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助理研究員 / 陳方舟
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
" 多維空間中的傳感器無處不在,謹慎又準確地定位和跟蹤戰場上的一切移動物體;由傳感器 / 武器系統集成的任務指令系統能夠實現戰場的自主實時態勢感知、決策制定與執行;同時,致命性小型武器系統的發展又將使任何維度中精確、及時、有效的攻擊和目標摧毀成為現實。" [ 1 ]
對於先進技術引發和改變的未來戰爭概念,美國陸軍能力集成中心(ARCIC)將其稱之為 " 極度活躍的戰場 ";美國陸軍大學致力於研究未來戰爭的網站取名 " 新拓展的戰場 ";陸軍訓練和條令司令部(TRADOC)新出版的第 TP525-3-6 號手冊《美國陸軍移動與機動職能概念》 [ 2 ] 引用 " 極度活躍的環境 " 說明先進技術能夠更快、更緊湊地完成致命任務;約翰 · 艾倫將軍 和 AmirHusain 用 " 高度緊張的戰爭 " 一詞描述自主決策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戰爭推進速度、人工智能與機器識別實現的同步行動現象。 [ 3 ] 基於此,TRADOC 領導的 " 瘋狂科學傢 " 計劃開始著手從根本上對戰爭的未來特性進行再評估,研究戰略安全環境、密集的城市行動、未來網絡行動和機器人學、人工智能及自主系統,進而幫助 TRADOC 重塑直至 2050 年的未來作戰環境及作戰行動計劃和 2025 年的演習計劃。
一、未來戰場的基本形態特征
盡管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瞭不同的概念標簽,但是最終都達成瞭這樣一條近似的評估結果:傳感器、精確打擊以及自主決策方面的發展進步將從根本上改變未來戰場的特征。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時間壓縮:作戰武器投放速度加快,組合效應優勢顯著;
二是空間拓展:依托遠程精確打擊和信息互聯性,作戰空間可延伸至全球范圍;
三是更具殺傷性:無處不在的傳感器與可擴散的高動能精確武器及區域炮彈的集成增強瞭打擊精度、速度和致命性;
四是常規互聯:陸、海、空、天及網絡等多域信息互聯;
五是多維度交互:未來戰場將不僅限於物理維度的多領域,還將包括認知維度的信息行動,甚至包括道德維度中的信仰和價值觀。
正如美國在提出 " 第三次抵消戰略 " 時擔心的一樣,傳統軍事優勢將不再能夠適應未來戰場的變化,無論是勢均力敵的對手還是存在力量差距的對手都將有同等機會建立新優勢,而這樣的威脅是迫在眉睫的。因此,TRADOC 的 " 瘋狂科學傢 " 計劃試圖通過不同的演繹和歸納方法,利用互補的觀點,從戰術、戰役和戰略角度豐富關於未來行動環境的預測內容。
二、未來戰場的戰術特征——偵察 / 打擊集成體
前蘇聯軍事理論傢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就率先設想瞭 " 偵察 / 打擊集成體 " 的概念,但是最終卻是由美軍依托傳感器、精確打擊武器以及指揮與控制系統予以實現。然而,隨著使能技術對先進作戰能力的擴散,大部分競爭對手擁有獲得先進技術支持的可能,美國開始逐漸喪失瞭在作戰偵察 / 打擊方面的壟斷優勢,這對未來戰場上的戰術行動乃至決策指揮帶來新的挑戰。
偵察者還是隱蔽者,攻擊者還是防禦者
偵察 / 打擊集成體的集成性在於減少瞭中間環節的介入。過去的偵察和打擊行動依賴於一系列高度協同配合的過程、系統以及專門為特定傳感器 / 射手組配設計和優化的通信架構,而未來戰場上偵察 / 打擊集成體的技術顛覆性在於追求中間環節的最簡化,並能夠在不考慮裝備歸屬、梯次編隊和作戰區域等外部因素的條件下實現任一傳感器 / 射手的最佳組配,使偵察 / 打擊能力成為未來戰術制勝的核心,從而協助戰役行動的成功。
