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阿薩辛、腳踢巴格達,一直用到明代的武器:蒙古軍“襄陽砲”

09-10

公元 1217 年至 1258 年的近半個世紀中,蒙古人通過三次西征,先後征服瞭今咸海以西裡海以北的欽察、花剌子摩和東起阿爾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遼、畏兀兒,建立察合臺汗國;鄂畢河上遊以西至巴爾喀什湖的乃蠻舊地,建立窩闊臺汗國;伏爾加河流域的梁贊、弗拉基米爾、莫斯科、基輔等公國,建立欽察汗國;兩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敘利亞,建立伊利汗國,史稱四大汗國。三次西征,第一次在 1219-1224 年、第二次是 1236-1241 年、第三次是 1252 年 -1260 年。從史料記載來看,直至 1252 年第三次西征出發時,蒙古軍隊使用的還是牽引式杠桿拋石機,但是在西征結束前,蒙古軍已經掌握瞭制造配重式杠桿拋石機的技術。

蒙古第三次西征是由大汗蒙哥的弟弟孛兒隻斤 . 旭烈兀率領,在 1252 年,12 萬大軍兵鋒指向西亞,大軍裡有一支由漢人組成的砲手、弩手、火焰噴射手千人隊,是本次西征的攻堅手。旭烈兀的第一個目標是猖獗達二百年之久的恐怖殺手集團阿薩辛(Hashshashin)。阿薩辛是由伊斯蘭教異端精神領袖哈桑 · 本 · 薩巴(al-Hasan b. al-Sabbah)所創立,他便是伊斯蘭世界著名的 " 山中老人(金庸小說中也有這個人物的故事)"。阿薩辛作為伊斯蘭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在穆斯林抵抗基督教國傢的十字軍東征時起到瞭重要的作用。但阿薩辛的刺客企圖刺殺蒙古大汗蒙哥,因此成為此次蒙古西征的首要打擊目標。哈桑 · 本 · 薩巴的追隨者在裡海南岸厄爾佈爾士山脈中建造瞭諸多堡壘,山勢陡峭,高峰連綿,海拔多在 3000 米以上,然而這樣險峻的地勢也無法阻止蒙古大軍。

1256 年,蒙古軍圍攻阿拉木山谷的阿薩辛據點,旭烈兀利用外交手段降伏瞭多數的堡壘,僅有 Lamiasar 和 Girdkuh 兩座城堡決定堅守,但是卻無法阻止擁有火器的蒙古大軍。穆斯林史料記載,蒙軍所用的火器稱為 "Vases sernplis naphte",即火藥罐或罐裝火藥,與 " 震天雷 " 同屬一類。蒙古用拋石機將其投向堡壘,徹底粉碎瞭城堡的抵抗,阿薩辛派覆亡。旭烈兀在繼續西征之前,將阿拉木山谷附近的堡壘全數摧毀,以防後患。

▲蒙古軍隊攻打 Girdkuh 堡,出自《Hayton of Corycus, Fleur des histoires d'orient》

阿拉木之後,巴格達(蒙古稱巴格達為 " 報達 ")成瞭蒙古人的下一個目標。1257 年冬,旭烈兀指揮三路蒙古大軍包圍瞭巴格達,第二年發動總攻。蒙古軍用拋石機轟擊巴格達,城門上的戍樓全都被炮火擊毀。蒙古軍日夜不停地向巴格達猛攻,戰鬥十分激烈。旭烈兀向城中射書信,離間敵人。不久,蒙古大軍相繼占領瞭巴格達多個城門。為瞭防止城中敵人逃走,旭烈兀下令在城墻上修建碉堡,架設拋石機,並派兵乘船在底格裡斯河巡邏,防止城內的人逃走。阿拔斯末代君主、伊斯蘭精神領袖哈裡發穆斯塔西姆被迫出城投降,但卻避免不瞭死亡的惡運。他被裝在佈袋中受蒙古騎兵縱馬踐踏而死,而巴格達城內二十萬居民幾乎被盡數屠殺。

▲蒙古攻破巴格達(報達)

旭烈兀是成吉思汗之子拖雷的第五子,與蒙哥(元太宗)、忽必烈(元世祖)和阿裡不哥同為拖雷正妻唆魯合貼尼所生。在攻下巴格達後,旭烈兀繼續西進,攻打敘利亞。1259 年 7 月,蒙古大汗蒙哥於進攻南宋四川釣魚城時死去(傳聞蒙哥督戰時被宋軍拋射的爆燃彈所傷),旭烈兀本想回轉蒙古,但到達波斯時得知忽必烈已經即位,然而阿裡不哥不服忽必烈而爭奪汗位。旭烈兀表明立場支持忽必烈,指責阿裡不哥,於是得到忽必烈的回饋,將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境的波斯國土和該地蒙古、阿拉伯軍民劃歸旭烈兀統治,從而建立瞭四大汗國中的伊兒汗國。旭烈兀以蔑剌哈(今伊朗東阿塞拜疆省馬臘格)為首都,設宰相以掌管全國政務,任命瞭各省長官,命長子阿八哈領汗國東部呼羅珊等省地。

