝甲厚度 60 毫米,側面是 45 毫米,車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 T-34 從正面看幾乎是一個直角三角形。該坦克 45 毫米厚、32 度斜角的正面裝甲,防護能力相當於 90 毫米,而 49 度斜角的側面裝甲也相當於 54 毫米。這樣的正面裝甲,直接導致 1941 年德國坦克裝備的任何火炮在 500 米距離上都無法穿透。
T-34 中型坦克的底盤懸掛系統是美國工程師克裡斯蒂發明的新式懸掛系統,可以讓坦克每個車輪獨立地隨地形起伏,產生極佳的越野能力和速度。這項技術因為規格問題未被美軍采用,反而被蘇聯買下專利,並應用於 T-34 中型坦克上,這使得 T-34 中型坦克的越野機動性優於德軍坦克,而寬履帶的設計也將接地壓力減至最低程度。T-34 中型坦克的最大行駛速度為 55 千米 / 小時,滿載彈藥時 T-34 的時速仍可達 40 千米,最大行程則有 468 千米。該車可通過高 0.75 米的障礙、越過寬 2.49 米壕溝,爬坡度達 30 度。在冰天雪地的東線戰場,T-34 坦克可在雪深 1 米的冰原上自由馳騁,被德軍稱為 " 雪地之王 "。
KV-1 重型坦克
KV-1 坦克是蘇聯 KV 系列重型坦克的第一種型號,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克裡門特 · 伏羅希洛夫元帥的名字命名。該坦克以裝甲厚重而聞名,是蘇軍在二戰初期的重要裝備。
KV-1 重型坦克結構圖
KV-1 重型坦克於 1939 年 2 月開始研制。1940 年 2 月,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開始批量生產 KV-1 坦克,同年,蘇軍一個裝備 KV-1 坦克的坦克排參加瞭突破芬蘭主要陣地的戰鬥,在戰鬥中,沒有一輛 KV-1 坦克被擊穿。蘇德戰爭初期,德軍使用的反坦克炮、坦克炮都無法擊毀 KV-1 坦克 90 毫米厚的炮塔前部裝甲(後期厚度還提升至 120 毫米),對德軍震懾力較強。
隨著 KV-1 坦克在戰場上屢建奇功,蘇聯相繼研發瞭它的改良版:KV-2、KV-85 和諸多衍生型。到瞭後期,由於裝甲的強化,重量過大也成為 KV 系列坦克的主要缺點。由於機動性較差,火炮威力也顯得不足,KV 系列坦克在戰爭後期逐漸被 IS 系列坦克所取代。
KV-1 重型坦克的早期型號裝備 76 毫米 L-11 火炮,裝甲厚達 75 毫米。車身前面原本沒有架設機槍,僅有手槍口,但在生產型上加裝瞭 3 挺 DT 重機槍。後期型號的主炮改為 76 毫米 F-32 坦克炮,裝甲提升至 90 毫米,炮塔更換為新型炮塔,炮塔前部還設計瞭使敵軍跳彈的外形。該坦克使用 12 汽缸 V-2 柴油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 35 千米 / 小時。由於裝甲的強化,重量過大成為 KV-1 坦克的主要缺點。雖然不斷更換離合器、新型的炮塔、較長的炮管,並將部分焊接裝甲改成鑄造式,但它的可靠性還是不如 T-34 中型坦克。蘇聯因此開始開發新型的重型坦克—— IS-1 坦克,用以取代 KV 系列。
IS-2 重型坦克
IS-2 坦克是蘇聯 IS 系列坦克中最著名的型號,以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約瑟夫 · 斯大林的名字命名。該坦克和 T-34/85 中型坦克構成瞭二戰後期蘇聯坦克的中堅力量。
IS-2 重型坦克結構圖
二戰後期,蘇聯獲悉德國新型 " 虎 " 式坦克的存在後,在 KV-85 重型坦克的設計經驗的基礎上,由 SKB-2 設計局(當時位於車裡雅賓斯克基洛夫工廠)開發出一種擁有強大火力和厚重裝甲的新式重型坦克。戰爭期間共發展瞭 3 個型號:IS-1、IS-2、IS-3。1943 年秋,第一批 IS-1 重型坦克樣車出廠。同年 10 月 31 日,換裝 122 毫米炮的改進型被批準定型,並命名為 IS-2 重型坦克。
IS-2 坦克是 IS 傢族中最享有盛名的型號,在蘇德戰爭中立下瞭汗馬功勞。IS-2 坦克的重量和德國 " 豹 " 式中型坦克(44 噸)是一個級別,但是整體性能卻和更重的 " 虎 " 式相當,火力更凌駕於 " 虎 " 式之上。為瞭對付蘇軍這種重型坦克,德國於 1944 年又研制出火力更猛、裝甲防護力更強也更難以維護的 " 虎王 " 重型坦克。
保存至今的 IS-2 重型坦克
IS-2 重型坦克的炮塔和車體分別采用整體鑄造和軋鋼焊接結構,車內由前至後分為駕駛部分、戰鬥部分和動力 - 傳動部分。
IS-2 坦克的 122 毫米主炮身管長為 43 倍口徑,裝有雙氣室炮口制退器,采用立楔式炮閂、液壓式駐退機和液氣復進機。火炮方向射界為 360 度,高低射界為– 3 度~+20 度。該炮可發射曳光穿甲彈,彈丸重 25 千克,初速 781 米 / 秒。該坦克的輔助武器為 4 挺機槍:1 挺並列機槍、1 挺安裝在車首的航向機槍、1 挺安裝在炮塔後部的機槍和 1 挺安裝在車長指揮塔上的 DShK 機槍。
IS-2 坦克的發動機為 V-2-IS 型 V 形 12 缸水冷柴油機,在轉速 2000 轉 / 分時功率為 377 千瓦。傳動裝置由機械式手操縱變速箱、二級行星轉向機構及側減速器等組成。變速箱為橫軸式,有高、低速擋位。每個擋位又各有 4 個前進擋和 1 個倒擋,因而該變速箱共有 8 個前進擋和 2 個倒擋,有較大的變速范圍,從而有利於提高坦克的平均行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