目前,多種形式的天基監測系統、網絡化先進雷達、多功能無人機以及大量成本遠低於過去壓制型產品的傳感器擴散速度很快,包括智能手機系統在內的技術已經滲入民用領域,商業影像服務、機器人、日益成熟的物聯網和近乎無限的處理能力將會形成一個充斥著 " 偵察者 " 的作戰空間,全球透明度達到空前水平。通過大幅度降低熱量、電磁和光信號實現隱蔽是可行的,偽裝、欺騙等傳統隱蔽技術必須向網絡空間和電磁波譜等 " 跨域隱蔽 " 方向發展,精明的隱蔽者因此可能利用實時輻射監控確保在信號戰中盡可能避免暴露自身弱點。
偵察者與隱蔽者之戰將會帶來精確打擊能力的同步成熟與擴散。面對動能武器、高超聲速武器、超高速動能彈和網絡等多類型精確打擊形式,偵察攻擊者有能力將打擊范圍從戰術級別擴展至全球區域,將打擊效應從單一域延伸至多域。當對手成功實現隱蔽時,攻擊者可以依靠熱壓彈、集束彈藥、小型雷區甚至戰術核武器實施區域壓制或點精度打擊,通過攔截導彈、磁軌炮、激光武器及定向能武器系統進行幹擾使對方的指揮與控制網絡失效。而對於防禦一方來說,在勢均力敵的條件下應以優勢部署為重點,選擇最優的隱蔽位置、控制范圍和目標對靶,使相對效能最大化;在力量差距的條件下要想有效地阻止進攻,通常不會行動或放射任何形式的頻譜,而是通過電磁靜默轉入地下,對上方的傳感器隱蔽,或利用地形雜波、以超越偵察 / 打擊周期的速度不斷遷移佈防,保護戰場上的重要點位及裝備安全。
前所未有的速度:難以捉摸的行動決心
在未來多域戰場中,偵察與隱蔽優勢、進攻與防禦優勢將會超越過去的相對靜態,進入不斷演化的動態反轉。如果說在物理域中防禦方擁有優勢,那麼在信息域中進攻方能夠通過網絡行動充分支配作戰信息,使雙方力量達到相對平衡。此外,裝備有偵察 / 打擊集成體的作戰雙方均具備快速識別和摧毀目標的能力,大面積戰場將成為 " 無人之境 ",要奪取戰場主動權,必須采取突然的、極端的、多維融合的行動,在進攻與防禦之間實現敏捷、彈性的姿態轉換,因此未來戰爭的藝術就是檢驗作戰雙方在持續不斷的突發狀態中是否具備耐力和有序性。
行動優勢來源於及時的信息獲取和決策速度,考驗的是作戰雙方的通信、決策和指揮控制能力。
多維戰爭的作戰方都會視對方的網絡系統為關鍵突破點,在尋找機會削弱對手通信線路的同時保護己方的通信設施。此類攻擊通常采用超遠程武器和貫穿戰場縱深的網絡武器,現有電磁系統的自身矛盾性在於依賴意味著暴露,因此防禦方一旦切段通信采取靜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瞭作戰單元及通信系統免於敵方幹擾。對於攻擊方,破解這一困境的可能方案包括通信節點的自定義分層和不同層次間的彈性結合。前者的優勢在於定義不同節點發揮特定作用,從而不受部分通信中斷的影響,但劣勢是自定義連接太過脆弱,很容易出現靶向斷裂、缺乏靈活性等問題,在通信集群中難以管理和控制。 [ 4 ] 後者采用標準化接口在同一通信層內或在相鄰通信層間傳遞數據和信息,是 " 去中介化 " 的具體實現形式,更能適應未來作戰速度要求。
通信優勢帶來的是更高的決策效率,偵察 / 打擊效能是通過傳感器、射手及其之間的通信連接和目標過程驅動決策共同實現的,因此,在同等條件下,集成能力更強、決策準確度越高的一方占據戰場主動權。以聯合作戰與協同為主要特征的未來戰爭帶來的最大挑戰是跨域行動,進攻方綜合一切可用的作戰能力,從而盡量制造懸殊的實力優勢,在為對手造成多域困境的同時提升己方的行動自由度。新型作戰系統,特別是激光系統、特超聲速武器系統、網絡攻擊系統等關鍵作戰過程都具備人機交互特性,將在更大程度上增加戰場判斷和決策的復雜性,傳統的 " 觀察 - 定位 - 決策 - 行動 "(OODA)缺乏必要的自主性和同步性。一些研究者提出假設,認為在未來 " 無限發散的指揮和控制環境 " 中,人工智能將在速度、註意力和工作效率方面彌補人腦的局限,使戰場決策最終轉變為更高級的算法戰爭;而另一些研究者堅持認為隻有人類的判斷與決策可以稱之為軍事藝術,盡管受過良好教育和訓練的人可以通過增強認知能力和運用機器學習工具提高決策能力,但其本質仍是人本身。