▲旭烈兀

1265 年旭烈兀死後,阿八哈繼任伊兒汗位。由於旭烈兀軍並沒有回到蒙古,因此當時新式配重杠桿拋石機的制造技術應該還沒傳到中國,所以後來忽必烈征南宋攻打襄陽時,雖知道有這種新式武器,但還是需要 " 遣使征炮匠於波斯 "。襄陽之戰是蒙古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歷時近 6 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結束。1268 年,忽必烈大舉攻宋。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 跨連荊豫,控扼南北 ",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傢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鎮,因此成瞭蒙古軍首要攻擊目標。由於宋軍的頑強抵抗和襄樊城防完善,蒙古軍屢攻不下。為瞭敲開襄樊的鐵殼,忽必烈想到瞭配重式杠桿拋石機這種攻堅能手,因此遣使伊兒汗國,向伊兒汗阿八哈索取懂得制造這種拋石機的工匠。

阿八哈遂派出身制炮世傢,以善造砲而名揚西域的亦思馬因和阿老瓦丁等一批波斯工匠,於 1271 年到達中國,忽必烈命他們如式制造並投入襄樊攻堅戰。1273 年,新造的 7 架配重式杠桿拋石機 " 回回砲 " 制成並用於攻打襄樊," 用力省而所擊甚遠 ",石彈 " 重一百五十斤 "、"(直徑)數尺,火力所及勢極猛迅,墜地猶陷深三四尺 "。襄陽城上的一座木質譙樓被一砲轟塌,可見其威力強勁。樊襄宋軍堅守 6 年,抵抗意志本已到瞭極致,而回回砲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守將呂文煥獻城投降。炮匠阿老瓦丁、亦思馬因此加官進爵,留在瞭中國,並被列入《元史》。

▲蒙古軍隊攻打襄陽城所用之配重杠桿拋石機

襄陽戰後,配重杠桿拋石機一戰成名,因而也稱 " 襄陽砲 "。此戰之後,宋人也開始仿造這種新式武器," 沿邊州郡因降式制回回砲,有觸類巧思,別置炮遠出其上 "。位於戰爭前線的淮南西路和淮南東路制造回回砲的成績尤佳,但終因大局敗勢已定,這種新型拋石機也未能挽回南宋亡國的命運。在後來征服南宋的數次戰役中,蒙軍得益於回回砲在攻城破壘中的攻堅作用而屢屢破防,因此專門組建瞭 " 回回砲手 " 這個編制。至元十六年(1279)三月,調令兩淮造砲回回砲兵新附軍匠 600 人及蒙古、回回、漢人、新附人能造砲者俱至京師大都。十八年(1281),設置回回砲手都元帥府。二十二年(1285),改都元帥府為回回砲手軍匠上萬戶府,品秩為正三品。至治三年(1323),派遣回回砲手赴河南汝寧、新蔡等地教習砲法。至和元年(1328),亦不剌金奉令率所部回回砲手軍匠至京師,與馬哈馬沙的回回砲手軍匠上萬戶府合並,共同監造回回砲。這些史料充分說明,元代回回砲手軍匠數目可觀,規模龐大,在大都(北京)、南京(開封)、江南,到處都有回回砲手軍匠的記錄。

在元帝國統治的近百年間,配重杠桿拋石機一直是蒙古人重要作戰工具,直到元末明初仍繼續發揮著它的作用,在元軍與各路起義軍中均有應用。明太祖朱元璋在至正十六年(1356 年),攻打天寧州時,便 " 命諸軍以襄陽砲破其寨 "。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明軍大將徐達率重兵攻打江蘇張士誠於平江城(今蘇州)。徐達 " 領四十八衛將軍圍城,每一衛置襄陽砲架五座、七梢砲架五十餘座、大小將軍筒五十餘座,四十八衛營寨列於城之周遭,銃砲之聲晝夜不絕 "。其中,襄陽砲就達二百四十座,平均每面城墻要受六十座襄陽砲的頻繁攻擊," 所擊輒糜碎 "、" 城中大震 "。明朝統一中國後,由於火藥武器的迅猛發展和攻堅戰的減少,各類大型機械投射器包括配重式杠桿拋石機逐漸被更具便捷與機動性的金屬管狀火炮所取代,但尚未完全淘汰。

如景泰二年(1451 年),貴州興隆衛苗族韋同烈起義,被清平、平越、都勻等處佈依族、苗族推舉為 " 苗王 ",在香爐山上 " 環頂立寨,堅築排柵三層,人莫能上 "。明廷急調湖廣、四川、雲南和貴州等處官兵近 20 萬人圍剿。明軍在攻打香爐山時," 有右參將都指揮李震,並把總都指揮曹廣、江澤雲,南左衛指揮僉事狄武,荊州左衛正千戶黃貴等諳曉襄陽砲 "、" 各營星夜制造完備,自五月初九日至十四日,連日四面節次攻打,炮石才得到寨,裂其崖壁、破其房屋,約計萬有餘間 "。

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丘濬於其所著《大學衍義補》中說到:" 元人始造此炮以攻破襄陽,世因目曰襄陽炮——自有此礮,用以攻城城無不破,用以擊舟舟無不沈,今民間多有知其制度者,宜行天下俾民間有傳其式樣者,許具其圖本赴官投獻給賞,有私藏習制者罪之,而賞其首者,仍將其式樣給與邊將收藏,非警急不許輒造 "。但自明朝中葉,正德年間開始允許地方自造如銅將軍等大型火炮,拋石機的重要性近一步下降。以至明中期以後,除瞭兵書之外,已基本見不到配重式杠桿拋石機的記載。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佈,網易新聞 • 網易號 " 各有態度 " 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鄭禮添。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馬穆魯克騎兵究竟有多厲害?

匈奴究竟有多強大?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赫梯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 Navaja 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佈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