戰場的動態性、非連續性改變瞭傳統以任務為導向的指揮控制模式,指揮官的最初意圖很少能夠具有持續性,通信聯絡的故意切段、非對稱的多域進攻等都會迫使指揮官不斷調整和更改作戰決心,在這種情況下,條件指揮模式能夠更好地實時反映戰場態勢。一般認為,戰場上的任意一方都無法做到比另一方更加瞭解局勢變化,特別是戰場威脅,因此需要借助出色的不確定性管理,將決策功能分散至可能的最低管理層,在對限定條件的可靠認知基礎上用行動部署代替完整計劃。未來戰爭中,條件指揮最終會取代任務指揮,但是其中的核心在於繼續發展地面力量,訓練並執行有效的連續控制與行動,這也是增強多域、多層次聯合作戰協同能力的關鍵。
三、未來戰場的戰役特征——多維領域的全球戰場
隨著戰場在物理域和虛擬域的進一步拓展,具備同等能力的雙方作戰力量能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投送,而更多的網絡和空間裝備又將擴展遠程攻擊能力,增強全球互聯性。
戰場全球化與域優勢的衰亡
先進作戰模式的更迭使作戰雙方的相互影響達到瞭空前程度,而大規模精確彈藥、智能地雷、機器人群、生化攻擊以及大面積的電磁封鎖等先進作戰裝備的發展又將擴大戰爭的致命范圍,各軍兵種正在探索更廣泛的戰場框架來涵蓋從海外空間到各自領土的方方面面。
信息 / 認知行動常常受到有限渠道的局限,而道德(信仰和價值觀)維度在過去很長時間裡則一直是文化和政治 / 意識形態活動的范疇,但是未來戰爭將很快改變這些傳統,隨著連通性和人機交互能力的增強,戰場事務將會重塑,同時戰場也將被全球信息環境重塑。作戰雙方將會在全球范圍內為信息而戰,在那些足以改變社會和政治系統的網絡 / 電子戰、信息行動以及心理戰中取得主動權,作戰的意圖不再隻是爭奪領土,更在於擾亂對方指揮官、麻痹決策、否定目標能力以及在戰場外影響民眾的觀念和認知。由於信息傳播速度快、體量大且無處不在,借助網絡技術或社交媒體技術,信息能夠被武器化 [ 5 ] ,並作為道德維度推動作戰行動的公認標準。因此,認知維度的行動不僅可能,而且通常具有首要且決定性的作用,行動指揮官也將會把認知管理作為認知維度軍事行動的核心。建立在跨地域意識形態基礎上的文化強國會主動在信息和道德領域投放力量,由於強國之間在規模、投送能力、通信和交通基礎設施以及固有的國防優勢等方面差距不大,這使得在爭奪各國切身利益的鬥爭中,快速的、決定性的沖突消解方式可行性較小。全球化戰場的出現,從邏輯上勢必導致現有的聯合指揮與控制手段不斷改進,相對於戰區司令首先將註意力放在可用力量的部署上,聯合參謀部將越來越多地致力於軍事力量及其相關能力的全球同步與集成。
戰場全球化的一大重要特征是削弱瞭某一特定領域的長期優勢,先進作戰技術帶來的速度和作用范圍足以發揮跨域效能,制海權、制空權等傳統概念將難以在未來戰場上實現,因此,指揮官必須實時掌握和利用動態局部優勢。隨著攻擊和防禦能力在多域的同時拓展,單一域優勢可能限制作戰平臺和戰術行動的選擇,要使部隊能夠根據戰場變化重新奪取主動權,就需要實時衡量相對優勢,緩解固有弱勢,協同部隊在作戰環境中形成臨時優勢效能。目前,針對在非線性戰場中如何生成作戰協同能力,有一種流行的觀點是將能力嵌入更低的行動層次,無論其組織模式是有機設計還是特混編組,都必須確保在物理域或虛擬域的獨立戰場上易於形成協同。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更高一級指揮部的存在意義,它們將繼續發揮組織和分配聯合行動資源的作用,特別是面對具備同等作戰能力的對手,聯合作戰指揮部將會在未來的行動中越發機動,協調的范圍越發廣泛。
先進的投送與支援能力
目前的主要投送和支援能力依然是在制海權、制空權和制航天權的框架下發揮作用的,並形成瞭鼓勵相應技術效能和經濟效能最大化的自由環境,基於此,作戰單元被分割。但是,隨著先進作戰模式重構瞭戰場,單一線性的保障方式需要得到改進。
首當其沖的是多路徑的力量投送模式。多重模態分配要求主要的力量投送中心充當更為強健的角色,提供分散化和機動化的後勤配置中樞,靠近戰場的轉運站更為機動和分散,從而在各節點之間通過多種運輸方式和供應包的快速轉換實現多次、少量、定制的供給投送。這樣,基於物資總存量,根據供應存儲的多維化、機動化和分散化,供應配置能夠隨時保證部隊的供給需求,高度機動化的部隊能夠就近從供給系統中獲取供應和支援,而不必前往預先指定的供應節點,這種 " 任何顧客,最佳支持 " 的理念很接近於 " 任意傳感器,最佳射手 " 的概念,同樣很好地實現瞭供應系統的 " 去中介化 "。
非連續性的戰場結構對力量支援也提出瞭更大的挑戰,在未來作戰環境中,支援不再隻是一種進行長距離供給與補充的後方職能,未來戰爭要求支援成為一種聯合作戰力量,在非連續的戰場之間發揮機動的協同功能。一次成功的支援活動能夠重置作戰單元的有效時間,因此支援部隊的機動性和存活能力必須與所要保障的作戰單元相匹配,同時支援力量也需增強自身的殺傷力和保護能力,避免被發現或被作為敵方的攻擊目標。
圖 1 旅戰鬥隊進行跨域機動
四、未來戰場的戰略特征——理論與能力的競賽
沒有有效的理論,即使是最強大的先進作戰能力也可能失效。伴隨著跨域協同聯合作戰的普遍化,關於未來戰爭的作戰理論將面對更多域(特別是空間域和網絡域)和更多維度,對象將是更復雜的戰場,機動作戰的價值將進一步提升,條件指揮與任務指揮的配合將更為靈活,聯合將成為計劃和作戰模式,並延伸至更低層次的行動中,但作戰目標始終是奪取、維護和拓展主動權。
與之相對應的是對平臺能力的重新審視:機動能力、生存能力和致命性。特別是,未來戰場對生存能力的挑戰極大,移動、分散和減少雷達散射截面都不能完全彌補保護措施的缺乏,而要構建無處不在的完全保護又不可能,一些傳統的防禦平臺就此解體,面對偵察 / 打擊集成體中的傳感器和攻擊武器,有人 - 無人平臺編隊的組合有希望在高致命性戰場中獲得較高的生存率。
失去的穩定性和對稱性錯覺
獲取先進作戰能力的門檻很低,因此技術和裝備一經擴散,常規或非常規的作戰主體就能夠通過交替使用各類作戰手段改變傳統戰爭形態,沖突范圍就可能包含從常規戰爭到暴力的大規模動蕩、從內戰到國與國之間無窮無盡的鬥爭,對於大國來說,長期的戰略穩定將難以維持。從目前已知手段來看,各地非常規代理勢力通過全球媒體、信息戰、法律戰和網絡攻擊等方式勢必造成對利益相關各方的連續性顛覆和破壞,而作為傳統戰略威懾關鍵力量的移動導彈在強大的感應能力面前,效能也將削弱。相反的,一旦對手意識到瞭防禦性進攻的優勢,不顧一切地首先使用戰略手段,無論是起效還是失敗,都將帶來戰略性動蕩。
但是,如果因為作戰雙方都可能擁有同等作戰能力與手段,就進一步推斷對稱性將成為未來沖突的主要特征,那麼這種假設很有可能是錯誤的。就多域和多維戰爭的理論模型而言,沖突雙方有足夠的自由去選擇域或維度的組合方式,甚至是在同一域中都充滿瞭多元組合,因此不太可能存在完全對稱的狀態。例如在物理域中,出於政策、原則及應用能力的不同,戰術核武器的能力運用存在差異,而很多具備近似核武器效能的化學武器、生物武器、進攻性網絡武器、空間對抗體系以及遠距離精確打擊體系等能夠用以應付諸多不同的作戰需要。這些能力組合彌合瞭同等與非同等作戰能力之間的溝壑,使得即便是相對弱小的國傢也有可能限制對手的作戰行動自由。
先進的學習能力與融合能力
從戰略角度來看,先進作戰模式不隻是在於確保作戰速度更快、作戰范圍更廣、作戰效能更具致命性,更重要的挑戰是實現 " 行動的差異 "。未來戰場需要先進的學習能力,作戰雙方將會以各種方式去試圖克服自身在跨多域聯合協同方面的經驗缺乏,例如作為傳統強國的美國,必須克服認知慣性,重新更好地理解全球戰略趨向,瞭解自身的脆弱性與未來可具備的優勢,設計可行的替代方案。進一步來說,未來戰場也需要先進的融合能力,不僅是為瞭適應航天和網絡等新型作戰域的優勢需求,而且也是為瞭能夠在信息、認知和道德維度占據主動權。特種作戰部隊、傳統軍事力量、跨部門甚至跨國的合作夥伴將會在未知環境中共同展開行動,因此需要更強的互操作能力、融合能力和相互信任。同步行動的難點是必須在充分考慮速度和范圍的基礎上實現跨越多域的聯合協同,然而,一旦同步得以實現,效能也將是巨大的,對於任何國傢的作戰力量而言,這一更加強大的聯合協同能力都將使其在未來戰場上具備充分優勢。
五、結語
TRADOC 的 " 瘋狂科學傢計劃 " 是美軍站在謀求打贏未來戰爭的角度,綜合先進武器裝備的發展速度和聯合作戰協同指揮的藝術,對未來戰術、戰役和戰略行動的多層次構想,其更為深遠的意義在於提供瞭一個關於戰場預測、戰場設計以及能力構建的未來模式。隨著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擴散,特別是技術門檻的相對降低,各國都有機會和可能成為未來戰場的主體,充分理解和認識全球化的多域未來戰場,比較未來戰爭可能出現的新變化,並結合自身作戰特點及優勢制定各層次的行動指南,以此提高戰術反應速度、適應跨域力量投送、增強軍事理論與行動能力,將是當前及未來各國軍事研究的前沿領域。
參考文獻:
[ 1 ] Jim Creer, "Multi-Domain Battle Concept Paper: Breaking out of Paralysis: Hutier Tactics in 2050", Unpublished Paper,2016.
[ 2 ] http://www.tradoc.army.mil/tpubs/pams/tp525-3-6.pdf.
[ 3 ] GEN John R Allen and Amir Husain, "On Hyperwar", Proceedings Magazine, U.S. NavalInstitute, July, 2017.
[ 4 ] M.S. Marwick,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Army ’ s Air-Land MobileTactic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 May 2017.
[ 5 ] Army TRADOC G2, Mad Scientist 2016: The 2050 Cyber Army, 7 November 2016.
(平臺編輯:黃瀟瀟)
� � 往期文章推薦
關於 "2018 第六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 " 的征文通知 2018 全國兵棋推演大賽視頻宣傳片發佈 180 頁 PPT,講解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發展 人工智能重塑未來戰爭格局
長按下方二維碼 免費訂閱!
C2
如何加入學會
註冊學會會員:
個人會員:
關註學會微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c2_china),回復 " 個人會員 " 獲取入會申請表,按要求填寫申請表即可,如有問題,可在公眾號內進行留言。通過學會審核後方可在線進行支付寶繳納會費。
單位會員:
關註學會微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c2_china),回復 " 單位會員 " 獲取入會申請表,按要求填寫申請表即可,如有問題,可在公眾號內進行留言。通過學會審核後方可繳納會費。
長按下方學會二維碼,關註學會微信
感謝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